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首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3000年建城史,600年古都史,令这里荟萃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北京旅游网对“工艺美术大师”进行系列专访,以期留住技艺,留住传统,留住文化,让中外游客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北京的文化艺术。

随着2022冬奥临近,百年奥运的话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又一次走进大众的视野,被网友誉为yyds。您还记得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奖牌吗?您还记得那年奥运会的“中国印”吗?它们背后都有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身影,他就是北京玉雕非遗代表技艺传承人张铁成大师。

image

奥运徽宝如何诞生?金镶玉奖牌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期完成?一件巨型珊瑚如何变成九条腾云驾雾的龙?如何把玉料琢磨成玉扇?如何攒钱买料做大型玉器实现技艺传承?如何把活链技艺从大型作品运用到小件作品?当今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成就了一代大师?请听张铁成大师为您一一讲述。

◈“奥运徽宝”典藏版开启高端藏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先河

我入行已经30多年了,真正遇到大事件,是从北京奥运会开始的。2003年,我们有幸承接了北京奥运会奥运徽宝制作。奥运徽宝实际就是奥运会会徽发布的载体——中国印。奥运徽宝取材于清二十五宝中的传国玉玺中的皇帝“奉天之宝”。奉天之宝就是代表“顺应天意,顺应民心”,办一届好的奥运会,这也是我们的设计初衷。而且玉玺在古代也是诚信的象征,证明我们国家有信心有诚意举办一届好的奥运会,代表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承诺。

image

当时我们一共做了两方奥运徽宝,一方收藏在瑞士洛桑国际奥林匹克中心,另一方收藏在国家档案馆。因为这两方印做得非常成功,之后我们又开发了玉玺典藏版,做了2008方。典藏版体积是奥运徽宝的1/2,也是第一款奥运藏品,而且是高端藏品,也开创了印玺类藏品的先河。以前没有类似的藏品,也没有批量化、产业化的做法。玉器不像景泰蓝等工艺品,可以批量做,通常情况下,玉器就是单件,要因材施艺,一块料做一件,有多大料做多大。这样对于奥运徽宝的典藏版我们就进行了批量化制作,一共2008方,所有作品一模一样,限量发行。2005年,这2008方奥运徽宝典藏版创造了当时工美集团单项产品销售过亿元的纪录。之所以创纪录,主要是因为此前没有过这么大的制作量,这种模式其实是非常好的一种销售方式,因为规格一样,方便销售。一般的作品,每一个形状都不同,很不方便介绍。奥运徽宝典藏版同样的造型,同样的规格题材,珍稀的玉石资源,大的历史背景等等,顾客非常容易接受,销售火爆,取得巨大成功。

这其实对玉器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以前我们总是认为玉器就是孤品一件,后来我们就复制这种产业化、批量化的制作和销售方式。但是,真正做起来很难,它其实并不符合做玉器的规律,因为玉器就是单件,而且玉器讲究因材施艺,一块料就只能制作出一件作品一种造型一个题材,不会太重复。如果重复做,找料就很难。比如玉料作为天然的材料,可能有瑕疵,有“绺裂”,如果因材施艺就可能根据这个绺裂和瑕疵制作,我们可能会把瑕疵去掉,绺裂则可以遮蔽或者切开,或者把瑕疵变废为宝,变成一个俏色,巧妙地加以运用。

但批量化制作就不能这样做了,需要整齐划一地做出来,首先切料就特别不好选,因为本身这个印是方方正正的,六面见光,一有瑕疵马上就能看出来,所以选料的压力非常大,想法挺好,真正做起来很难。当时的出材率大约是15:1,就是切了15块料才能出1块。其次是制作起来也非常困难,因为所有的造型都要一模一样,不仅需要一丝不苟地做,而且做玉器是做减法,磨小了一点就要淘汰,而且我们手艺人的技艺是要凸显个性的,要的就是我的东西做得和别人不一样,大家都做成一样的,会特别累。

image

这2008方奥运徽宝典藏版,前期大家还挺愿意做,后期就不愿意做了,因为总是重复会非常枯燥,做这样的作品其实是跟玉器行业的规律是相反的。但是这种形式比较适合销售,玉器也需要市场化,不能全是高端的、收藏在博物馆里的藏品,还要跟老百姓接地气,要能进入民间收藏。所以这种产业化的形式非常好,白玉印普通百姓可能买不起,但可以选择青玉、青白玉或者其它一些稍微低端的材料制作出来的成品。这样玉器就能进入百姓的收藏,就能形成良性的消费方式。因此,我觉得这次虽然是真正的从选料到制作都有一定难度,但是寻找到了一个好的销售形式。

为了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们又制作了冬奥徽宝。前面提到的奥运徽宝是皇帝奉天之宝,是龙的造型,冬奥徽宝则是凤的造型。它们实际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凤呈祥”的意蕴,这样对于“双奥之城”北京,就实现了“龙腾奥运”和“凤舞冰雪”的巧妙结合,也是夏季的龙和冬季的凤完美结合,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奥运徽宝和冬奥徽宝的制作其实主要是满足广大藏友对文化收藏品的需求,它们不像以往那样高高在上,只能在殿堂里,在博物馆里,普通百姓也能拥有,也能收藏,这也是它们的重要意义之一。

◈为了制作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摔了300多块玉

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应该说打破了之前单一材料奖牌的传统,我们是使用两种以上的材料制作的,代表富贵的“金”和代表道德的“玉”,这两种材料结合,符合我们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金玉良缘”。而且为什么要使用玉呢?因为在中国,君子比德于玉,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价值观,它和奥运会的荣誉观和价值观相吻合。所以我们使用体现“金玉良缘”的“金镶玉”奖牌,也受到国际奥组委的认可,也使我们中国的这种艺术与文化随着奖牌传播到世界各地。

“金镶玉”奖牌真正做起来难度很大,设计就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大家可能会想奖牌能设计这么长时间吗?其实设计过程很复杂,因为既然是金和玉两种材料,它们就有比例关系,看上去只是玉牌不行,看不着玉只是金牌也不行,这种比例关系需要协调好。另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由于奖牌镶了玉,当时国际奥组委有一个要求,就是如果运动员高兴的时候会把奖牌往天上抛,这样掉地上会把玉摔碎,怎么才能抗摔,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就花了将近三个月时间,才使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解决了。在实验阶段,摔坏了300多块玉环,这300多块玉环都是我们工作室捐赠出来的,特别不容易。过程很艰难,因为要想玉摔在地上不碎,办法真不好找,好在后来我们终于找到了好办法克服了,也受到了国际奥组委的认可。

image

制作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第一个就还是刚才我所说的的玉料。奖牌就这么大,大家的目光全集中在它上面,玉料作为天然材料有个瑕疵或者绺裂一眼就能看出来,因此对玉料的要求要更高。玉料不易采集,最后拿到一块料,认为它可以完成全部制作了,但一切开一抛光,坏了,做不出来那么多数量,这样就完不成原定计划了,还得继续买料。所以,需要很多备份,需要大量采购玉料,因此对资金要求非常大。因为我们秉承特别高的标准,不能有任何瑕疵,我记得奖牌快做完的时候,每次检验还会有很多不合格的,有小的瑕疵。最后还有80多块需要制作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玉料了,当时想最后再买一块料吧,就又买了一块30多公斤的料,那是相当大的一块料了,那时候白玉已经15,000元/公斤了。这块30多公斤的料一切开,一看料上微微的有针尖大的小黄点,从外皮上看不出来,而且分布的哪儿哪儿都是,那也没办法只能也得做,必须要完成任务。我们就捡好的地方切,一共切了30多片,做好抛光后,看得更清楚,一看还有很多不合格的。最终这30多公斤料只做出了13片合格的,结果就是几十万元白花了,只能继续买料完成任务。当时真是压力非常非常大,不买料就没办法,没有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料就做不出来,而且我们的检验标准又非常高。

其次是技术环节,既然是金镶玉,金和玉的配比,工差要求非常高。因为玉器都是手工制作,真正的奖牌非常标准,手工做时镶的配合程度要求非常高,确实是只有头发丝粗细,有人说是头发丝的1/10,其实没那么邪乎,但是确实工差要求非常严密,而且终究镶的严丝合缝,还要保证防摔,还有一些填充材料要镶进去,对于这种尺寸要求要非常精确,对我们来说真是第一次,与机械的结合也是第一次。加上它的工差要求和制作精度,玉环大了小了都镶不上去,就只能废掉。

image

最后就是时间要求,这是压力最大的,奥运奖牌是从2008年1月份开始制作的,到8月份开奥运会,就要把奖牌挂在运动员脖子上,如果到时候真的没挂上那我们真就成了历史的罪人。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并不是我平时制作的作品,做好了最好,做不好也无所谓,但这是政治任务,到那个时间节点必须得能挂到运动员脖子上,不仅要保证时间,还要保证质量和保证数量,“三个确保”。那几个月,我们公司的工作室里也有一个倒计时牌,每天跟大家一样翻倒计时牌看还有多少天奥运开幕,其实大家盼望着那天早到来,但是我们真是不希望早到来,我们精神压力太大了,大到睡不着觉,因为做不出来就真做不出来,料在哪也不知道,需要去找去买,找到后能不能达到要求,验了才知道,这薄薄的一片玉环用灯光一照,有任何一点问题就废掉,因为这是国家的大事,对质量要求非常高。现在想起来还非常激动,我记得当年第一块奖牌挂在运动员的脖子上时,我泪流满面,当时我和我师姐王建老师不断的找料,不断的制作,压力非常非常大,那一刻所有的压力都释放出来了。

◈一年就做一件作品 《九龙浴佛》大获成功

奥运会之后,我接着做的一件重要作品是《九龙浴佛》,这件作品的主料是一个巨型珊瑚,这个珊瑚非常少见。因为珊瑚从海里捞出来一般很难非常完整,但这个珊瑚非常完整,所有的枝杈都保留着,因此它体积巨大。当时这件珊瑚我们设计了“九龙浴佛”的题材,因为佛祖就是诞生在无忧树下,我们就把珊瑚设计成了一棵珊瑚树,而且有九龙灌浴的场景,“九龙灌浴”就是用珊瑚的枝叉做成“九龙”吐水灌浴。以前在北京市玉器厂,珊瑚是高级料,必须是8级工以上的师傅才能做,其他人根本就不让碰,因为珊瑚第一是稀缺,第二是比较难做,玉料都非常硬,可以慢慢磨,所以叫“琢磨、琢磨”,珊瑚恰恰相反,它非常软,用磨玉工具一磨,手劲如果掌握不好就做伤了,对制作要求非常高。

image

第二,珊瑚原本就非常软,它又长成长长的枝杈形,都是钙质的,做的时候容易断,完整的珊瑚做的时候是不能做断的,制作珊瑚做底部粗的地方还可以,如果做上部,还有那么长枝杈,弄不好就会断。当时我不是伏案做,我是一手扶着珊瑚,下面托着它,另一只手去做,整天就这么就僵着劲儿做,做完一天腰特别疼。做完底部还要做上部,最要命的是什么?珊瑚是红色的,灯光是黄色的,平常做玉器需要水,先冷却工具头,再用水降粉尘。做珊瑚也需要水,水淋在珊瑚上,黄色灯光打在上面,整个就是红色的一面。我整天做这件珊瑚作品,整整做了一年。因为整天盯着红珊瑚,一年下来我的视力严重下降,不可逆转,一直有满眼都是红色的感觉。做其它玉器就没这么大伤害,因为要么是白色或者绿色,珊瑚则是红色的,又非常软,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盯着它做,这对我的伤害很大。这个珊瑚有前后层次,层层叠叠,不是一个平面,有时候机器无法使用,前面有珊瑚挡着很难做,还要把所有的想象与设计都表现出来,珊瑚整只又都是直的枝枝杈杈的,做九龙,就要做出龙的身形变化和张牙舞爪的样子,要表现出这种龙的效果其实是很难,但是终究我们还是做出来了,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image

这件“九龙浴佛”必须要在2009年完工,献礼建国六十周年。我这一年什么都没干,就专门做它,因为珊瑚软,必须心平气和、始终如一地去做,不能今天干这个事儿,明天想那个事儿,心绪定不下来就干不好这些活,所以一方面是制作的压力,以往很少能有机会做这种珊瑚,另一方面就是工期的压力,需要按期完成工作。其实后期还有很多担心。比如,做完以后担心抛光是不是会弄坏,因为它很软,需要一开始适应这个劲儿,一点点抛一下下抛亮了。不到把这珊瑚搬到我们这儿,或者搬到博物馆里去,心里就一直是忐忑的。

◈1573个整齐划一的镂空眼组成的玉扇,是一次大胆创新

我的作品其实很多,但不能说哪一件是最好的作品,因为我们做玉雕是因材施艺,赶上什么料就做什么。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件作品是我和我师姐王建老师合作的一个“玉扇”。这件作品是我们设计制作的,是一个创新的作品,跟以往作品不一样。以往我们的作品,比如瓶子、人物等,都是之前有过的,这件扇子是我们创新的一种形式,而且我们也采用了很多传统方法,比如这件作品造型是器皿的造型,必须对称,精度要求非常高。其次是扇面的设计,因为扇子要做成纱的效果,必须要把它做得非常薄,我们做的扇面厚度不到一毫米,感觉它还不够薄,我们就在扇面采用透眼镂空的工艺。其实做这个镂空很难,因为透不好可能就炸就破了。另外,就是所有的镂空眼儿要规规矩矩,大小一样,一个大的都不行,一个小的也不行。当时我们做了1573个眼,整齐划一,一模一样,这非常难,可以说是技术上的突破。当时,对我们俩来说,压力也是非常大。

image

做玉器不像景泰蓝或者其它行业,一块料可能使用粘接或者各种方法,一块玉是雕出来的,是一点点磨,越磨越小,过程中肯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做玉器恰恰是这样,不能因为有问题,做的时候就要把可能会发生的一切问题都想到,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做就要做下去,不能做着做着放下就不做了,因为料本身的价值非常高,所以必须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想到,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遇到一些没想到的问题,这也是成长的过程,需要逐渐突破,逐渐总结积累经验。师傅为什么叫师傅?因为经验丰富,雕刻过程中确实也可能出现一些想不到的问题,在我们玉器行业有一句俗话,叫“长木匠,短铁匠,凑凑合合是玉匠”,为什么是“凑凑合合”?其实在这里它不是一个不好的词,是指做玉器的人需要有特别好的应变能力,我们称之为“因材施艺”,就是根据材料突发的问题,比如出现一道毛病怎么去遮,出现颜色的变化怎么能充分地利用,这样一来问题不仅不再是问题,用好反而更加凸显玉料的价值。从事玉器雕刻的人应变能力是最强的,会根据玉料内部的变化而改变最初的设计,最终达到把玉料的美挖掘到最大化。

◈当今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代大师

我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手艺人,以前比较喜欢画画,就考进了北京玉器厂技校。要说取得了一些成就,实际上还是那句话,就是要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要不断的努力,也要耐得住寂寞。从事这一行业还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总之,我觉得今天取得的所谓成功,根本并不是说我有很多好运气或者聪明,实际上还是在于坚持,坚持非常重要。不忘初心,用对这一行业的热爱来促使自己坚持下去,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

image

其次,个人的成功也离不开集体的帮助。1997年,我们成立工作室,我和我师姐王建老师合作,已经合作了20多年,她对我的帮助非常大,默默地在幕后支持我。第三,从整个社会来说,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我一直说现在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自己有幸生活在这一伟大的时代。行业领导对我们非常关心,尤其是2003年颁布了“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其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给从事这行业的工作者授予“工艺大师”的称号,这对我们是很大鼓励。社会对我们工艺人逐渐地尊重和认可,一代大师就通过这样成长起来了。

◈把“活链”技艺从大件作品运用到小件上提升作品艺术性

你们这次来得巧了,正好我现在要做“活链”的技艺,活是活动的活,链就是铁链子。我们这是玉链子,玉是非常坚硬但很脆的石头,活起链子非常容易断,工艺也很难。我为什么要做活链技艺呢?实际上玉器原料非常贵,现在好的玉料都是用克来计算,怎么能使这么好的料少消耗呢?实际上活链技艺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小中见大,它能把一个小作品做大,它从玉料本身做出链子,通过折叠弯曲,躲避绺裂,从链子上把原料拉长,体积增大,这样就充分把玉料利用起来了。而且链子活是静中有动的感觉,不像一件普通的作品就只是摆着。其次,我们并不是只做有链子的大件作品,摆在橱窗里作为展示,我们现在是把做链子的技艺小型化了,结合比较好销售的小型玉器,比如小配饰等小件作品,通过活链子技艺提高这些小件作品的价值。我们结合玉料做成适合百姓消费的作品,并且把它变成可以大量生产,而且适合佩戴,这就是现在我做的事情。

image

以往的链子活都是大件作品,主要是依托于大的器皿上的活链,料非常大才能活链。比如皇家陈设,都是大家可望不可及的,我们把活链技艺运用到小件上,增大了玉器的体积。小件作品的时间成本和原料成本相对较低,加进活链技艺后,它就不是以前那样的简单的小牌子、小把玩了,既增加了工艺难度,又提高了艺术性。

◈攒钱买玉料实现技艺传承不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北京玉器这种非遗技艺是传承宫廷技艺,主要代表就是器皿这样的大件造型作品,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就没有国家统购统销的政策了,从那时起就开始北京玉器就走下坡路了,也很少人做了,大部分人都回家了,做的作品也小型化了,开始适合老百姓的佩戴。

image

那时候大件的北京玉器就没人在做了,因为它对于料的要求非常高,时间要求也非常长,但是它特别重要,作为一种专门的技艺必须要传承。比如一个人可能会画画,会雕一个人物,创作出的作品可能也很优美,也很现代,但是北京玉器的器皿造型,是传统艺术,必须通过学习它的特殊技法,才能传承下去。

实际上我一直在学校里学的就是绘画,在工厂里做的也是人物,后来发现这一问题以后,觉得北京玉器要没人传承了,就和王建老师一起决心把北京玉器最有代表性的器皿造型传承下去。那时候其实我们也没有资金来源,就做加工,挣一点钱以后攒够了一笔钱就去买一块料,买回来以后就想着恢复器皿造型,可能这一年就做一件,下一年再做一件,逐渐地我们就把这种工艺恢复回来了。因为这种工艺你不去做,第一是就见不着这种工艺了,就失传了;第二徒弟们也不能看到是怎么做的,所以我们边做边教徒弟,这样也就把技艺传承下来了。

image

现在可喜的是已经有几个徒弟在传承这种技艺了。这种技艺说实在的,要没有传承的情怀根本就生活不下去。因为原料、时间、工艺成本巨大,好作品是有,但好作品要真正去销售,可能受众面就非常小了。北京玉器只是殿堂级,搁博物馆里的,谁来传承呢?所以没人愿意去做,现在很多是急功近利,明明是一块大料都给切碎了,做牌子、做手镯、做马上快销的东西,很少有人去做一件真正的从技艺到艺术都很好的作品。现在我也是注意让我们的徒弟把我的技艺学下来,能有人做,实现技艺传承,我觉得是一件挺欣慰的事儿。

作为一个手艺人,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对行业做了一些贡献,我想对年轻人说应该不断地学习,努力地工作,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做一点事儿,这特别重要,这也就实现了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也不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北京玉器是非遗项目之一,非遗就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一种生活方式。传承它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作为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希望大家热爱非遗,使用非遗,而且购买收藏我们的非遗作品,成为非遗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这样我们的非遗才能得到有序发展,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image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