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俤旺简介:

姚俤旺,1974年出生于福建罗源,师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叶钗论,学习寿山石雕刻。是民间艺人,现任亚洲玉雕大师、亚洲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肇庆市福州商会常务理事,四会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平洲市珠宝玉器协会会员,深圳市三联水晶玉石文化协会理事。设计理念:创意是灵魂。有他自己独特的玉雕创作风格,擅长山水、花鸟、古兽等,他的作品深得业界、玩家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并多次获得国内工艺奖项。

人物生平:

1994年进入深圳市新华玉雕厂,从事翡翠雕刻;

2004年创办深圳日宝福翡翠文化工作室;

2006年在四会市玉鑫豪翡翠有限公司担任设计总监与厂长;

2013年创办精再典翡翠玉文化工作室。

获奖经历:

2015年翡翠作品《寒梅》在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精英雕刻大赛中荣获创意奖。

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玉石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艺术珍品的呈现不仅让人热衷于收藏玉石,更重要的是其展现了艺术的魅力与文化的内涵。姚俤旺认为创作从来都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与原料反映出对生活的感受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体现出人们的文化生活内涵,是对生活文化的升华,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享受。

现今,玉石文化的发展从最初的艺术创作到当前的玉器收藏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但是一旦成为市场上具有商业价值和投资潜力的商品,于是文化便可能逐渐脱离文化的范围,其艺术创作也渐渐忽视了玉石艺术的文化内涵。无论如何,玉石文化必须回归艺术本身,人们应该从美学的角度欣赏、研究玉石艺术,而不应当只将其作为一种流通于街头巷陌的商品,姚俤旺这样认为。

玉雕,亦称之谓玉器。顾名思义,即以玉石为材料雕琢的物件、器皿等艺术造型。它是中国工艺美术中与石器同始的雕刻艺术品。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了玉制的工具;殷商时代已有大量的玉制品;从战国至汉代,玉器在艺术造型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则更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数千年来,勤劳聪颖的中国人创作的玉雕工艺品伴随着中国文化绵亘不断,异彩纷呈。

玉雕以其独特的晶莹温润的质感有别于其他任何材料的艺术雕刻品。乾隆皇帝曾诗赞玉器谓:“看去有花叶,抚来无踪痕。表里都圆浑,色形若混成。”玉雕作品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物像、器皿造型的点、线、面的处理,都必须要考虑到能体现出玉石晶莹温润的质感,要呈现出一种暖光的流动感。

外轮廓的线形应注意流畅、圆浑,切忌锐、尖、锋、碎。内里的层次要丰富,但又不可过于空凌、枯细,要保持一定的厚实感、丰腴感。

姚俤旺说:“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地基,生活指的就是时代。”“时代”包含着物质、精神、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累积而成的。没有时代循序渐进、结构敦实的地基,中国当代玉雕艺术的艺术作品就沦为花拳绣腿,其作品没有生命力和支撑力。

这些年来,翡翠与白玉两大玉石是玉雕行业内的主要材料,此外水晶、玛瑙等玉石材料也在玉雕用料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在这些材料中,玉雕技法和艺术表现已经处于传统化、标准化、市场化模式发展,由于商品经济时代,市场占主导地位,使其没有巨大的创新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姚俤旺认为需要另辟新路:一是从玉石材料的选择上进行创新,可以选择玉雕中较少见的石料进行雕刻,利用它们的独特花纹和质感进行创作。也就是常说的“因地制宜”,一块好料,只有充分运用它的特点它的优点,它才是块好料。

当天然形成的玉石原料呈现在艺术家的面前时,一幅幅应物造型的构想图浮现在艺术家的脑海中,他们通过心灵的加工,即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对其进行取舍而组织成一幅新的图画。这就是文化艺术与商业市场的不同之处。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优秀的玉雕艺术品应超越自身材料的价值,体现出人文价值和精神价值。当代玉雕作品进行主题文化的创新时,应实地考察,将主题的实际特点、文化内涵、感情色彩等方面做详细解读和归纳。艺术家是文化的守护者。但在今日,中国当代玉雕艺术普遍缺失了中国文化诉求,而是片面的强调对技术和形式上的追求和创新,遗忘了艺术与文化传统、精神价值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结合玉雕设计的材料、工艺、文化等要素进行创新设计。在当今玉雕艺术中,创新是玉雕前行的轨道。正如姚俤旺所说,没有文化灵魂的玉雕作品是不能流传于世的,在玉雕艺术表现中,我们应该尊重文化,了解文化内涵,总结文化要点,把文化灵魂注入到作品中,让作品直接与观赏者“对话”,随历史的发展,作品永葆生命力。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