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在我长达二十余年的收藏生涯中,从最初对皮色浮华的追逐,到后来对器皿筋骨的痴迷,我逐渐领悟到:真正的美,并非昙花一现的惊艳,而是能在时间长河中沉淀出永恒价值的灵韵。我和众多玉友一样,都渴望自己的藏品能够跨越时间周期,然而,这样的作品在现实中却如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

image

收藏之路:从“民俗”到“老味儿”的蜕变

我的玉器收藏之旅,始于对皮色浸染小挂件的喜爱。初涉此行时,那些色彩斑斓、皮色各异的小挂件瞬间吸引了我,无论是黑皮、秋梨还是黄沁,我都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这些挂件虽工艺略显粗糙、造型质朴,却满含着“十全十美”的朴素愿望,成为了我玩玉的起点。image

随着对和田玉了解的深入,我开始钟情于手把件。那些形态各异、雕工精细的手把件,宛如一位位沉默的智者,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玉器的温润与细腻。从传统寓意吉祥与守护的貔貅、龙龟,到充满文人情怀的小亭子、山水画,它们勾勒出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卷,使我的手把件收藏日益丰富,每一件都承载着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image

早年,我偏爱冯钤的碧玉梅瓶,其俏色金鱼跃杯、荷叶承露,巧妙借助民俗意象降低了欣赏门槛;后来,我又迷上了陆宜南的文人笔筒,山水入画、器型挺拔,却一度困于“小器把玩”的执念。直至遇见童子洗象水洗,象足沉稳、童趣灵动,形制溯源明清,玉质温润如凝脂。这类器皿不炫技、不堆砌,以古意为魂,让我终于领悟到“器以载道”的深刻内涵。

image

近年来,我独钟“老味儿”器皿。一件仿明宣德炉,足底微瑕、口沿略斜,却反生拙朴之气;一方清代风格鼻洗,童子戏象暗合丁云鹏古画,水意涵容。它们不追求材质的天价,只求形制、纹饰、寓意的和谐统一。我曾购买当代创意器皿,如钟馗歪戴帽的“异形”炉,虽巧思惊艳,但我却难以判断它能否历久弥新。至此,我才明白:能穿越时间者,终需文化为骨、经典为脉。藏玉,藏的不仅是玉,更是对传统的敬畏,与对永恒的叩问。

image

和田玉藏品如何“穿越时空”?两个铁律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跨越时空,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呢?image

我认为,首先作品要有文化背书。一件玉器,若能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便具备了穿越时空的潜力。例如,那些以古代名画为蓝本雕刻的玉器作品,不仅展现了玉雕师的精湛技艺,更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image

就像那件童子洗象的水洗,造型源自明代丁云鹏的画作,象鼻为足、圆腹如钵的制式暗合“水象相生”的哲学。没有文化的玉雕如同无根浮萍,即便工艺再精妙,也难以逃脱“时过境迁”的命运。

image

其次,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样不可或缺。一件优秀的玉器作品,应具备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精湛的技艺表达。无论是造型设计、线条勾勒,还是细节处理,都应力求完美。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在时间的洗礼中依然熠熠生辉。

image

冯钤的碧玉梅瓶,口沿外撇的弧度与宋代官窑瓷器如出一辙;陆宜南制作的笔筒,器型竟与故宫藏的明代文房遥相呼应。这些作品不标榜创新,却因深谙传统制式的密码,反而拥有了穿越时空的底气。

image

此外,作品的时代精神也至关重要。一件能够跨越时空的玉器作品,应能反映其所处时代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同时具备前瞻性和创新性,引领未来的审美潮流。

image

寻找之道:五十年沉淀与薪火相传

对于如何寻找这些能够跨越时空的玉器作品,我认为,可以从改革开放至今近50年的时间里探寻。这50年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玉器作品。image

一方面,我们可以寻找那些已经跨越了时间周期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检验和市场的筛选,已证明了它们的价值和魅力,比如一些大师级的玉器作品或具有历史意义的玉器文物等。

image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将具有文化价值的东西通过新的工艺进行再创作和创新表达。这样不仅能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还能让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和创新性,例如将古代名画与现代玉雕技艺相结合创作出新的玉器作品等。

image

收藏终究是一场孤独的修行。那些急于贴上“创新”“大师”标签的作品,往往十年后便无人问津;而甘于寂寞、吃透传统的器物,反而在岁月中愈发从容。或许真正的“穿越时空”,不在于追赶每个时代的浪头,而在于守住中华文明最底层的审美基因。当我们的玉雕依然流淌着商周的神秘、唐宋的雅致、明清的考究时,美便永远不会过时。

image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