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源于中国书法理论,指的是书法字划中紧密之处连风都无法穿过,而分散稀疏之处甚至可以让马驰骋。
语出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上》:“是年又受法于怀宁邓石如完白,日:‘字面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以其说验六朝人书,则悉合。”
邓石如60岁时曾授书包世臣3年,期间,他授包世臣书法要诀“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是邓石如对篆书结字奉行的标准,疏和密、白和黑的这种艺术效果对比的美在此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计白当黑是清邓石如论书法艺术美的创造法则之一。指将字里行间的虚空(白)处,当作实画(黑)一样布置安排,虽无着墨,亦为整体布局谋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书家不但具有驾驭线条运动的能力,还须具备把握空间切割的辩证的眼力,利用空白与形状不同的黑色线条运动之间的辩证统一,取得虚实相生、“知白守黑“的妙用。所谓“肆力在实处”,“索趣乃在虚处”,在这“实里求虚,虚中求实”的矛盾法则之中,使实的线条(黑)之美在虚(白)的映衬之下,得到尽可能的显现。在这单纯的黑与白组成的世界之中,实现一个简约而又精深博大的审美艺术境界,使书法艺术的布局达到实与虚、显与隐、有限与无限的高度统一,使欣赏者得到美的再创造的想象,获得无穷之趣、不尽之意。
书法是如此,绘画同样遵循着这一美学法则。潘天寿先生就曾说:“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这里的“虚实”与前面所谈的“疏密”、“黑白”有着相同的含义,同样属于构图中的一种辩证关系。
玉雕与书法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玉石雕刻艺术中,我们熟悉的雕刻“留白”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疏密处理手法。我们曾经写过玉雕留白的话题:《雕刻师与收藏者都应该了解的玉雕“留白”》,有兴趣可点击打开浏览。
无论是书画,还是玉雕,疏与密都是不可分割的,孤立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恰当的。
↑邓石如篆刻、潘天寿绘画与张炳光玉雕
中国画论中的“疏密关系”是常所论及的一条至理。
明代的董其昌在《画旨》中说:“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清代的邹一桂也说:“章法者,以一幅之大势而言。幅无大小,必分宾主。一虚一实,一疏一密,一参一差…”,蒋和说:“树石布置须疏密相间,虚实相生,乃得画理。”
现代的黄宾虹先生则说:“香山(恽道生)论画,言疏中密,密中疏。南田(恽寿平)为其从孙,亟称之,又进而言密处密,疏处疏。余观二公真迹,尤喜其至密处,能作至密,而后疏处得内美,于瓯香馆(恽寿平)似稍逊一筹。”
“中国画讲究大空小空,即古人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
倪费在《云林田谱》中说“所谓疏者不厌其为疏,密者不厌其为密。”这里包括有疏与密、聚与散、动与静、明与暗种种对比。要求通过对比产生一种运动感、节奉感和韵律感,在布局中使画面更加富有变化。比如,山石的皴法讲究疏密,树木的穿插讲究疏密,整幅画的布局也讲究疏密。一幅画首先要有大疏密变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变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在画面中,以疏密与聚散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形式美感是极为重要的。疏密与聚散体现的都是一种松紧关系,不过聚散多含有一种动势。一树一木、一草一叶等细微之物都要讲究疏密。
“疏可走马”并不是指不画任何景物;“密不透风”也并不是指画面中的物象满满的,以至于让人感到窒息,而是要留有空隙,要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
↑《上德若谷》2019年华表奖金奖作品 作者:林信琳,肖勇强
顺应材料的天然形状,勾勒出山峦轮廓。巍巍山峰耸立,崖间可见苍劲老松,幽静的山谷间飞流直下、浪花飞溅,疏密有致。崖边老子盘坐拨弄着胡须,和学生讲述着学说。“上德若谷”,最高的道德犹如山谷,上仗大山之气,下涌潺潺 之流水,兼具刚与柔、重与轻之两脉。
这幅作品的构图与下面我们所提及的弘仁的《黄海松石图》有很大的类同,或许作者也是受其启发而作。
先贤们多论及“疏密”关系,说明“疏密”关系在画中的重要性。但是,要有疏有密、有至疏至密,却也不能过分。过密则闷,令人有迫塞、窒息之感;过疏则又有空洞无物之感。应该是有疏有密,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相间而相密,方为真疏真密,至疏至密。
自古及今,先贤们多论及“疏密”关系,说明“疏密”关系在画中的重要性。但是,要有疏有密、有至疏至密,却也不能过分。过密则闷,令人有迫塞、窒息之感;过疏则又有空洞无物之感。应该是有疏有密,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相间而相密,方为真疏真密,至疏至密。
↑弘仁《黄海松石图》
弘仁的《黄海松石图》之景物布置、笔墨变化的疏密关系,可谓是一幅处理得极典型的作品,此画大势是左实右虚,而实却不到一半,实中更有至密却不闷。右上半为天,一无景物,仍觉余韵叆键,清韵无限。
玉石雕刻与绘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玉雕行业深耕几十年,对于玉雕创作的领悟尤其是在谈及绘画与玉雕的关系时,宋世义说:绘画是平面的玉雕,玉雕是立体的绘画。所以,要想做好玉雕,就需要先利其器,绘画就是玉雕的器。
玉雕与绘画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玉雕是立体的画作表现,利用玉石的高低起伏来展示画面,无论圆雕还是浮雕都是如此。
↑宋世义大师作品《闻箫》
掌握疏密关系的精髓对于一名成功的雕刻师来说很重要,他可以让你在面对一块原石的时候,从构图开始就能激发你的创作灵感。
↑2020年天工奖最佳创意奖作品《最美冬日》材质:玛瑙。
冰天雪地之上的“最美冬日”,在玛瑙上作画,尽显枯与荣、疏与密的自然辩证法则。
同样,熟知玉雕中的疏密法则对于收藏爱好者一样非常重要,常言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这条法则之下,你可以看到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享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郑金盛,中国玉石青年艺术家、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玉雕工艺)的《清明上河图》,规格30×18×6 (黄龙玉)
利用玉石本身的特点和结构,将桥、屋、人、河流等用精湛的手法雕绘而出,借以黄龙玉独有的草花放置于桥底河流中,配以小船缓缓飘过,使得整个作品疏密有致,如会贯通,栩栩如生。2009年作品《清明上河图》获得中央电视台《鉴定》栏目走进芒市评为"民间国宝"
疏密关系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自然法则,大自然中无处不充斥着疏密的矛盾统一。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我们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类的所有活动当然也终归离不开自然法则的规束。
玉雕不能只一味追求技术的高难度,而把复杂的图案雕刻在本就十分完美的玉石上,无疑是舍本逐末,画蛇添足,非但不会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反而会因为图案过于繁琐,而折损玉石本身的魅力,这也是玉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区别。
这里我们举几个玉雕中营造疏密关系的手法:
1、“留白”是营造疏密的重要手法
在玉雕中,留白是非常常见的手法,它不仅仅是为了充分展示精品玉石原石的天然美感,也是遵循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美的法则。有关留白我们在《雕刻师与收藏者都应该了解的玉雕“留白”》一文中已经有过很多介绍。玉雕留白是真正的天人合一,能够真正实现“天人一气相通”,乃玉雕留白之大成。
↑宋世义作品
至于留白的大小,要注意过大了松散,过小了压抑,根据情境的不同,让整个画面协调自然就好,无定量定法。
2、线条变化营造的疏密效果
在绘画和玉雕艺术中,线条的运用是营造疏密效果的重要手法,线在玉雕中非常重要,浮雕中几条简单的曲线就能勾勒出一座山的形态
通常来说玉雕中线条短、粗、线条距离相近,刻画出的是“密”的效果;而线条长、细、线条距离远离,刻画出便是“疏”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那种无线条走过的“面”便是“留白”。
玉雕师通过流动的线条来表现自己的创意和构思,通过线条的长与短,急与缓,以及许多不规则的变化,赋予了作品多种多样的神韵和性格。
如果说以点雕琢易于零散、琐碎,以面雕琢易于模糊、平板,那么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终立体的反映在玉石之上。
3、图案变化营造的疏密效果
营造疏密效果不仅仅可以用线来表现,图案的大小、远近也是玉雕疏密效果表现的重要手法,这与线条变化营造的疏密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满雕中图案的重复性,一样会表现出一种疏密相间的美感。如下图
4、巧妙利用原石特征营造疏密效果
↑2015年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优秀作品奖《晨曦》 ,材质:独山玉
↑局部放大图片
这是玉雕师李杨的山水作品,就像是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他的作品选材大多为独山玉、花玉、透闪石。利用原石自身纹理特征,巧妙的处理疏密关系,白蒙蒙的雾气弥散四周,恍然间看不清却又看得清,整件作品气势磅礴!
独山玉原石很适合这种山水构图,留白效果与黄山云海好有一比。
↑独山玉原石 ↑黄山云海
作者巧妙利用独山玉中黑白分明的特点,以原石的天然纹理营造出留白效果与疏密关系,让整个作品惟妙惟肖,蔚为壮观。这是利用原石纹理营造疏密效果的典型实例。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