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这样的国家,既需要熟读中国历史,又需要偶尔放下历史。今时今日,已不是鉴真东渡,文化扶贫,也不是在惊涛烈火中,高喊:“撞沉吉野!”八年的血泪荣辱根植于心,发现最务实的爱国,恰恰是自爱,善手中事,万事能善。

不吹不黑客观讲,日本人属于比较能“善事”的,比如一些手艺人,对自己的手艺和作品,有一份审美和标准上的执拗。饮食,园林,器物,虽能看出这些根源在我泱泱华夏,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基因“突变”,伴随着文化融合,日式美学也算拥有了一份独特。

比如,物哀。

物哀这个概念源自,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其实不用解释的特矫情和玄乎,万物有情致,万物有哀切,你看那枯山水之态。这种思维感知,在咱老祖宗写的唐诗宋词里,已经用到顶峰,妙至毫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向东流。”这就是典型的物哀,都快哀到哭了。当然,“哀”这种状态,感伤,感怀,感慨,感动,说到底是,触景接物,真情流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也。所以咱说日式美学的小情调,根在中国的大文化圈里。

玉镯《安若处子·心有灵犀》

咱们文化的大,在于格局浩瀚,感知丰富,物不止有哀,有盛,有喜,有圣思,有生死,有躇踌,有满志,有大业,有兴替,

格物致知,四个字何等的气魄与智慧。其中的正能量如涌泉,几千年来滋养中国人的灵魂。“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这是初唐四杰王勃《咏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咏梅》。“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这是韦应物《咏玉》

太多太多了,情感之丰富,气韵之悠长,心智之厚重,远比物哀高远。

这其中,尤以璞玉内含为最甚,比如我雕刻此玉镯,一首为童子灵动,一尾是犀牛角力,首尾相接,童子逗犀牛,有力拔千钧冲天之牛气,更是心有灵犀一点具通的美意。

古时以犀牛为灵兽,贯通天地,点亮人心,在世间努力奋斗的你我,都希望遇到心有灵犀的至亲至友吧。玉必正能量,玉不哀,为何爱玉,如此。

去过几次日本,也干净,也规矩,也物哀,小情小调,小街小道,可小中也没见多少大。其实许多日式美学的感触,需要解释,需要着意,需要附会,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也许会被调侃铭记,舞台上能剧、能面,一说便是幽玄哲学,要死要活,也许吧,毕竟600年历史,虽然我感觉就是对中国汉唐文化的,岛国式解读。不好意思,琢玉时间长了,就是会油然而生一种文化自信。

去日本,吃个寿司,嚼个刺身,顺便泡个温泉差不多了。反正北海道没海盗,福岛没福。

处子之润,灵犀之气。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