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其鹏,中国玉雕大工匠、杨氏微雕第三代传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二级美术师,原安徽省政府参事、蚌埠市政协常委、现任政协安徽省委委员、安徽省工艺美术促进会副会长、安徽省工艺美术促进会玉委会会长、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2006年安徽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安徽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及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9年中国民协德艺双馨艺术家(安徽仅一人)、2011年安徽省非遗传承人、数届省工艺美术高评委。

薪火相传 艺于粟丝

微雕被称为“鬼工技”,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无不喜爱备至。杨氏微雕世代相传,沿袭百余年,有记载的传承谱系为杨长宝、杨大可、杨其鹏、杨洋四代人从事的雕刻艺术。杨氏微雕艺术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现代微雕艺术的高峰。

杨其鹏,1952年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走上微雕之路缘于父亲杨大可。杨大可,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首任玉雕厂厂长、是中国微雕艺术大家,唯一在北京故宫皇极殿展示作品49天,曾经把《清明上河图》微缩于一块仅15.7厘米*0.7厘米的象牙片上,多次受到朱德、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盛誉海内外。

幼时的杨其鹏就对父亲的微雕艺术跃跃欲试,但父亲并不急于传授他微雕技艺,而是让他具备金石书画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1972年杨其鹏参军入伍,复员后,在父亲的指导下,他潜心微雕,日积月累,微雕书法已经是草隶篆各具姿态,绘画也工笔、写意、粉墨并举兼工。

1985年,杨其鹏的第一件微雕作品,是在一枚米粒大的象牙片上精心雕刻出的杭州西湖全景,他由此崭露头角,显示了自己的微雕艺术才华并获蚌埠市总工会自学成才奖,1986年,杨其鹏调任蚌埠市文联杨大可微雕艺术创作室工作。

奇人鬼才 刀笔千秋

纤毫方寸乾坤,微雕艺术浓缩人生。微雕技艺需要创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刀具的提按、快慢、顿挫、游刃,精气神缺一不可,心手刀浑然一体。面对纤毫方寸,杨其鹏每每捉刀代笔,都得屏息静气,吐纳、导行、静坐、思定、行气,凝神专注。如此,才能排除干扰和杂念。达到旁若无人之超脱境界。执刀于指,在由上万字组成的方寸之幅微难容不得半点涂改,丝毫订正。借聚精会神这一成语来表述,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心力意向全得凝聚于刀尖刃,不可有半点差池,稍有疏忽,一不留神,呼吸之理息之间,便可导致前功尽弃,故,行家称:微雕作品,不是用刀锋刻出的,是艺术家的心和痴情所为。

杨其鹏日夕操刀,伏案苦雕,痴迷如狂。于纤毫方寸间雕刻他所钟情的山水、人物、花草、虫鱼、飞鸟、走兽、诗词歌赋,整个身心完全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之中,达到了忘我之境地。多年来,杨其鹏牢记父教,兼储并蓄,积累艺术修养和美学修养,为求在诗、书、画、刻等方面有更高的造诣,他博采众长,涉临了钟鼎、甲骨、石鼓、汉砖、瓦当、篆隶行楷草;学习篆刻、木雕,中西绘画。为练习腕力,他常常系砖于腕,悬肘练字。全手工雕刻,传承古老技艺,作可佩戴可传承的家族姓氏文化的雕刻艺术品。

艺术之旅,贵在创新。杨其鹏刻刀锋刃可直接运笔于珍珠、黄金、瓷器、象牙、紫砂和各种石头上施雕。金石印章,通常印人雕刻边款,以石就刀,而杨其鹏则以刀奏石,运用过人之腕力指力,硬人刻之,奇趣纵横,独出心裁,耐人寻味,往往字字之里笔断气连;行行之间,迹断意连。尤其是杨其鹏雕刻的各式印章及其边款,构思独特,俊逸得体,画龙点睛,令人爱不释手。

2006年1月,“杨氏微雕”明信片发行,杨其鹏在一枚明信片的邮资“60分”标记上,独出心裁地在6的圆形内径用毛笔画了一幅山水,在“0的圆形内径书写一首唐诗,面积之小根本无法窥见,借助放大镜,却能清晰地领略其书法及绘画的风韵。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