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上海玉雕界涌现出了一批新秀,于雪涛就是其中上海新海派玉雕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

进入而立之年的于雪涛对玉雕的喜爱溢于言表,而他自己也承认,白玉温润、浑厚的特性与自己的性格很接近,在玉雕创作的过程中,他感觉有时已经与玉合二为一,成为一体。

于雪涛很健谈,谈起玉雕,他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在普通大众眼中,玉雕好像离自己很远,它只属于收藏家和投资者,但在于雪涛看来,玉雕其实并不是曲高和寡的奢侈品,它应该成为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良药’,得到更多人的喜欢,而自己也在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于雪涛自幼酷爱艺术,从小学习绘画,立志考入专业美术院校。1992年从美院毕业后到天津特种工艺品厂从事玉雕设计工作。初次接触玉石,他便被它的博大精深所吸引,痴迷其中不能自拔。

那时,从事玉雕的人并不多,工艺品厂里的经济效益也不好,很多人都去了南方,为了更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造诣,他也选择去上海发展。

“厂里的原料很少,大多是山料,子料很少,无法给大家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当时,海南刚刚开发,很多人都到那里去了。”

来到上海后,听说上海电影厂正在招收动画设计师,他就过去面试。面试很顺利就通过了,但一个月后才上班。于是,他就在上影厂住了下来。

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改变了他的命运。

一天下午,他闲来无事,在上影厂里散步。当走过一间小屋时,他听到里面传来机器的轰鸣声,他立即听出这是切料的声音。

推开门,果然如此。一个人正在切一块上好的和田玉籽料。对于雪涛来说,山料见得很多,而籽料却很少见。他立即被那块上好的籽料迷住了,眼睛久久没有离开。

原来,切料的人就是著名玉雕大师洪新华。他的个人工作室就设在上影厂的院子里。

虽然于雪涛已经从离开了天津工艺厂出来了,但对玉雕的喜爱一致难以割舍。他请求洪新华大师能收他为徒。洪新华大师说,只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就可以教他。于雪涛没有考虑,一口就答应了。

      谈起这次偶遇,于雪涛仍然无法释怀。

“如果没有碰到洪新华老师,我可能也不会从事玉雕,而会成为一名普通的动画设计师。”

于雪涛说,自己对金钱并不看重。当时,动画设计师是一个热门职业,工资也比较高,而做玉雕的人却很少。如果看重钱的话,也不会做出这样的抉择。“我认为,无论做什么,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

从师洪新华大师后,于雪涛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玉雕上。从设计到工具的使用,从构思到整体布局,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玉雕技艺,短短几年里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洪新华大师的眼光很远,当时,还没有多少人接触和田玉,但他已经开始制作和田玉籽料的玉雕作品了。这点也是他的过人之处。”

于雪涛说,他从洪新华师傅身上学到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先学做人,再学手艺。做人要厚道,这是师傅教我的,而我也从中受益很多。”

从师三年后,于雪涛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了自由创作。

这几年来,于雪涛创作上一直在追求讨喜、自然的风格,作品并不抽象,观赏性很强。业界评价说,他的作品集形、神、巧于一体,融合了古典美与现代美,令人耳目一新。 

对此,于雪涛涛认为,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很大,需要放松,所以,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给人以视觉和精神上的愉悦,受到各个阶层的欢迎。

“白玉浑厚圆润,就象三四岁的小孩的脸,跑了一圈回来,面色红润。用白玉制作出来的作品应该和材质的特性相符,不管是懂玉的还是不懂玉的都能喜欢,这是我的追求。”

于雪涛说,自己一直以一种玩玉的心态来对待创造。‘玩’其实并不是玩世不恭,不负责任,而是一种平和、放松的心态。

“白玉浑厚圆润,细腻温婉,与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相近。而每一块玉的形成都要经过上亿年的时间,都不是完美无暇的,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用自己的创意和构思,把它变成生动、通灵的艺术品,这个过程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于雪涛把自己的作品比喻成为十月怀胎孕育的孩子,他说,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放在作品里,让作品富有生命力是很有成就感的。

对于手把件,于雪涛是情有独钟。2000年,市面上很少有人物把件,但他已经开始涉足了。他认为,手把件可以拿在手上把玩,能让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在创作上,他力求手感润滑,内容生动、讨喜,让人爱不释手。

除了把件,牌子、摆件也是于雪涛所擅长的。他的摆件作品动态突出,整体感强,配饰精巧,大气而端庄;牌子巧借角度,将高浮雕与薄雕工艺巧妙结合,能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画面。

玉雕的创新长期以来都是玉雕从业人员所不懈追求的目标,于雪涛在创新的道路上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他博采众长,从古画、陶瓷、传统民间艺术及古代雕刻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用新的表现手法去做传统的题材其实就是一种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可以挖掘的素材太多。虽然是传统的题材,但又有新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才是有创意的作品。”

在玉雕创作上,于雪涛尝试把薄雕与立体雕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认为,现代人的工具比以前先进多了,完全可以创作出更多的精品。

现在,于雪涛每天要工作8个小时,个人工作室也成了他以玉结友的平台。

这几年,和田玉逐渐红火了起来,玉雕市场也水涨船高,价值倍增,玉器店也是遍地开花。但时至今日,于雪涛也没有开店。他说,以后也不会这样做。

不认识于雪涛的人以为他可能有四五十岁了,实际上,他今年才34岁。

“30岁正是精力最旺盛的阶段,也是能力提高最快的时候,我会把精力都投入到玉雕创作中。”

工作之余,于雪涛最喜欢做的就是和爱玉、惜玉的玉友聊创作,聊生活。他的工作室经常有朋友来访,大家座在一起,听一听创作感悟,赏一赏新品佳作,是一种恬静的快乐。

他说,孔子把玉石的品质比做君子的美德。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比喻成玉,赋予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内涵。古之君子必佩玉,或小酌休憩,或品茗怡神,相互把玩随身佩玉,摩挲鉴赏,悠然成趣。古人如此,今人也应如此。

目前,让他感到矛盾的是碰不到好料。“好料、好工艺才能出好作品,现在和田玉原料的价格越来越高,好料也越来越少,很难碰到了。”

这几年,于雪涛收了不少徒弟,但他表示,许多人学习玉雕并不是为了艺术创作,而是把它当成了挣钱的途径,刚来就问学成后能赚多少钱,对此,他很反感。

“这和社会大环境有关,现在的人都比较浮躁,太现实。但玉雕创作绝对不能浮躁,一定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我的体会是坚持很重要,只要有目标,肯坚持。一步一步往前走,一定会出成绩。”

他说,白玉温润、浑厚、不张扬,和自己的性格很接近,能够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能取得一点成绩,实在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和田玉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灵物,无比珍贵,因此要以沉静的心绪去创作每一件作品,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去展示和传承玉文化的精髓。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我的作品。在玉雕创作这条道路上,我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