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神话,族群建国立家。世间何称最伟大,母爱浴满天下。

九五年十月间,我工作厂的老板交本人一块寿山石材料,交待要边制作手中的作品,边思考对这块料的设计。此料俗称"银包金",比拳头稍大,为多棱面三角形。料表包着较厚的白层,开窗处露出肉色的地子,地子上有朱红色的斑点。

我将窗口扩大,见里面也被红斑点布满。这肉色地子和红色斑点,让我煞费了一番苦心思索。

适逢我妻子偕其母来深,岳母和我的母亲一样,脸上布满皱褶;因偶得头痛脑热,常在脑门上拔火罐、揪疙瘩解决。看到那一点点、一条条红疙瘩,让我受到了启发,联想到料上的红斑点。这斑点恰似这揪起的红疙瘩印或老年斑。

想到老年人,脑子里便浮现出许许多多画面:早年刘文西画的陕北农民,头上缠着白羊肚毛巾,满脸褶子胡须,显出黄土高原上劳动人民的淳朴与憨厚;罗立中那幅现实主义油画《父亲》,面部纵横交错的皱纹,深邃的目光;手端掉了碴的粗瓷饭碗,一付渴望的神情,给人印象更为深刻。

由此,我回想起儿时在农村的生活情景:

那时父亲去世多年,母亲撑起这个家。因没劳力,缺吃少穿度日艰难。为了维持家庭生活,让姐姐哥哥上学念书,在没有别的出路情况下,母亲自己到地里经历四季风雨霜雪;种地不成,又做布鞋拿到集市上卖;后来又到城里当了媬母……可谓历尽了辛酸苦难。

因辛苦劳碌,母亲过早地脱落了牙齿,脸上布满了皱褶。我因此而决定:要用这块材料雕一件象油画《父亲》一样的《母亲》的头像。

老板这阵子很忙,据说在香港正筹办展销会。他从香港回来时,我把手中完成的活交了。又拿着勾画了轮廓的这块材料给他看,并把自己的想法和他说了。他似乎有别的什么心事,对我的构思没明确表态。我说“刻老年皱纹需要找一幅参考资料"他便翻书橱里的书,翻出几本我看都不行,最终抽出一本摄影集翻了翻,我一看多是老年人形象,立刻表示:“行了,就用这本!"他仍没表态,把资料交给我便急匆匆地走了。

我拿着这块寿山石和影集回到车间,把料的地子再扩大到脸的面积,然后在相册里认真找参考。正好有一幅与母亲形象相近的图片,其用手搔痒的动作,使得原窗口裸露的红地子也派上了用场。

在对形象刻画的过程中,母亲和我度过的那些困难岁月,在眼前一幕幕清晰地重现了:在树林里捡树技、在秋野中挖野菜……母亲和蔼可亲的面宠,在强光之下和风沙之中那微曲着的眼晴很有神彩,目光是那样深沉而慈祥,眼神里流露出儿子的疼爱,也充满了期望;她那向后微凹的嘴唇谆谆教我怎样立志、怎样做人。秋风吹起她缕缕的白发,头巾衣服发出哗啦啦的抖动声。看到母亲这风尘仆仆的劳动形象,回顾她一生的坎坷经历,真无愧为饱经沧桑的伟大母亲。

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我对形象的塑造相当投入,不但力求形似,也要将母亲的淳朴善良表现出来,更着重于神似;要尽力表达她精神内涵,在眉宇、眼神、嘴唇等部位着意用功。为突出劳碌感和沧桑感,把面部皱纹做年轮般的细致刻画,让额头鬓角的白发呈曲线型飘佛。

对原料包裹的白层,则简约地处理为头巾,用几条流畅的线造成随风鼓动的形态。整体上形成红与白颜色的对比,面部与头巾繁与简的对比;刻画出凝思想往中的动感效果,让母亲形象在眼前活现起来;她似在期盼,似在述说……。

在雕刻制作过程中,我不由自主的和身边青年同事们念叼:"愈刻愈像我的母亲了!"

其实她的形象已不单是个人的母亲,也成为千万个儿子的母亲。

这件作品从构思设计到制作,末受任何干扰,始终按自己的思想塑造,完成得很顺利,是一气呵成。

有人说:只有从小得到母爱的人,长大才会懂得爱别人。如果没有获得母爱的生活体验,很难想象会产生对母亲这种情感。作者通过对身边人的观察和领悟,认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没有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又怎能会深情地塑造母亲呢?!这就说明:艺术要来源于生活。

“伟大的母亲“材料难遇,设计制作了一个多星期,于95年11月中旬完成;此件完成后,老板从香港展销会回来了。这次展销会他获得了巨大成功,见了本人这件《伟大母亲》作品更是出乎意外,喜形于色。

对这件作品的效果,本人也属满意,代表了那个阶段的雕刻水平。制成后曾自拍一份照片,发表在2000年《中国宝玉石》第2期上。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