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涛,1943年 12月出生于上海,1960年 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964年 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留校任玉雕专业老师,1972年 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任设计工作,1974年 在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任美术专业老师,1991年 离开上海玉石雕刻厂从事玉雕设计工作,2009年起被聘请为英合玉器专家首席玉雕设计师
传承谱系
朱永贵(师父,上海玉石雕刻厂顶级师傅,被分配到工艺美术学校任玉雕专业老师,1972年去世。)
↓
张敏涛(海派玉雕大师)
↓
吴德升 翟倚卫 易少勇 (徒弟,上海海派玉雕特级大师)
学习与实践经历
1971年编著一本《少数民族服饰资料》,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刷出版,署名以“工艺美术研究室资料组”,共五人参加,如王悟生、金湄等,本人也在其中;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上海工艺美术公司职业中专教室任教,主要授课内容是“中国工艺美术史”;
上海玉石雕刻厂内部,中、高级工的专业理论培训;
1982年初撰写一篇题为《努力探求玉雕人物的意境表现》。不久被编入《上海工艺美术》第五期,并在文艺会堂宣讲。
1984年底,受二轻部技术培训处邀请赴京参加全国玉雕技工学校与中级工应知教材的编写会议,并接受完成编写《上海玉牙雕的发展概况和特点,上海老艺人介绍》一章节的内容。
从1989年到深圳至1996年回上海,都是在私人老板处打工。这期间,受不少老板邀请,给玉雕工人们上课。主要是美术基础如何与玉雕技艺相结合。
技艺特点
从1989年起一直到现在,本人曾先后给多家私人玉雕企业担任设计工作,并得到了这些老板的肯定。二十多年的时间,对玉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一、玉牌:
山水牌——疏密有致、透视感强、有虚有实、给人联想,画面富有意境,产生丰富的想象。
花鸟牌——要有寓意、要有情趣,构图疏密得体,结构紧凑,花、叶、枝生动,禽、鸟、鱼、虫活灵活现。
人物牌——人物肢体夸张、生动,结构准确,不别扭。人、景相融,人与人、人与物相呼应。并体现一个主题。(我的人物牌大多为男性,体现、反映的是道教、儒家人物、古贤高士和肌肉较凸显的渔翁、罗汉、济公、钟馗等人物。)
二、手玩件人物:
手感较好、整体简洁,人物面部表情夸张且传神,手势生动。但在某一小部位必须精雕细琢,颇见细腻的雕工,以吸引人的眼球。人体大部位以块面表现,衣纹尽量少,但线条要流畅、柔美。
个人成就 金奖:
2009年“百花奖”《中国古典人物牌》(1,李时珍著书、2,苏东坡尝荔 、3,白居易吟诗、4,李太白醉酒)
2009年“海峡工艺博览会”《欢天喜地》对牌、《钟馗》
2010年“百花奖”《四灵牌》
2011年“神工奖”《四大美女》
银奖:
2009年“天工奖”《童子拜观音》牌
2010年“百花奖”《童子拜观音》牌、《济公活佛》三连牌
2010年“神工奖”《赏荷》牌、《天伦之乐》对牌
2011年“东明杯神工奖”《芭蕉仕女》牌、《画神》牌、《太白邀月》牌
2011年“百花奖”《鲁公写经图》牌
张敏涛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玉雕技术传承人。2011年,海派玉雕出现在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海派玉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传承创新为主题,传承至今。
海派玉雕是以上海为中心地区的玉雕艺术风格。海派玉雕有非常浓厚的海派文化风味。海派文化是伴随上海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的崛起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吸收了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等移民带来的当地民间文化,也受到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玉雕艺术在上海兼容并蓄,博众之长,逐渐形成特定的海派风格。炉瓶器皿、人物、花鸟、走兽和花卉等五大类产品成为海派玉雕的特色品种。
海派玉雕炉瓶器皿精致、人物鸟兽传神,作品造型严谨,讲究章法,独具一格,具有“细腻、开放、创新”等特征。
海派玉雕有着有几千年文化历史,已经成为一面旗帜,其特点是“创新、人文、时尚、简约、精致。相信海派玉雕艺术能作为非物质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相关介绍:大师的“老师”张敏涛
今天,每当吴德昇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易少勇、 翟倚卫、王平等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们讲起自己的玉雕成长之路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感激一个人,一个指导他们从小打下艺术基础并为之打开玉雕大门的老师——张敏涛。
大师们大多在15岁左右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那时的专业老师(负责艺术基础课程,有素描、线描、雕塑、设计等类别和花草、动物、人物等科目)正是刚过而立之年的张敏涛。张敏涛是个有着丰富艺术素养和实战教学方法的人,他全面(根据玉雕专业配置的各类科目)、分步骤(浅出渐进的教学层次)、有重点(每个阶段对不同重点的加强)、富变化(不同类别之间的相互练习)的教育模式使得同学们在打下扎实艺术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思路,比如人物素描、写生作品转换人物线描作品,花卉速写转换花卉创作等都使学习有了跨度和趣味。张敏涛是个认真的老师,教课耐心,备课仔细,记忆中的他的备课本非常整洁,字迹端正(据说三十多年前的备课本他还完整保存着);张敏涛又是个快乐的老师,他与学生们的关系非常融洽,经常不厌其烦地帮学生改画、修雕塑。
谈起这些大师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张老师认为正常的。当年的吴德昇雕塑感强,体积感突出,做动物泥塑时结构清晰,刀法到位,所以对玉雕似乎先知先觉,刚上手就非常出色,日后的成就是不奇怪的;而易少勇对字的感觉从小就好,临摹特别像,记得有次专业课前易少勇临张老师的字写在黑板上,张老师还以为是自己写的闹的全班大笑,易少勇今天的刻字绝功应该和那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对于翟念卫,张老师回忆说他的专业比较全面,尤其是素描的整体感特别强,往往有种朦胧的感觉。王平虽然同前几位大师年龄相差四年,却正好轮到张老师的第二轮(工业中学一届学制四年)教学,张老师说王平特别聪明,当时他在读书时的作业泥塑鸭子,就被花鸟车间拿去做样本……当时的学生成为今天的大师,虽然风格各不相同,但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的艺术追求,同那时所受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实,张老师的美术基础非常扎实,有着教学、设计、再教学、再设计的玉石雕刻专业经历。他的花卉、动物速写准确、生动,他的花鸟中国画雅致、秀丽。今天,六十多岁的张老师精神饱满,依然在玉雕设计上默默倾力,依然在花鸟画上挥毫泼墨。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