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鲁木齐市一个玉石加工车间,我们见到了正在专心给徒弟教授玉雕技艺的马学武。一眼看去,马学武温润敦厚,深邃的目光透出他对玉石的无限爱恋。职业在他身上烙下最明显的痕迹是:那双手因成年累月地浸泡在水中、在金刚砂中磨练,上面布满了层层老茧。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是高贵、纯洁的象征,代表着人的高尚品格。对此,马学武深有感触。他说:“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做玉没有德可不行,人品一定要好,心不正,扑腾一下就掉下去了。我老给我的徒弟们说,人的品质一定要好。”
马学武儿时特别喜欢用泥巴捏小猫小狗,或是用铁丝做个玩具手枪什么的。同学中属他的手最巧,做什么像什么。他还喜欢在本子上画个小人或者花花草草之类的,而且很生动。
马学武上小学时,正值“文革”时期,“那时我对课文没多大兴趣,就对画画迷得很,上课时经常偷偷摸摸在本子上画个娃娃什么的。14岁那年,父亲将“画迷”儿子马学武送到新疆玉雕厂学习玉雕,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马学武带去的几幅人物画习作,让厂里接收了他,并安排他去做玉雕中最见功夫的活——炉瓶。
传统的玉雕工艺分4类,有炉瓶、人物,还有花鸟、禽兽,其中数炉瓶雕琢最难。对玉雕似乎天生有着一种灵性的马学武,很快就独自完成了他的玉雕处女作——一尊玉雕香炉。这件作品不仅得到了厂内老师傅们的赞赏,还参加了全厂玉雕大赛,并获得了炉瓶项目的第一名。这个奖项极大地鼓舞了马学武,使他更加加快了行进在玉雕之路上的步伐。
16岁,马学武到北京去学艺,他非常幸运地师从了著名玉雕大师韩子良先生。韩子良的爷爷过去在北京故宫(微博)做玉雕工匠,是玉雕界“宫廷派”的杰出人物,作品造型端庄、浑厚大气。这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马学武后来的玉雕作品高贵、大雅风格的形成。跟随韩子良,使马学武得到了“宫廷派”玉雕艺术注重造型、色润形美的真传。而在此之后,马学武又到上海、苏州等地学艺、办厂,倾心求教、潜心钻研,集南北技艺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马学武不仅在玉雕设计、加工上受到许多专家赞许,在玉材选料上也是一绝。业内选料专家评价马学武:“他选料比较谨慎,看得比较细,看得准。不该用的料不拿,他要用的料就是花再多的钱都要拿来。他曾经用自己的汽车换过料。有些人看不上的石头,(他)拿回来以后绝对能出精品。”
20世纪80年代中期,看到玉雕行业的光明前景,马学武决定自己办厂。他以两块玉石起家,雇了两个徒弟,建起了自己的玉雕厂。
起初,生意做得非常顺利。但有一天,一位北京游客的一句话,促使马学武开始思考新疆玉雕的出路。那天,这个游客来到马学武的玉器行,对着马学武徒弟的一件作品边看边摇头。后来,他指着这个标价5000元的玉雕生气地说:“你这块玉,要是不雕的话,把原料卖给我,我出1万块钱。”听了这话,马学武心里很不是滋味。考虑再三,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我就把(新疆的)厂子停了,带了20个精兵强将,在北京办了个厂,在上海办了个厂。这两大基地在玉雕方面也是最强的两个,(厂子)我办了两年,学到了不少东西。当初在上海,我们的技术也属于前三名。”
通过在北京、上海的学习,马学武的玉雕技术慢慢升华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不仅学到了玉雕技术中最难的炉雕,而且以雕玉速度快、质量高、设计新颖在业界小有名气。
有一次,马学武得到一块青玉石,形状像半个月亮,但是上面还有一个口子,很不好设计和雕刻。每块玉的形状不一样,这就决定了每块玉雕的图纹不一样,既要随形琢玉,还要使用一些设计来掩饰瑕疵。马学武将这块玉石拿回家,吃饭的时候看,睡觉的时候想,如痴如醉。
就这样过了三个多月,有一天,灵感突然来临。马学武依照这块玉石的形状设计了一个葫芦酒壶,将那道口子巧妙地设计成了葫芦的“卡腰”。最后这件玉雕作品不仅没浪费一点料,而且艺术性非常高。在当时青玉不值钱的情况下,这件作品卖了12万元,而买走这块玉的人转手又卖了23万元。
“做玉,尤其是做和田玉,我的体会是,在用好玉料和尊重自然创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田玉天然的石质美,尽力突出它的柔韧性和油润性。也就是说,构图追求精美和谐,工艺讲究舒展大气,抚摸成品要有温润脂滑的感觉。”马学武一直在追求一种既不失和田玉天然魅力和神韵,又使其增添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创造路径。他认为,一件真正成功的作品应当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似乎是天然长成之物,这才是和田玉艺术的最高境界。
早在新疆玉雕厂工作时,马学武就深深地感受着和田玉和雕刀相遇时的快感。他对和田玉有着别人无法感知的情感,他经常说,谈起给中华文化带来荣誉和实惠的“丝绸之路”,因为有很多书籍和电视节目的宣传,几岁的娃娃都知道。但要说起同样串联起新疆和中原,新疆和中亚、西亚的“玉石之路”,许多人不熟悉,或者压根就没听说过。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研究和田玉的艺术家,马学武清楚地知道,“丝绸之路”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的历史有6000多年。
作为一个新疆的穆斯林玉雕大师,出于对和田玉的热爱,他的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日渐成熟:希望有朝一日建立一座和田玉博物馆。为此,马学武开始一次次地“丈量”中国“玉石之路”中最精彩的一段, “‘玉石之路’的发源地就在我们新疆,昆仑山这一带,就是一个连一个的和田玉‘窝子’。从古到今,这里都是我们国家出玉最多的地方,没有哪儿能比!”马学武自豪地说。
在多年的探索中,马学武非常重视玉雕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并产生了创立“新派”玉雕的想法。在他看来,“新派”玉雕创作应大气、粗犷,能反映新疆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地貌,表现出新疆大漠孤烟、瀚海雪山的风情。2003年,马学武成立了文化艺术研究院,做进一步的探索,以确立新疆玉雕派别。同年,他又建立了玉雕技术学校,特意招收了一些少数民族学徒。
2006年7月26日,马学武创办的和田玉博物馆正式开馆,致力于和田玉的系统研究、雕刻技法传授和文化传承。马学武的目的是,通过对和田玉文化的挖掘、整理、展示、传播,使和田玉这一能够代表新疆悠远历史、深厚文化的民族品牌得到传承和发扬。
他希望藉由这样一个场馆,不仅能够展现出和田玉沧桑深远、博大精深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还能让人“零距离”观察和田玉玉雕的美妙精湛,向世界递交一把打开和田玉文化宝库的钥匙,向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和田玉的窗口。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