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玉结缘
在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我们见到了王金兰老师。
作为第一代学习玉器雕刻的女孩子,当时玉雕技艺是传儿不传女的。小王金兰是怀着忐忑的心情问父亲,自己是否可以学习玉雕,父亲半天没有说话,只是一直盯着王金兰。王金兰几乎紧张的不能呼吸了,看着父亲严肃的表情,觉得自己是没有希望了。想到这里眼泪便夺眶而出。然而,父亲竟然同意了,只是说了一句话:“要做,你就做最优秀的!”这句话成了王金兰一生的座右铭,为了这句话,王金兰在玉雕行业兢兢业业了近50年。
对于王金兰来说,玉器精品是传家之宝,但父亲的家训更是传家之宝。
父亲同意她学习玉雕后,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师傅,因为那个时候不懂设计是不允许带徒弟的。而且当时,门派之间比较严格,是不可以随便认师傅的。最终,14岁的王金兰进入北京第一玉器社工作,师从老艺人王永海琢玉和设计。57、58经过近两年的辅助设计年的学习,同时,又经工艺美术家潘秉衡、王树森的指点,业务能力显著提高。1960年就担任了北京玉器社人物车间设计。
50年来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除了自学,王金兰还去很多著名大学进行了正规的学习: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人体结构,为后来的人物设计和进入大学做老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把佛教人物雕刻的更加精致,到厦门大学学习佛学……
惠安工艺美术技校的开办,王金兰担任校长,培养出了一批批人才。
福建惠安的海外同胞很多,王金兰利用这个优势,积极与祖籍惠安的海外人士联系,号召他们支援家乡的建设,帮助家乡摆脱贫困的状态。为了促进福建惠安石雕产品的销售,王金兰还担任了福建省惠德旅游公司的副董事长和总经理,为惠安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广大侨胞和乡亲们称王金兰是惠安县“玉雕之母”。
福建省的寿山石雕刻技艺,一直是手工刀雕,雕琢速度很慢。王金兰把机雕引进印石行业,开料、造坯等都改为机雕,不仅大大加快了加工的速度,而且包玉雕技艺和石雕揉为一体,促进了中国印石技艺的发展,也为惠安走出福建、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提供了条件。
走进大学、继续玉雕人生
王金兰走进了北大资源美术学院,成了传统工艺系的主任。谈到自己的教师身份,王金兰显得无限感慨:“把玉雕行业发展光大,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成为北大资源美术学院的老师是我实现这个梦想的一个新的起点,相信有了大学的系统教育,玉雕行业的未来一定很乐观。”王金兰老师说,这是第一次把玉雕行业纳进大学的教育体系,第一次进行这样系统的学习,不在简单的雕刻玉器作品,而是给每件玉器作品融入生命,雕刻出作品的独特风格。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的文化素质,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是资源共享的,都是互为基础的。学校设有史学系、文物系、雕塑系、汉字艺术系等,传统工艺系的学生必须跟这些系的学生上大课,就是为了了解中国不同阶段的文化背景,为将来从事玉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王金兰老师说,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可以培养出真正的玉雕人才。而且现在是一个市场化的社会,学生早晚要走想社会,从一开始就应该教育学生面向市场,实行个性化教育。实现“我所做的,就是市场需要的,”而不是“我所做的,是市场必须接受的”,从而教育学生树立市场观念。现在很多在校学生都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设计制作产品。正是因为这样出色的表现,王金兰招来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都被相关企业预定一空,全部找到了工作。王金兰在教育行业的第一步就走的这样精彩,我们预祝她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一路走好,桃李满天下!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