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过去一年,潮新闻报道了不少人。他们或让我们感动,或使我们欢乐,或让我们汲取力量。新春之际,潮新闻推出“奔赴新一年人生”策划,听他们讲述:2023年,他们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哪些感悟值得分享;新的一年,他们又有哪些计划,对未来抱有怎样的期待?
第二篇,我们关注“玉壶之父”俞挺。
三个薄胎玉瓶、两个白玉壶……这个春节,俞挺仍在工作室忙碌着,专注在玉石上精雕细琢。
俞挺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去年,随着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热播,50岁的他又多了一个称呼——“玉壶之父”。
在剧中,俞挺制作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幻化成少女,从大英博物馆出逃,在一位中国记者的帮助下回归家乡。
这部剧不仅带火了这把晶莹剔透的玉壶,也让玉雕技艺走近了年轻人。俞挺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他们关注传统文化,充满热忱。”
眼下,对于工作室的未来,俞挺萌生了不少新想法,比如,开展公益培训,邀请感兴趣的中小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希望我们的传统手艺一代代传下去。”
俞挺工作照。(图源:受访者提供)
在打磨作品中过春节
“这是我的地盘,我得守好。”俞挺说,每年春节,自己都在工作室度过。
他享受在工作室的状态。当他沉浸在玉雕的世界,时间的刻度也仿佛变得模糊。出好毛胚、切好料,他会细细斟酌要如何设计花纹等元素,有时,玉料做到一半被放在一旁,等上一两个月,灵光乍现时又捡起来继续。
桌头的两件薄胎器皿,俞挺已经精心打磨了两三年,“顺利的话,其中一个薄胎玉瓶,今年四五月能做出来。”
在玉雕技艺中,薄胎工艺享有“水上漂”的美誉,这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工艺,也是最有难度的玉雕技艺之一。
俞挺1987年开始从事玉雕艺术,自上世纪90年代钻研起薄胎工艺,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薄胎玉雕技艺。“一开始,做5件,可能有两三件都损毁了,做不成;大概两三年之后,成品率才提高到七八成。”如今,俞挺打造的薄胎器皿,壁薄可能只有一毫米,有些部分甚至呈半透明,具备一定透光性,在灯光辅助下,仿佛会发光。
俞挺的玉雕作品中,龙是常出现的意象。(图源:受访者提供)
恰逢龙年到来,等忙完手上的五件玉雕,俞挺打算再做两件龙纹雕饰的器皿。“纹饰设计,我喜欢结合器材,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美好祝愿或吉祥的题材,其中,龙是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俞挺介绍说,《山海经》中的应龙、金龙、黑龙、青龙等各种各样的龙和不同形态的龙纹都常出现在自己的玉雕作品中。
俞挺的玉雕作品中,龙是常出现的意象。(图源:受访者提供)
这几天,俞挺还打算抽空去徐州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看展。“尤其是南京博物院的《玉润中华》展,我很期待,之前一直没时间去。” 身为手艺人,俞挺逛博物馆总是充满目的性,“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着重看几件器物做研究。”俞挺说,制作玉雕作品时,自己也常按照博物馆收藏品的等级要求,追求精细化,并试图将传统题材和当代审美结合,“我希望自己手中诞生的器物都是个性化的,有较高的辨识度,也有十足的时代烙印。”
俞挺的玉雕作品中,龙是常出现的意象。(图源:受访者提供)
工作室多了来参观的年轻人
2023年夏天,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火,许多人都记住了那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作为“玉壶之父”,那段时间,俞挺也受到不少关注。
和外界想象的不同,薄胎玉壶的走红没有让俞挺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手艺人过日子是很平淡的。”但改变确实在发生。
薄胎玉壶。(图源:受访者提供)
俞挺回忆,《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后,他的工作室多了前来参观的年轻人。不少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和俞挺取得联系,前往工作室参观、拍摄短视频。
俞挺算了算,从短剧上线至今,他的工作室平均每个月会迎来四五拨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这之中,有人本身就对玉雕和传统文化感兴趣,也有些人以短剧为契机开始了解玉雕。有些年轻网友在他的社交账号下留言询问玉雕技艺相关的问题,还有些年轻人从各地前来拜师学艺。
“我通常3年才会招收一个徒弟。”目前,俞挺带着6个徒弟,有的已经学习了20多年,他计划今年年底或明年再收一个徒弟。在俞挺看来,学习玉雕技艺,尤其是薄胎工艺,至少要长达10年的积淀。他已经前后带过四五十个徒弟,最终只有三四位做出名堂,留在这个行业。
俞挺工作照。(图源:受访者提供)
除此之外,俞挺的生活照旧,这些变化更像是那盏薄胎玉壶而激起的湖水微澜。打磨作品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
从事玉雕工艺37年,俞挺越发觉得,当一个人有爱好,发自内心地喜欢一件事,在获得无穷乐趣的同时,也会调养出热爱生活的真性情,那么,即便是普通的日子,也能过出妙趣横生的诗意。
希望非遗技艺长久传承
新岁之际,俞挺没有给2024年定下明确的计划,他心里有更长远的规划:建一座美术馆,开展非遗技艺培训,让更多人了解、走近非遗工艺。
其实,俞挺不只擅长玉雕。玉雕、紫砂、金银器,是他掌握的三门手艺,也都有相应的作品。在美术馆建成后,他计划将这些作品集合起来,进行多门类器皿的综合性展示,并围绕这三项手艺开展非遗培训。他还打算和当地的中小学、大专等学校结合,定期组织有兴趣的学生来体验、学习传统文化和手艺。
薄胎洋花宝瓶。(图源:受访者提供)
实现传承,是俞挺对新年最大的期盼。作为非遗传承人,他希望国家兴旺发达、人们生活幸福,有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喜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
《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时,俞挺曾在朋友圈发文,“‘孩子’,请原谅我的狠心,将你远嫁大洋那端。你是一颗种子,一颗中华璀璨文化的种子,宣扬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你的责任。想你了。”
他将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视为女儿。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图源:大英博物馆官方微博)
巧合的是,在这盏玉壶漂洋过海、入藏大英博物馆的第二年,2018年,俞挺的女儿也前往英国留学,学习金属与珠宝设计,主做金银器。俞挺透露,今年9月,女儿又将赴英读研,学成后会回到苏州,和他一起将中国传统技艺传承、发扬。
他和女儿做到了“小家”里的传承,如今,也期待着“大家”的发扬。
俞挺还期待着,到时,他会在展陈中融入全息技术等科技,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这是我从业以来一直就有的一个梦想。”他期待着,美术馆能面向更多人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