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邱启敬的人,对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当代玉雕界的标杆人物。他的系列极简、禅意风格的作品在玉雕界独树一帜,掀起了追捧狂潮。
你知道的,或许只是邱启敬的冰山一角,对他有个深入了解之后,你也许会和印恒法师有相似的感受:“我们都误读了启敬,他不是一个玉雕大师,而是一个雕塑艺术家”。
主要从事寿山石雕创作;2005年到2010年,整整五年的时间,他离开玉雕行业,而将全部的重心都转移到了对当代艺术的探索中;经过几年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新认识,2010年,他重新回到雕刻界,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当代玉雕设计。
经过几年对当代艺术的探索,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2010年,邱启敬开始重回到宝玉石雕刻界。从2010年开始,邱启敬在创作中首次使用和田玉做为一种新的材质来表达其想法,经过数年的磨砺与研究,在深透的知识反思和精神关照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美学特质。
2011年,邱启敬从传统文化之外考虑佛教文化在中国当下的一种现状,创作了这尊脸和身体均被简化的佛像,很多人给他取名“无相佛”,用以表达佛教文化或一尊佛正在生成和消亡。
围绕这件作品,他连续衍生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名为涅盘系列,外界把他的作品定义为极简、禅意风格,实际上,他相当抵触这种说法,“本身风格的形成或成熟,在我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当中是一直被我抛弃和抵制的。完成了一件小佛,后面可以变化做出千千万万形式不一样的作品,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是一直在重复自己。”他一直试图从内涵上发现艺术更多的可能性。
为此,他从传统文化中追本溯源,从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传统写实雕刻手法等各处汲取营养,“传统宝玉石雕刻山水的概念起源于传统的国画,你要雕山水的话,就必须理解宋元明清山水文化的脉络,在国画上面需要很深的浸淫,不能照抄,要有独树一帜的想法”。
溯回到传统文化之后,如何将其根源性的东西汲取出来,邱启敬认为要回到传统文人的创造性,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传统文人所创造出来的物件。艺术是鲜活的,艺术家要放下自己旧有观念或经验,实实在在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并进行创作。
邱启敬认为,现代设计师对于传统的玉石创作思维与历史的“包袱”终究是存在的,而新锐设计师应该大量出现,甚至是带着跨界的眼光与未来的发展,重新定义玉石的现代设计。而未来应该是对于现代的终极可能的各种实验。而这样的实验,如果有更多的设计师从事到现代玉设计中来,或许将点燃整个玉雕行业!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