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翡翠君讲了几个有关翡翠通灵的传说。传说真假自不可考,但这些传说无疑增添了翡翠文化的魅力。实际上,翡翠行起起伏伏,翡翠人喜喜悲悲,落到地面上,说到真实处,也有不少令人动容的地方。
这些地方可能不如传说来得神奇,但是其中也充满着感恩与气节,今天翡翠君就来说一说真实翡翠人的悲喜故事。
旅缅传奇华侨——毛应德
清末,腾越毛家村人毛应德,少时便随父闯荡缅甸,在瓦城经营号铺,私下招募人才进行反清活动。由于急公好义,广交朋友,每日食客数十,以致倾家荡产。但毛并不气馁,应“穷走夷方急走场”的俗语,毛向人借了一笔钱,跌跌碰碰去到玉石场。
当时新山玉开采不久,此矿产量大,石质佳,但卖价并不高。毛凭着慧眼,认定它的前途看好,遂向洞主施以小恩小惠。洞主贪图小利,便把产量最大的几个洞子卖给了毛。
毛开采数年,洞中产出玉石量大质高,远售广州、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往往利市十倍,积累颇丰,成为远近闻名的玉石大亨。英占玉石场后,由于西方文化中没有这块难玩的“魔方”,英人又不善经营,亏损日增,想请毛应德出山为之主事,毛坚决不与英人为伍,要自主承包经营。
英人只好让步,将玉石场的管理岗税权悉数包给了毛。毛去世时,英国人崇敬他的民族气节,在缅甸下半旗以致哀,并派大船一艘,护兵数十,吹吹打打,隆重地将毛的遗体护送至八莫。毛因此成为旅缅华侨中的传奇人物。
“翡翠大王”李本仁
腾越绮罗人李本仁,民国四年春,从他和刘宝臣的洞子中挖出一翡翠巨璞,重约8000公斤,人称“象玉”,因有沙皮黄护,颇难猜测其中内容。当时有一广东人愿出6000大洋买此石。因大玉极难解涨,伙计们都劝他尽快脱手。
李凭着多年场上包岗相玉的经验,力排众议,坚持自理,经解剖后,晶莹剔透,质地匀细,色彩俏丽,是少有的稀世珍宝。此石后来运至北京,由著名的玉雕师李汉臣率工匠100多人,依其形色,用十年时间雕琢成1.2公尺高的翡翠宝塔和49.2公分高的翡翠牌坊各一座。
这两件工艺品,无丝毫偏差、倾斜,雄浑壮观,是玉雕史上的大气之作。曾送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轰动一时,为祖国争了光。李本仁因此名声大振,被誉为“翡翠大王”。
“只解莫卖”
这是一个几年前发生在瑞丽的故事。一天,一位父亲背着一瘦骨伶仃的孩子上医院看病,因药费不够,只好沿街讨要,什么救世菩萨、大恩大德、长命百岁地说了千百遍,招致的却是喝斥和白眼。
这情景被一位卖冷饮的姑娘看在眼里,出于怜悯,她将仅有的几十元钱送给了那位父亲。他接过钱,来不及道谢,便急匆匆地为孩子治病去了。几个月过去了,那位姑娘早已忘却了这件事,一天,却见那位父亲牵着孩子来到她的摊前,叩首便拜,而后,拿出一块小玉石,递给姑娘,并叮嘱“只解莫卖”。
那姑娘拿着这石去请教行家,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情急之下,便拿到解玉坊解剖。解下来后,内里鲜活艳绿,水色俱佳,一下子卖了十几万元。从此,冷饮摊旁换了面孔,再也见不到小女孩的踪影。据说,她用这笔钱做起了大买卖。
“马老八的银子变了”
清末,施甸西山村人马某,因排行第八,人称马老八。一生在缅甸密支那经商,家道殷实,积累无数,至年老体衰,准备告老还乡时,恰有一同乡到家闲谈,说起有人在玉石场挖到一个通体见绿的翡翠,瞒过洞主将玉带到密支那来出售。
马老八年轻时在场区采过玉,对翡翠略知一二,又常听人讲,这种来路不正的玉石往往有利可图。遂让货主带石来看。货到后,他越看越爱,心想:如此美玉带至腾越,必定大有钱赚,也省了回乡途中携带钱物的麻烦。便倾其所有,将此石买下。
带到腾越后,许多行家皆来品评此玉,被一致看好,身价一日三翻,轰动一时,马老八欣喜若狂,高兴得夜不能寐,决意“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赌上一把。便备下火炮红绸,请来戏班,只待一刀解涨,便欢欢喜喜做个翡翠老大,岂知“天有不测风云,玉有无端变化”,一线拉开,是块“跑皮绿”。
数千银两买进,却只能卖个零头,看着一生心血要付之流水,马老八大吼几声,鲜血喷涌,顿时气绝身亡。马老八死后,看热闹的人顿时一轰而散。从此,“马老八的银子变了”这句俗语便流传开来。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