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为体、石为骨,林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云烟为神彩,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画论》image

自古以来,山水一直是玉雕中最为常见的创作题材之一。在玉雕创作中,好的山水雕刻作品同样要以文化为背景、为根基,正如张炳光大师所说“雕山水,要先了解山水文化。”

image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庄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image

“山水雕刻要写意,不是把作品雕得满满的都是线条就是好,而是要恰到好处地点拨,在玉料上稍微雕琢一下就有一种美,比如这件作品,虽然只是几笔点缀,却有春江花月夜的那种诗意美。”张炳光以自己的作品为例做了讲解。     

image

山水入玉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山石草木、水雾云烟、寺院村落、桥梁楼梯,均有讲究。这种讲究,在创作上便是“营造意境”。    

image

山有秀险,水有软硬,不同山水孕育不同文化。崇拜自然山水神,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普遍的自然神崇拜中,民间也萌发了人对山水的感情和审美苗头,如《诗经》中就有不少歌颂自然山水美的诗句,“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等等。

image       追根溯源,自有人类就有山水文化,人与山水的共存与交融,出现描写山水的诗歌、诗词、山水画。”对张炳光来说,雕刻也是一样,“对山水,从欣赏到‘入诗入画’,再把玉当成纸来作画,山水‘入玉’,都是艺术的形式的表达。”imageimage

意境美”,是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契合。意境美的表达是山水玉雕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张炳光认为,在雕刻时,“画面要尽量像写意、意境的国画,不要太工,不能写得太实,比如用泼墨画或者是追求意境简约的表达方式,是最好的。” image        创作的目的是雕刻师心境的外露,有了好的作品需要有读懂作品的人,这样才能相互欣赏、与人交流。在山水作品的收藏上,张炳光认为收藏作品也要注重意境,不要只求工艺,“留白、留空同样很重要,处理得好,才能体现作品的材料美、意境美。”

image       有人说“大美不雕”,对此,张炳光认为体现的是“材质美”,是从艺术角度来说的,和“大美无言”一样。如果从艺术品角度来说,就并非如此,对有艺术、文化追求的藏家和玉石爱好者来说,“不雕,是纯粹的材质美,是材料价值,没有艺术价值,也就没有文化价值,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作品既要做珠宝价值,也要有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这就需要雕琢。”image

雕琢是一种文化再现,文化是作品的灵魂。这既是考验雕刻者,同样是对藏家与观赏者的考验。

imageimage玉雕大师张炳光简介:

《玉雕大师张炳光作品欣赏》 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艺术大师、中国神工价值人物,中山大学宝鉴中心和中地大(武汉)珠宝学院客座教授。       

 常年来从事翡翠设计及雕刻,擅长立体雕、浮雕、微雕、俏色巧雕等技法,其作品类型题材多元,融合了国画、油画、壁画、漆画、灰塑等中国国粹,并将岭南文化与五行易理玄学等精髓结合运用到翡翠作品的设计创作中,形成了自成一家的美学理念和雕刻体系。提出翡翠以气为贵,气为高档翡翠价值核心,提出高档翡翠调校种水要突出翡翠的“种、水、色、气”等,构思设计中运用“温、良、恭、俭、让”的心法,雕刻中运用“色、透、均、型、工”的工法,做到“材、心、工”三法高度统一的一套完整系统理论。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