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吴文化博物馆携手国内外诸多博物馆,推出“马——从地中海到江南的千年权力象征”特展。众多展品之中有一件“马上封侯玉饰”颇为巧妙,其将猴子与骏马组合在一起,整体偏白泛绿,略带黄斑,造型独特,寓意深远。猴子全身匍匐在马背上,手中提着绕了两圈的缰绳,姿态轻松。白马四蹄内敛,呈坐卧状,雕刻技艺精湛能看到马尾上的鬃毛。两者身朝前头往后,似在回应主人的召唤。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09837546_max.jpg)
马上封侯玉饰 清 吴文化博物馆
苏州有着强烈的文化底蕴与技术传承,不仅能在玉器上雕琢出“马上封侯”图像,更是将此类吉祥纹饰广泛应用于金银器、年画、鼻烟壶等艺术形式之中,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事业成功的祈愿。
一 马上封侯:从猴马与猴马蜂组合说起
“马上封侯”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由“马上”和“封侯”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猴”与“侯”同音双关,“马上”则表示立刻、即刻的意思,寓意着功名即将到手。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15766990_max.jpg)
河南新密出土的东汉画像砖
“马上封侯”主要存在两大类表现形式,一为猴马组合,二为猴马蜂组合,盖因“蜂”与“封”同音。因而某些“马上封侯”图案中会在马背上添加上一只蜜蜂,比如山东临淄“养马·娱乐图”画像石中,树下一马,树上一猴,猴的身后有一只蜂,属于标准的“马上蜂猴”组合。此外“逢”也音近“封”,“马上封侯”亦可称作“马上逢侯”。汉代壁画像多有车马出行图,其中有些马车前面有猿猴,寓意着“马上逢侯”,比如武氏祠前石室后壁下部小龛西壁画像的“出行图”中,马车前有一猿猴,高举双臂向前爬行。猴马组合是汉代画像石中的常客,甚至形成“马上蜂猴”“马上逢猴”“马上封猴”等不同形式的构图模版。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18636316_max.jpg)
马上封侯铜俑 东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22230440_max.jpg)
釉陶马上封侯俑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除了画像石外,砖雕门楼中也有马上封侯图像。比如位于苏州官太尉桥西侧的双塔影园内有一座砖雕门楼,名曰“云开春晓”。门楼左侧有一幅马上封侯小图,画面中间有一位手持朝笏准备上朝的官员;两边的差役,一个手擎高级权贵才能享用的华盖,一个捧着一只小猴,意思是马上可以封侯了,表明官员不仅本人身份尊贵,更能取得爵位,护佑子孙后代。该图像与传统的马上封侯组合有所区别,或许与当时官员的出行方式有关,如坐轿子则无法展现姿态外貌,骑马则显得过于招摇,故徒步前行,以华盖彰显身份。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26458324_max.jpg)
“云开春晓”局部 出自双塔影园
除大型的砖雕画像外,苏州小型工艺品同样钟爱马上封侯一类的题材,比如苏作微雕工艺中的精品“马上封侯鼻烟壶”。其属于传统的猴马组合造像,画面底部的骏马由白、红二色勾勒出外形与周身器具,低头垂尾,似在臣服;马上方的猴子全身枣红未掺杂其他颜色,呈现坐姿,却又与马背有着一段距离,左手向前伸展,似在抓取身前的蝴蝶。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30914346_max.jpg)
马上封侯鼻烟壶 出自《精美的微雕艺术:玉石鼻烟壶》
虽然猴马组合图像在民间比较盛行,“马上封侯”这一词汇出现得则比较晚,使用频率也特别低。最早是宋代大文豪黄庭坚诗文中,有一句“原无马上封侯骨,安用人间使鬼钱”。之后又有一位宋代文人章粲在送别朋友时,用“马上封侯事,相期在少年”,祝福对方能功成名就。
“封侯”是古代文人创作中常用到的名词,比如汉代歌谣中有“曲如钩,反封侯”,指品行不端功劳不够的人反而能被封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文中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佳句;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更是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抒发爱国情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频频运用“封侯”意象,盖因“侯”是仅次于“公”的爵位,是财富地位的象征,是人生功业的外在显化。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34696578_max.jpg)
青玉马上封侯 明 故宫博物院藏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39007286_max.jpg)
青玉马上封候 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民间对猴马组合的热衷与文人笔下“马上封侯”的冷淡,形成一种强烈反差。细思之下,或许是古代文人讲究谦虚礼让,虽常在诗文中提到“封侯”,表达自身渴望建功立业的心胸抱负。可封侯是结果,是文人实现救国安邦、经世济民的理想后,朝廷给予的嘉奖,不是一开始便订下的人生目标。如果文人在作品中直接提到“马上封侯”,会显得过于庸俗,似乎其人生就是为了锦衣玉食、富贵荣华。这种强烈的功利性会遭到他人的质疑与敌视,从此举步维艰,离人生目标越来越远。民间百姓没有此种顾虑,多能直白地追求功名利禄、多子多福。因此造成社会上猴马组合繁多,广泛应用于各类行业。
二 马与猴子母题:从弼马温说起
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在草原、平原、山脉等各种环境下繁衍生长,然而其理想的栖息地当属草原,盖因广阔开放的空间给予马群生存的食物与奔跑的场地。猴子的栖息地也多种多样,有热带雨林、高原、山地等,其理想的生活区域当属能提供充足食物与安全的森林。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44518557_max.jpg)
曾家包汉墓一号墓西后室后壁画像拓片 图像来源:成都市文物管理处
猴与马生存环境不同,生活习性也相差甚远,其组合母题历史却颇为漫长。成都博物馆收藏的汉代“机织·酿酒·马厩·兰锜图”画像砖,其中拴马石柱上悬系着一只猴子,姿态轻盈,神情活泼。内蒙古地区出土过一批“青铜骑马造像”,马背上的骑士形似猴子,据学者考证其估计是西周或春秋时期的文物。和田约特干出土的猴子骑马俑具有鲜明的内蒙古“猴子骑马造像”特点,据学者考证其年代估计为汉代,可能是汉民族与草原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故而猴马组合历史久远,传播范围宽广。
文献中也多有将猴与马绑定的记载,比如北魏学者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常系弥猴于马坊”;南宋文人洪迈在《夷坚志·孟广威猕猴》中提到,“常畜猕猴于外厩”。可见将猴子与马混居,是当时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49702939_max.jpg)
猴骑马铜饰件 南北朝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两种生活环境迥异的动物,为何被人联系在一起?盖因传说猴子可以避马瘟,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猕猴》中提到,“养马者厩中畜之,能辟马病。胡俗称马留云,梵书谓之摩斯咤”,该条记载背后意味深远。古代泛称我国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为“胡”,“胡俗”二字表明猴子能避马瘟的说法可能源自北方草原民族,之后流传到汉人聚集地。此种构想也颇为符合猴马文物时间顺序,先有西周或春秋时期的内蒙古“青铜骑马造像”,后有汉代画像石中的猴拴马柱,似乎猴马传说从北方草原传到了西南山地。
“梵书”二字则表明,猴能治马瘟的说法与佛教有关。猴子在佛教故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学者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恰好《西游记》中孙悟空曾在御马监中担任“弼马温”,负责养马,之后又护送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有趣的是,书中天马见了孙悟空都“泯耳攒蹄”,表现得颇为亲昵乖巧,很短时间内就养得肉肥膘满,成为上佳骏马。这些内容无不是在展现猴子真能有益马的成长。
猴子为何能治愈马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马经》的记载道,“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天癸”亦即女性月经所流之血,母猴的月经流到草料上,马吃了这些草料后就不会得病。无怪乎孙悟空最后大闹天宫,盖此前弼马温一职太过辱猴,也难怪取经路上有妖怪提到弼马温时,悟空多半会非常愤怒,举起金箍棒劈头打去。
清人陈淏子的《花镜》一书中有猴子治马病的记载,“养马者多畜之厩中,任其跳跃,可辟马病”,“任其跳跃”四字揭示了猴治马的深层原理,可能是觉得猴子生性活泼好动,拴入马厩跳跃纵横,马在其中最初或许恐惧,时间长了就能习惯,而少有惊病了。
虽然上述方法显得较为荒诞,也不怎么科学,但猴子可以“避马瘟”在草原民族、佛教等因素影响下,成为古人的一个常识,比如见多识广游历各地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文中提到“猕猴看枥马”;宋初学者梅尧臣也延续过往经验,吟诵“尝闻养骐骥,辟恶系猕猴”的诗句。苏轼却发出反对之声,其在观摩宋代画家李公麟的《沐猴马图》时,提笔言道:
吾观沐猴,以马为戏。
至使此马,窃衔诡辔。
沐猴宜马,真虚言尔。
苏轼从画像中发现猴子活泼好动,戏弄马儿,导致对方吐出嚼子、咬断缰绳的场景,产生猴不适合马的感叹。李公麟的《沐猴马图》类似今日的写真作品,反映现实中的猴马关系,似在表明猴避马瘟很不科学,也不实用。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55306970_max.jpg)
《猿马图》韩幹(传)唐 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代科学研究并未证实猴子真的能避马瘟。因猴能治马瘟而形成的猴马组合,以及“马上封侯”一类的观念,更多是种文化象征,是古人的美好祈愿。《马经》《本草纲目》等书关于猴治马的记载,可能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属于马自愈后的经验之谈。
三 对称作用下的猴马神性
民间与文献中有关“马上封侯”“猴避马温”等概念的描绘与记载的背后是对猴子的神化,通过信仰、想象等方式,赋予其神性。
猴子的神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石器时代,诸多猴类文物,比如重庆大溪遗址出土的母子猴玉雕,造型逼真,估计为日常欣赏品,基本可以确定与神性无关。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66902512_max.jpg)
新石器时代 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母子猴玉雕
新石器时期的猴子是否有神性,今天已经难以确定。但是至少可以确认到了春秋时期,这种神性基本丧失,有传世文献为证。比如《庄子》记载吴王曾浮江射猴,被对方躲开;《列子》记载养猴人以果子饲养猴子,采用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的方式愚弄它们。上述文献只提到猴子的自然属性。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71020525_max.jpg)
十五连盏铜灯 出自战国中山王舋墓
到了战国时期,考古文物中发现猴子开始被神化,其背后是原始萨满教信仰中的世界树崇拜。比如战国中山王舋墓出土的十五连盏铜灯,被学者考证为“世界树”,用来充当沟通天地与人类的桥梁。猴子与鸟兽附着在树上,顺带着具备有神性。《山海经》等先秦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具有神性的树木与飞鸟,比如汤谷有扶桑木,十日化身为鸟,栖息在树上。同理,攀爬在连盏灯上的猴子也应该被赋予神性。
与猴子相反,马的神化过程中世界树并未起到关键作用。早在商代时期,商人就有崇拜神化马的习俗,比如甲骨文中“马”字有一个突出的眼睛符号,象征着太阳,而太阳崇拜是商人祖先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此马在商人的文化观念中便具备着神性。该理念深刻影响着后人对马的态度,比如反应先秦礼仪制度的著作《周礼》中记载:
春祭马祖,执驹;夏祭先牧,颁马,攻特;秋祭马社,臧仆;冬祭马步,献马讲驭夫。
周人在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春天要祭祀马的祖先,夏天祭祀最初养马的先贤,秋天祭祀最初乘骑马的先贤,冬天祭祀马害之神,祈求马能平安顺利地生长。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75801567_max.jpg)
东周彩漆后羿弋射图衣箱 湖北省博物馆藏
《周礼》文献属性较为复杂,对于马的祭祀可能过于理想化,而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衣箱上的二十字漆书,“民祀唯房,日辰于维,兴岁之驷,所尚若陈,琴瑟常和”,驷是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则表明战国及其以前确有专门祭祀马的活动。
在猴马组合中,将没神性的猴与有神性的马,联系在一起的关键性要素乃是世界树。它通过“对称”,采用“动物—树木—动物”的组合,体现自身位居世界中心,表明自己的身份,属于西亚地区新石器时代世界树的典型手法。在这种对称概念引导下,猴马组合被捆绑,并简化成“猴子骑马”的母题。比如汉代居延肩水金关遗址出土木版画,画面中猴多,马少,两者数量不成比例,且皆在树的右侧,估计是作者受篇幅限制,画了原图的一半。居延处于西北草原与西南山区的交接地带,恰好能将猴马两种生活习性不同的动物集中在一起,通过实践形成猴马组合。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树的作用会慢慢淡化,对称的原则也会逐渐模糊,只保留下猴马的动物组合。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81636279_max.jpg)
居延肩水金关遗址出土木版画
出自《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
猴马组合的“神性”解释了避马瘟的原因。盖猴子具有神性,与之组合的马能百病不生。加之“猴”与“侯”谐音,猴马组合生成的“马上封侯”符合人性追求,化作吉祥图样,融入传统文化。
![image](https://www.jades.cn/data/upload/cms/article/2965/2025/02/11/07926269985761355_max.jpg)
竹根雕马上封侯 佚名 清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个简单的马上封侯图样,勾连着草原与森林,融合了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的元素。往前追溯更是能窥见先民的宇宙观念,了解世界树对中华神话体系的影响,以及其对称原理令动物产生神性。在此环境下,猴马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形成组合,受到民众认可,甚至成为苏州匠人手中经常出现的素材。
参考文献:
1. 潘彬彬,范健泉:《中国猴子神化溯源》,《大众考古》,2022年第8期。
2. 徐畅:《弼马温、马上封侯与射爵——汉画像中的细节内涵》,《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10期。
3. 林沄:《所谓“青铜骑马造像”的考辨》,《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
4. 汤惠生:《青藏高原的岩画与本教》,《中国藏学》,1996年第2期。
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版。
6.【宋】苏轼:《东坡七集》,清翻刻明成化本。
7. 文藏:《精美的微雕艺术——玉石鼻烟壶》,2019年6月21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6919722343349912&wfr=spider&for=pc
8.《喧嚣与静谧交织下的袁学澜故居——双塔影园》,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微信公众号,2022年4月7日。
9.《和田约特干出土猴子骑马俑与猴子骑驼俑源流考》,《西域研究》,2003年第1期。
展览讯息
展览时间:2025.01.17-2025.05.18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第一特展厅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马上封侯中的猴马神化溯源》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