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贵尊“玉石之王”“东方绿宝石”,蕴涵着东方文化的神秘气息,被认为是最珍贵的宝石。而翡翠的创作,依附于对材料的解读。每一块原料适合的雕刻方法都不同,要根据它色彩的分布,裂纹的走向,白棉的深浅来判断。

当前人没有留下太多可以参考的书面资料,对原料的理解和设计,就会受限于经验。

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玉雕师很难去解读翡翠原料,不知道如何扬长避短,把它的颜色、质地,甚至深层的那种生命律动用自己的雕刻工艺来体现。

刚入行的新人必须从几百块钱的翡翠雕起,以时间,勤奋来换取经验和机会,慢慢才会碰到“色”“水”“种”,相对好一些的原料。

1962年出生的张炳光,是一位民间艺人,因为从小喜欢绘画,十七岁那年他在兄长的推荐下跟随国画大师魏明亮学习国画。1990年,受师兄在玉雕行业经历的影响,他跟随师兄从零开始学习翡翠雕刻。七年后,他在市场买了一块三角形的小料,颜色集中在薄的地方。

当时他买这块料,花了1500元,很多人都说他买贵了,因为这块料子对于不会设计的玉雕师来说只能切割后做灵芝,叶子,卖不起价格。回家后他想了想,用了自己的方式去设计,他利用色彩的分布,把它做成一个市场上比较少见的仿古斧头。

做完后他心里也没有底,而他的伙计看了一眼却说也许能卖一万元。他半信半疑,把作品交给伙计,隔天伙计就跑到了一个来这边采购的台湾人的住处给他们看,并还价到8000元但对张炳光来说,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回答的甚至有点结巴、颤抖,仿佛做了一场美梦。

通过自己的设计,能让翡翠的价值翻上几倍,这是张炳光在1997年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他创作的价值,坚定了他继续在翡翠雕刻的路上学习、创新。

从此,张炳光彻底踏上人生的康庄大道,如今他是翡翠雕刻的领域里,揭阳唯一的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这些年,就是靠着这种拼尽全力做出好作品的态度,他的这把创作的火“点燃”了。

他的作品拿去中国玉器节参与百花奖评选,获得最高奖金奖,此后也在天工奖频频获奖。越来越多人的看到他的作品,在业界他也成了年轻玉雕师尊敬,学习的对象。

而这无不告诉我们,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去做一些事,明白一些道理,跟着心中坚信的道理,不断地学习,去创作,你的生命将释放耀眼的光芒。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