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颜色除了色调上的不同之外,还可以根据形成机制的不同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很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玉的原生色和次生色,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应该怎样区别?

原生色是指玉的本色,玉中杂质的颜色,玉与围岩相接之处玉与石交融的颜色,以及玉在成矿过程中再次交融、再次变质改变的颜色。

和田玉的原生色又可分为:白、黄、青、碧、墨等,它们之间的交融和玉中杂质色泽的参与,也会呈现不同的色彩。人们也往往依据玉的不同色彩来给玉命名,区分不同的玉种。

玉石在形成过程中,原本在环境很稳定的岩层中,一旦地质运动使山脉河流发生巨大的改变,玉石的环境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或裸露在地表,或冲入河流中,或埋入其他岩石中。周围的环境,风吹日晒、水流冲刷、化学变化都不避免的影响的玉石的性质,使它发生改变,如颜色的改变。

次生色是指后天经外力改变形成的颜色,按照外力的不同,又可分为天然次生色和人为次生色,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自然产生的,后者是通过人力改变。

玉石的天然次生色:通常和田玉石在成型以后,可能由于地质变迁,玉石裸露地表或是长时间受到外部环境中的水汽、光照与空气等相互间的作用与推动之下,从而使得玉石内部的矿物成分发生着应有的改变,继而玉石自身的颜色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由于和田玉自身受到外界不同作用的推动与促使下,并且所处不同地域、不同的外部环境下,都会使得和田玉石的次生色发生着不尽相同的情况。

人为次生色:通常是指和田玉石在经过人的佩戴、盘玩过后,使得玉石的颜色发生着改变。 

当和田玉成为一种饰品,就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在长期佩戴、盘摸的过程中,传世的玉器会在表皮和内部慢慢出现转色。这是人们的汗脂、生活物品的接触、空气的氧化、光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不少传世古玉还会在玉的皮壳上留下细细的磨痕。葬玉会与墓葬中的物品相互接触,使玉受到沁变,从而改变了原来的颜色,这种也称为人为次生色。

关于和田玉颜色方面,染色的和田玉的鉴定主要从颜色、外形和硬度等特征进行判断。

染色和田玉籽料颜色通常过于浓艳、漂浮、呆板、不自然、色调单一,裂纹处的颜色沿裂隙或棱线富集分布,与周围颜色差别较大,没有渐变过渡;有时可见其具有方向性,近似网状,且干涩、不滋润。

放大观察裂纹处,可见裂纹中心的颗粒为整体或部分所染颜色,裂纹附近的颜色没有渗透深度,其边缘有涂抹感和漂浮感。做假皮的部位处一般玉质比较疏松,用开水一烫就容易褪色、变淡。

而对于以前的一些染色方法,如核桃皮、有机染料等,目前可以用仪器进行鉴定。对于近些年来新出的使用铁盐等染色的方法,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鉴定,主要还是凭个人经验。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