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儿玉是一个很‘中国’的行为。放眼世界,再没有哪一个国家如同中国一样,对玉石文化有着巨大的喜爱和推崇,甚至一度上演了“慈禧太后不爱钻石爱翡翠”的传奇典故。很多人都好奇:玉石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即便是在不讲究稀缺性和营销手段的古代,玉石仍然能够力压其他珠宝,成为中国人寄托信仰的精神图腾?在玉雕名家玉雕师王广志的眼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简单,秘诀就在于玉石与人的‘相互滋养’。
我们都知道玉石有一种“越养越好”的特性,长时间地对玉石进行佩戴和把玩,能够将我们的玉石滋养得更加温润细腻,而且越是优质的玉石,这种变化就往往越明显,这种神奇的特性在其他西方世界推崇的钻石和刚玉类宝石中几乎不存在。王广志老师认为:玉石的矿物结构特殊,其内部晶体的分布呈现出一种类似于毛毡一样的编织状态,这让玉石的致密度更高,有种既“坚”且“韧”的完美质感;而人的皮肤在正常状况下基本等同于5000目的砂纸,且会分泌一定的汗液和油脂,在长期把玩和佩戴玉石的过程中,油脂和水分不断进入玉石,配合皮肤的摩擦,完成了一个精细的抛光与上浆的过程,这是人对玉质的‘成全’。
试想一下,一块精美玉石有缘入得你眼,因为喜爱而被你不断把玩,天长日久,玉石也变得越来越细腻温润,仿佛你倾注在它身上的每一份心血都不曾被辜负,这种明晰而紧密的连接,当然会让人对玉石的喜爱无限延长。人养玉三年,而玉给人的滋养和反馈也从不吝啬。
欣赏一件玉雕,我们能感受到玉质的美感与雕琢的艺术;佩戴一件玉饰,我们能够展现身份和气质,古人佩玉讲究‘进则揖之,退则扬之’,展现的便是进退有度、风采翩翩的尊贵与优雅;而长期佩戴和使用一件玉雕,更是能够帮助我们养性怡情、培养一种大气安然、专注审慎的气质。王广志老师说,这便是古人“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的赏玉哲学。人给玉以滋养,玉便回馈以美感与品德,正是人与玉石这种相互成全,才让玉石文化在璀璨的华夏文明中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