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取名“安且吉”之意的小县城,他从那里走出,在上海扎根,闯出的一片天地,靠的是他对自我的不断索取和突破。他的性格烙印在他的玉雕创作上,并且体现的淋漓尽致,求新,亦求变!
1976年,吴能出生在浙江安吉,一个取名“安且吉兮”之意的美丽县城。公元185年建县至今使安吉县具有深厚地历史人文底蕴。境内“七山一水二分田”,层峦叠嶂、翠竹绵延,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生态环境优美宜居。
吴能喜欢画画,他说儿时印象中最好的礼物就是父母有次从上海回来给他带的一盒蜡笔,很多很多种颜色!吴能用了两个“很多“来形容他当时的喜悦,同时他告诉我,正是那一次,让他的脑海里深深地刻下了”上海“这个地方,在那个时候的他认为,上海好,因为那里有很多他们山里不曾见过的东西。
毫无疑问,吴能具有一定的“绘画天赋“。至少,从小到大学校里的黑板报他都包办了;至少,今天的“能玉轩”在他的带领下,创作的玉雕作品,在形体构造、自然写实方面深获好评。而具备一定收藏经验的和田玉爱好者都清楚“创作”、“构架”是一件作品的灵魂!
上海在1993年于全国率先推出最低工资制度,又一次走在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看着报纸上、新闻里对于上海这座金融重镇的反复报道,吴能想起了那盒蜡笔,还有用它绘出的人生中第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儿。上海,不正是他将来“彩色人生”的梦想起航地吗?
1994年,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吴能经家中朋友介绍,来到了上海,师从玉雕大师程广彦,进入了他的学徒期。原本抱着“出门闯荡先寻找落脚点”想法的他,在一段时间以后,当他发现玉雕原来和绘画一样,都是一种“所见即所得”的诠释方式,而区别在于画在纸上是可以擦去重来的,玉雕却永远只能做减法。一件好的玉雕作品绝没有“走一步看一步”之说,需要的是从前到后融会贯通的创作理念;需要的是坚定不移的专注精神。慢慢地,他开始迷恋上这门手艺了,也从此真正地开始了他的玉雕生涯。
一晃三年时间过去了,这是上海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年,也是吴能玉雕技艺稳固发展的三年。
1997年吴能来到了上海玉雕大师曹平的工作室,曹平大师是美籍华人,在境外的华人圈有着不错的人脉。在那个时代,内地市场对玉雕收藏的认知和需求是极其有限的,基本市场都在港澳台地区,而有市场就会有要求,这对于处在自我创作初期的吴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以后的六年时间里,吴能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玉雕创作中,写实板前记录了他专注的身影,雕刻台上留下了他无数的汗水。他配合曹平大师结合市场,不断地摸索与求证,在帮助工作室提升品牌认知度的同时,也实现了设计理念的自我突破。俨然已是一个新上海人的吴能,秉承了海派玉雕“海纳”、“精作”的特点,着重体现玉雕人物件、动物件的写实,并在此基础上强调神态和动姿,使作品有了内容和生命。不仅如此,吴能开始注重皮色的运用,在他看来,“白玉无瑕”不能成为玉雕设计的固有思路,如果结合当代的审美情趣,洁净的皮色以其油亮艳美的色泽不正是突出玉雕作品层次、丰富视觉感官的上佳媒介吗?!
手抚璞玉,心知纹理,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使吴能有了创建自己玉雕品牌的念头,能玉轩由此应运而生。从2004年到今天,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吴能在品牌的建设道路上努力着、坚持着。“能玉轩”每一件作品从选料到设计都由吴能亲自完成,清爽、创新是“能玉轩”创作作品的一惯理念,如同吴能的家乡“安吉”,神清气爽间激发起游客的探索欲望,而“能玉轩”作品也必须是有故事的。
品香茗茶,宁心静神,细细品味,把自己融合到吴能的回忆中去,品读他的“成长”,似乎几十年的时光缩影成寥寥千字总有些意犹未尽之感。但进入一段“奋斗史”的空间总能让自己萌生快乐,也希望这种快乐能带给将来所有藏得本书的朋友们,如同你们在“能玉轩”得到一款心爱的玉雕作品一般!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