如果有一种物件让人痴迷,那一定是玉;如果有一种艺术让人陶醉,那一定是玉雕。当我落笔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大师离开我们已经20多天了。对于叱咤中国玉雕界五十余年的大师,我终究还是没想到会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她交集。然而,走进她的工作室和作品展览室,我那种因未和生前的她交流而倍感遗憾和怆然的心,在这一刻得到释然,因为,那些作品让我亲切的感觉到——大师,并未走远。 ——题记
玉笔耕耘不知倦 美玉绘就美诗篇
一个国家可以拥有历史,一个事件可以成为历史,回看张玉珍的人生方知,一人的一生也可以成就一部历史。
拥有五十余年玉雕创作生涯的她,一生成就累身。作为国家级玉石雕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玉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百花奖评委、辽宁省宝玉石协会玉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集十几种头衔和多种名誉于一身的她,看上去朴实内敛,毫无锋芒。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七岁就被选送至岫岩玉雕厂工作的她,因为勤奋好学,一年后又被选送至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深造。三年学艺归来,华丽现身。期间经历文革,经历坎坷,但痴心不改,心无旁骛专注玉雕。在工作职务上从厂技术员、质量检验员、到技术科长、副厂长,而她的艺术创作之路也逐渐踏入了巅峰期。
五十年的创作历程,张玉珍先后有70多件作品获得省轻工厅、中国宝玉石协会、国家轻工部奖项,有50多件作品获得全国天工奖、百花奖金奖、银奖、铜奖和国家博览会金奖。2003年在全国天工奖比赛中,张玉珍一人独得7个奖项,创全国一人一次获奖最高纪录。
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大师的作品被国内外各地收藏的不胜枚举。在张玉珍的艺术成就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就是鞍山玉佛苑的玉佛,那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玉佛。1994年,时任玉雕厂副厂长的张玉珍担任玉佛雕刻的副总指挥、工艺总监,带领一组队伍,历时18个月,风餐露宿,圆满完工。2002年,北京军区某研究所专请张玉珍用岫岩玉定做的浮雕巨幅壁画《万里长城》受到官兵的高度赞赏。2003年,吉林省阿城市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专请张玉珍用岫岩玉制作的《如意》获吉林省旅游工艺品一等奖。同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请张玉珍设计、监制的用岫岩玉复制的乾隆玉玺再现辉煌。张玉珍组织雕刻的《华夏灵光塔薰》被国家收藏。
名利轻轻值几许 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张玉珍的画册中,有一张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收到张玉珍转赠的岫玉精品《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照片。这张照片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期望,更表达了张玉珍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心中有爱,才能爱事业,爱社会,爱众生。当很多人做事把名利放在首位的时候,张玉珍却在事业中博济众生。1996年,岫岩玉器厂破产,张玉珍经过一番筹划,创办了自己的玉雕厂,带领30多位下岗工人重新创业。在她“三精三绝”的办厂理念指引下,玉雕厂越办越好,很快成为岫岩玉雕的龙头企业,不仅为岫岩玉雕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解决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做出了成绩。
当一项项成绩扑面而来,当一个个荣誉不断叠加,张玉珍却看到了岫岩玉雕事业的隐忧。虽然当时的岫岩玉雕事业遍地开花,但工艺水平很大程度上不尽人意,于是,张玉珍产生了创办玉雕学校的念头,要为岫岩玉雕事业培养人才。2005年,她的玉雕学校正式成立。几年来,张玉珍培养的玉雕人才达200多人,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在她的弟子中,如洪宝增、杨德民、李正淑、马金宝、鞠建忠等都已成为著名的玉雕大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办厂办学的过程中,张玉珍又做起了扶贫助困事业。每当有贫困的学生前来投学,她不但不收学费,还要出钱资助。每年,用于扶贫助学、传承技艺、培训徒工的费用达20多万元。她将终生致力的玉雕事业和一腔衷情,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岫岩和岫岩的弟子们。
一颗诚心,玉壶可见。
读玉读人读大师 感受玉德受洗礼
在张玉珍的作品展馆中,有一件玉雕作品《万众一心》引人注目。跟随了张玉珍12年的弟子罗伟,在讲起这件作品时自豪之情不觉显露。这件以百鸟朝凤为画面,并镂以篆字“万众一心”的玉雕摆件,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雕琢的。当时,她已为灾区捐了很多财物,但是,为了表达对灾区的关怀,她又特意雕琢了这件作品。罗伟说,雕的时候,就没打算把这件作品卖出去,就算是为汶川地震做一个收藏。从这件花费了她半年时间,用料巨多的作品,足以让人了然她对人世的关爱。
人与玉德试比高。看着大师的作品,你会深深感悟到,一个把花雕得如此灿烂的人,心中一定是开了花的,一个把线条琢得如此明朗的人,心中一定是阳光的。
她的作品,远有山川楼台,近有人物花草,既有磅礴恢宏的气势,又有精巧细腻的刻画,仔细琢磨,你会发现,所谓的大师,并不是证书和荣誉的堆积,而是实力和美的融合,只有心中对这世界和艺术充满了敬畏的人,才能徜徉于艺术的殿堂。对于玉雕而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重塑的过程,不断塑造、不断超越。玉雕就是人生,玉雕就是记录。
病榻萎靡之际,张玉珍还叮嘱弟子,要把岫岩玉雕做精、做细、做美。她一生所秉持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当我们站在她那些可以传世的作品面前时,你会深深的感悟到,识玉心自静,心静情自生。这是大师留给我们永久的财富。感恩大师!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