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琢玉为生的人,估计应该知道一个,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玉雕大师,叫卞和。话说春秋时期,这位卞大师身在楚国,在山中发现一块大石头,他断定其中是上等璞玉,准备进献给彼时的楚厉王。只可惜厉王的御用玉匠断言,这石头里面包裹的不是玉,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断卞和左脚,而后厉王薨,武王即位,卞大师再献此玉,结果仍被断定不是璞玉,武王断其右脚。直至武王也薨了,楚文王登基,见卞和怀抱此玉石痛哭,哀嚎世人不知不解其奥秘,文王便下令:“切!”果然切开一看,这顽石包裹着一块,顶级美玉。想来这应该是最早的“赌石”了吧,楚文王与卞大师赌赢了,遂即雕琢此玉成一璧,名曰:和氏璧。

image

彼时的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在思想家的平行宇宙里,远在欧洲的古希腊,也是圣人辈出,其中有一位叫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古希腊最聪明的哲学家,他比咱孟子大12岁,比庄子大15岁,那会中外这帮圣贤,基本上同龄人。所以这个开启人类智慧与思想,群星璀璨的时期,被称作“轴心时代”。

image

image

亚里士多德有一个著名概念:第一性原理。“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什么意思呢?咱不用玄乎,正常理解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

每种事物的现象及发展,都是通过一个基点,或者有一个本质的原因。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第一性即本质,所以万物皆有道。就这意思吧,想再聊深一点,只怕编不下去了。

image

image

举个例子吧,咱继续说这“和氏璧”,后来楚赵两国联姻,此玉壁到了赵国。当时秦国国君秦昭王,准备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国不想给又害怕被打,左右为难之际,蔺相如登上历史舞台。蔺爷带着玉壁到秦国进献,秦昭王爱不释手,但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爷一看这是玩玉不给钱啊,灵机一动就说:“这玉壁上有几个黑点,还有条水线挺明显,没处理干净,我回去让厂里师傅再给修修。”顺势把玉壁要回来,义正言辞的怒怼秦昭王,“先给城池,再谈玉壁,要不然今天宁可玉碎!”后来秦王假意划城,蔺爷趁机“完璧归赵”。

这故事大家肯定耳熟能详,蔺相如牛逼之处,就是看透了这件事的第一性,也就是本质:第一,秦国贪婪,丫就不想给城;第二,赵国孱弱,本就不想换玉;第三,不换不献,还不能打架。遂即完美解决。

秦统一六国,终于得到和氏璧,并将其改琢成传国玉玺,刻八字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就是后话了。但我始终有疑惑,一块玉壁改成一方玉印,感觉不太可能,料形不对吧。

image

image

第一性原理,抑或本质, 再或今时今日,常说的一个流行词:底层逻辑。其实概念上都是一致的。 故借题发挥一下, 玉雕的底层逻辑何在? 玉雕的原点在哪里? 玉雕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这些问题虽然都是一个意思, 但是太哲学太灵魂了,容易陷入想多又无解的境地。 但还是要思考,不想不足以前进,不知底层何建顶层? 不知原点何来出路?

image

image

玉雕,从今天看,肯定是没有换城池的功效了,拿一尊红皮白玉关公,换徐家汇换南京路,换苏州换石家庄,蔺相如活过来也没戏。

网上老说一玉换一房,那也属于一种成本发泄,两者没有可比性,璞玉是文化圈,不是贵圈。所以看网络上低价售玉,挺无解的,玉雕不是生活消耗品,不是鞋袜衣帽裤子香水,竞相压价以为搁这卖西瓜呢,你这西瓜保熟吗?低价并不能获得高看,便宜并不能赢得厚待。

image

玉雕的底层逻辑是文化内容。是一种,或修身,或娱乐,或思索的内容。因为璞玉可以被雕琢成,一位人物,一段故事,一个寓意乃至一方水土,它才激发观者的感动,继而修养身心,愉悦生活。

比如咱雕刻这位古代武将, 有名亦无名, 就是想透出那股,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勇气。 他们是缔造安宁,守护盛世的超级英雄。 更希望把这份勇气传递给, 观看这件玉雕作品的你, 也能不畏艰险,高歌猛进,然后大胜而归。

image

《大胜而归》

其上刻字曰:纵横风雨一惊鸣,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image

我始终觉得, 这是琢玉意义所在,也是玩玉意义所在。玉必吉祥,或者言有口彩, 要么家国历史,人文情怀, 要么风貌世故,哲思于理, 汇入刀笔工艺, 把玉琢成器,这是出发点。 几千年文明史,玉的地位始终很高,不仅仅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如果言必称皮,称白称克重, 反反复复强调油细糯, 低价不亦乐乎,不谈工,不谈艺,不谈内容, 总这样真的好吗?如果认为观众们只想占便宜, 是不是太低估大家了。 也许朋友们更想看到玉雕, 工艺绝技,主题丰富,形象有趣。成为更广阔的喜闻乐见之美物, 琢玉不能偷文化的懒。 这些看似形而上, 实则最基础。不说了,共勉吧。

image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