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的雕刻是人类赋予它的第二次生命。
纵然,相当一部分人是更偏爱原籽的原始生命力与不着痕迹的大美,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可以说也是从喜欢和田玉雕件开始的。
没有人一开始就爱上原石,经过玉雕的阶段,才会转入对原石的钟爱。
何况,玉雕兼具艺术与功能,又多了多重价值,玉不琢不成器,器物,更有人的情感深味与历史厚重,它与我们的生活更融合……
于是,有人提出了玉雕的“三七法”:
“三分形似 七分神似”
雕琢的真谛,不在于追求形象的完美和逼真,但必须在神态上出神入化。这也体现了中国中庸文化中“形为表、艺为趣、神为魂”的审美观。尊重玉石生命的和谐感,虽简约,却有情趣;虽点缀,却传神韵。
“三分皮色 七分玉体”
和田玉先有玉,后有皮,玉是体,皮是衣。和田玉的美主要蕴含在自身的“体”中,而不在皮色上,皮色只是和田玉籽料的标志,雕琢不可为了体现皮色美而损害和田玉的天然质感。玉为七,皮为三,赏玉质才是目的。
“三分细腻 七分流畅”
细腻的雕琢在玉体上只能占三分,多了会使作品“刀痕累累”、“体无完肤”。七分流畅的大线条是用动态、简约的手法,把和田玉的自然之美,动感之美、阳刚之美、生命感表现出来,而又不伤害七分的天然玉体。
“三分辅 七分主”
在雕琢上把握一个度,无论景还是物,在玉的整体面上,用三分做点缀衬托,是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这里的“三”要为“七”服务。强调以玉为主体,雕为铺。大凡传世的好作品,多是“三分铺,七分主”的典型代表。
“三分眼 七分玉”
在玉雕中,打眼也同样大有讲究。眼打在什么位置,打多大,打多少,都直接关系到玉雕作品比例与完美。如果一件作品上打眼超过了作品体积的30%,那么就会损害和田玉的自然之美,一件比例协调,重力均衡的玉雕作品才能体现玉雕作品的大气、意境、神韵,“琢”无痕而显生命力。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