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者,象君子德,燥不轻,温不重,是以君子宝之。—— 东汉《白虎通义》

“ 第一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聊中国玉器的发展和历史文化,整理了一些资料写了这么一篇文字,暂且称它是浓缩版玉器简史吧。

这是关于玉的故事,盘古艺藏带领大家了解玉器的前世今生,通过玉器在各朝代的发展背景、特征造型等方面,将一幅浩瀚的玉器发展画卷呈现给大家。但,这又不仅仅是一篇关于玉的故事,更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一个缩影。”

读完此文,无论是对玉器的了解还是中华悠久的文化,细细领悟,定有所获!


女娲炼石补天的古老传说,将美丽的彩石与天联系在了一起。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共工与颛顼互争帝位,共工不敌,怒撞舟山,致使天柱倾塌,苍天因而崩裂。大地万物燃烧不止,天河之水倾泻而下,洪水四处成灾,生灵涂炭。女娲不忍子民受此无端灾祸,于是取五色土为原料,借太阳神火之力,炼成五彩神石修补苍天,挽救众生。

而补天剩下的五彩神石散落于神州各地,形成各种美丽的玉石,所谓“千种玛瑙万种玉”的美丽传说便由此而来。而玉,自然就成了古人心中有灵之物,因此,以玉石制成的器物,就成为了史前人类祭祀时与神明沟通的法器。

 中国人用玉的历史

随着社会发展,逐渐产生了阶级制度,而阶级分化的形成让佩戴玉饰成了有灵性或有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长达七千年的玉器文化便在这种灵性、神灵、巫术等原始宗教气氛笼罩下逐渐茁壮成长,先民以玉为“神物”,视玉为山川的精灵,崇玉、祭玉的观念与活动早已根深蒂固,除了崇敬之心,更带有一种对神秘事物的好奇。

新石器时代,萨满手舞神器玉锛正在与神灵交流,他面前的石人,便是神灵的代表。在神圣的仪式中,玉器发出的灵动的声响该是天神能听懂的。

在艺术表现上,除了模仿生产工具的造型外,主观理念的影响甚强,以夸张的手法制作了大量为了巩固神权和世俗统治的玉器,形成了中国工艺美学的第一个高峰。从这个角度来看,玉器工艺相较其他中国传统工艺,更显得卓越成熟。

红山文化C形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洪山区域。

据考证,我国玉器的历史,可追溯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前故宫博物院副馆长杨伯达先生,曾发表《中国古代三大玉板块论》,将中国玉文化的分布于与形成分为珣玗琪、瑶琨、球琳三大板块。珣玗琪玉板块即夷玉板块,分布在东北、东蒙、华北一部分地区,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瑶琨玉板块即越玉板块,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中部地区,以良渚文化为高峰。球琳玉板块即羌玉板块,分布于西北地区,以齐家文化为标准。三大板块互有碰撞,并时有融合,良渚玉器刺激了齐家玉器迅速发展,与同时期的山东龙山文化、陶寺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等5支古文化玉器互为融合,为中国玉器文明奠定了基础。

牛河梁遗址建在山顶上的一处积石冢

自古中华民族就是个爱玉的民族,玉石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内涵。以“玉”字本身来看,“王”字加一点为玉,为皇室王者的象征。汉字为玉字旁的字就近500个,与玉组合的字词更是无以计数。历代诗文,常用玉来比喻或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者事物,象征高雅,也是吉祥平安的护身符,古时还是人神合一的通灵宝物,足以说明玉在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商代玉戈

《荀子.法行篇》就记载孔子对于君子乐玉的观念。孔子认为,君子以玉比对自身德行,也正是玉被君子看重的原因。玉的特点正如君子的德行:温润如仁义,缜密有文如智慧,有义但不会伤人,有礼且谦卑待人。这些都是君子追求向往的品德象征。人们可以从君子所佩玉,看出他的人格理想和价值理念。

这种“比德”的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家与艺术家便常以自然界的美好事物,来描述良善品德,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菊花的孤枝傲霜,竹子的中空外直。中国人对于这些事物的喜爱,都是从“以德于玉”的原则而来,道法自然,正是中国人审美观念的精髓所在。

西周玉佩组

玉器的时代风格

  • 新石器时代

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南),已经出现了玉管和玉玦;上海市青浦区发现的崧泽文化(距今5300—6000年),也挖掘出玉璜和玉琀;而接续崧泽文化的良渚文化(4200—5300年),琢玉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玉匠们已经开始使用线割、镂空雕、浮雕等技法,琢玉的工具也开始使用铊具。良渚文化的玉器形制以礼器、武器、工具及装饰品为主,外形多为片状,器形简单,纹饰以素面居多,少量雕有神人兽面纹。

红山人在用绳子和其他工具琢磨玉器

神人兽面纹为良渚文化的代表图腾,有的学者认为,此纹饰是依照当时的宗教信仰描绘而成,也有学者认为,神人兽面纹所描绘的是当时的勇士骑兽在外狩猎的画面。

神人兽面纹玉琮细节图

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以西、内蒙古以东的地区,是新石器时代另一个以琢玉闻名的代表性文化,距今5000多年。红山文化玉器的特色是立体性的构造,造型厚实朴拙,以猪、虎、鸟、龙等鸟兽为主,神韵生动豪放,工艺水平在当时来说是极高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玉猪龙。玉猪龙又名玉兽玦,被认为是龙的最早期雏形,也有人称其为“中华第一龙”。玉猪龙的外形特殊,考古界对该玉器定义为猪还是龙仍有争议,另有一派学者认为它是当时熊的形象。至于玉猪龙的用途至今仍未有定论,多数认为是宗教祭祀用的礼玉。

红山文化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的制玉工具落后,常在玉器表面留下明显的制作痕迹,穿孔玉器的孔壁上,由于工具不断磨损,造成越到深处孔越小的现象。

新石器时代萨满及玉器佩戴复原图

  • 夏商周三代

到了夏商周三代,琢玉工艺比起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和红山文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此期间,首次在昆仑山脉开采出了和田青白玉等上品玉料,相较于良渚和红山玉器常用的岫岩玉,和田青白玉质地和密度都要好上数倍。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商代青铜器发展迅速,用铜铸造出的各种工具,尤其是商代各种原始砣具开始发明,让玉匠们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西周.人纹璜

这一阶段的玉器纹饰主要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在工艺上,双线勾勒法的实用相当普遍,这种勾勒法是用两个凹槽线来衬托出中间的凸槽,形成了清楚地线条。总体来说,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琢玉的工序已经逐渐形成,大致分为选料、开料、成型、琢纹、钻孔及抛光六大工序。有了好的玉料和进步的工具,再加上琢玉过程的程序化,我国玉器工艺由此时开始突飞猛进。

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玉龙

  • 春秋战国及汉代

春秋时期琢玉工艺的发展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动荡,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于诸侯群雄并起,周天子的地位逐渐式微,各地诸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为了表彰自己的身份地位,开始重视玉器的制作。琢玉技术此逐渐向外传开,玉匠们不再仅供皇室专用;而玉器的用途也逐渐由祭祀用的礼器,转变为装饰用的饰品。

据《礼记》记载,君子佩玉是为了听玉佩撞击之声来随时节制行为,又有君子“洁身如玉”“温润如玉”等说法,表示玉器逐渐由神权的象征,趋向以人为本,并注重佩戴者本身的道德涵养,同时也带动以玉为饰品的观念,成为了高层贵族阶级的流行风尚,玉饰的需求量也因此大幅增长。

春秋.龙凤饰

由于切割技法的进步,加上玉料本身属于贵重物品,为节省耗料,薄片的玉饰造型自然成为当时的主流,而单一的配饰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以玉珩(读“横”)、璜、琚、瑀、冲牙等组合而成的全套配饰开始盛行。

西汉早期.玉组佩

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阴阳五行之说在民间相当盛行,并与命理卜算结合,而后又因秦始皇笃信神仙炼丹和长生不老,促使道家所奉行的老庄思想在此时特别发达。自皇室至百姓,都相信佩戴玉器能驱邪避凶,甚至有延年益寿的功效。道家典籍中更不乏把玉屑当成长生不老药引的记载,如《抱朴子》中记载:“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甚至连详细的炮制方法都有记载。

战国.云兽纹青玉璜

玉器能当护身符的观念在当时相当盛行,这种观念某种程度上说也流传至今。生者可佩戴翁仲、刚卯、司南(汉玉三宝)等玉饰,而死者则以大量玉器陪葬,以保护尸身不腐,得以永生不朽。所谓“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止不朽”,汉代的九窍塞,就是填塞或者遮盖在死者身上九窍的九件玉器,此类殓玉除了九窍玉之外,还有专为帝王贵族制作的玉衣。金缕玉衣工艺繁复,大量使用金、银、铜、丝缕等材料,将数千块薄玉片编制在一起。

西汉.金缕玉衣

汉代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玉蝉

汉.兽首玉带钩

这些用玉的概念,和原本儒家推广的用玉方式差异甚大。礼玉、佩玉制度所体现的是礼治、德治,着重于政教合一和道德行为的修养;而道家的用于方式则更侧重于现世的需求,也就是身心的修炼和对于长生不老的向往:生前食玉是为“长生”,死后葬玉是为“复生”。老庄思想与玉器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的玉文化在当时的社会的背景下,以农业民族重现实、重现世的心理为依据,产生了心态上以及功能上的转变。

汉玉三宝从左到右依次是:刚卯、翁仲、司南

西汉葬玉组,又称九窍玉 (左右覆眼玉、左右耳塞玉、左右鼻塞玉、玉含蝉、肛塞玉和玉握猪)

  • 唐宋辽金元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对外通商日益繁盛,当时的中国成了世界的贸易中心。正因社会风气的改变,庶民地位随着收入渐丰而有所提升,玉器的使用也跟着世俗化、生活化、商品化。受到西方服饰观念的影响,开始出现了搭扣、发钗、发簪等生活用玉,而纹饰上也大量运用了植物花叶、动物鸟禽等题材,还有胡人、飞天等外来文化的图案,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富足安定,以及关注自然的生活态度。

唐.飞天

唐.花卉纹梳背

唐.玉马

到了宋代,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玉器由原本平面的佩饰,进化为立体的高浮雕及圆雕类作品,琢玉技法上也从原本的单层透雕发展成多层透雕,加强在画面上呈现出的立体视觉。纹饰题材上,除了延续隋唐盛行的花鸟植物,更添加了许多以民间传说为主题的故事性纹饰。宋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概念,完整体现在了玉器的审美意趣上。

宋.龟鹤纹饰

宋.持莲童子(此类题材自宋代才开始出现)

宋.鱼莲巾环

“春水”和“秋山”是辽金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前者以春猎时,海东青展翅疾飞而下,紧啄天鹅颈部的瞬间情景为主题,后者则完整呈现秋猎时,狩猎猛兽的场景,真实反映出北方民族的生活特征,表明玉器在当时与生活是紧密结合的。

辽金.人物山子

元.双螭壁形绦环

  •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玉饰的使用更加普及,由于新疆地区和田玉料的开采,明代玉器的质料相较以往优良了许多,器形上更追求方正规矩、线条流畅、雕工细致。在纹饰上,除了美感的呈现外,首次出现以图案的谐音隐含吉瑞寓意的新型纹饰,如猴子骑在马背上的“马上封侯”、蝙蝠和寿桃组合的“福寿双全”等。

明.马上封侯

从明代开始流行的玉牌,源自官员出入宫廷时识别用的牙牌,后来成为文人雅士喜爱的玉饰,其上多刻有诗文和文人字画,深具高雅情趣,往往镌刻名人款识。明代玉雕大师陆子冈所制的玉牌,一面浮雕行草书法的诗文,一面浮雕诗文中优美画意,意境高超,称之为“子冈牌”,在皇宫贵族和文人雅士间风靡一时,按其形制所仿制的玉牌不胜枚举,后世皆称“子冈款”,并一直沿用至今。

明.刘海戏金蟾

子冈牌

明.山水纹方牌

清军入关后,经顺治、康熙二帝的励精图治,再经雍正皇帝整肃史治,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许久不见得“康乾盛世”。康熙时期,因吴三桂追击前明永历帝而进入交趾,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我国的商道。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翡翠产自缅甸,其中又有九成流入中国,八成在中国国内销售。自此翡翠走上了中国玉雕的历史舞台。乾隆时期,为了平叛位于新疆的准噶尔部,又打通了和田玉料内运的通路,大量精美的和田玉材运进中原,促使预期的工艺迅速发展,堪称我国玉器史上最昌盛的时代。玉器的种类和数量繁多,加上工艺进步,抛光较以往更为细腻,表现多呈油脂或蜡状光泽。

清.张骞乘槎纹带扣

image

清.山水人物纹香筒

可惜的是,过渡追求技艺的奇趣纤巧,反而徒具其形,失去了艺术内在的本质,但在阴刻、阳刻、浮雕、透雕、巧色、描金和镶嵌等卓越技法的运用下,玉器的线条蜿蜒流畅,变化多端,做工细致堪称历史之最。

清.翡翠子母狮

清.龙首雕龙绦钩

清.花卉纹香薰

清.子冈款玉牌

中国的玉器工艺,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由最初万物有灵的玉神物观,延伸为强调自省的品德象征,从“以玉祭神”到“以玉比德”的文明进程,在发展至“以玉护身”的生活化用品。玉器由深层的精神领域,渐次世俗化的过程,堪称中国历史文化最直接的记忆载体。

时至今日,中国人崇玉、爱玉的观念已根深蒂固,琢玉不仅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玉器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意义与人文内涵,更是无以计价的瑰丽珍宝!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