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中,玉、一直是纯洁、美好、善良、高雅、尊贵、品位的象征,而这些又都是东方女性特有的品质。玉、自古以来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人们用玉来比拟财富、美德、学识、容貌、信义等美好事物。与玉为伴的女子,不随时间老去,万丈红尘惊扰不了她,始终宁静如水,温婉似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即便是被岁月洗去了容颜,回眸一笑时依旧月白风清。
其中,玉本身高贵、美丽、内涵丰富,而与玉有关的词汇,也是玉的价值和内涵的一种体验,可以在《汉语大词典》中找到1200多个以玉为词根的词或词组,其中我们惊奇的发现竟有十分之一与女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美丽的“玉容”,畸形的“玉弓”等等。以玉来比喻女子美貌的美丽诗词更是比比皆是,不仅如此,他们的地位或者命运也在玉中显现出来。
“玉”被用来形容和赞美女性,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方方面面,从头到脚,从外貌到内心,从静态到动态,应有尽有。形容女性外貌和身体部位的有:玉指、玉甲、玉尖、玉葱、玉肌、玉臂,还有玉腕等。
玉细腻有光泽,透明光润,晶莹剔透,光彩照人,在古代是富贵美丽的象征。形容女人的美丽:“亭亭玉立 玉貌朱颜”,“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些词语美化了女性身体的每个部位,同时也展现出了女性的静态之美。形容女子有很多,如:“玉亭”、“玉姿”、“玉亭”都形象地再现了女子的优美姿态。古人喜玉,用“玉”形容女子貌美。女人如玉,玉如女人。女人和玉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
《诗经》中有大量以玉比美的诗句,比如:“彼其之子,美如玉,殊异乎公族”,“白纯束,有女如玉”等。道出了当时的人们对玉以及女子的欣赏。自《诗经》之后,用“玉”象征美貌的诗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诗经》来看,佩玉还用于社会交往或男女之间表情达意。佩玉载德,以玉赠人,不仅是重礼,也是以已之德待人的一种表示。
如《卫风·木瓜》中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之句。说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爱悦。因为欢喜,因为敬重,无论你给我什么,我都会以玉回赠。
玉与女子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同样是细腻温润的性情,莹白滑润的肌理、纯洁美好的心灵、坚韧隐忍的内在。女子如玉,含蓄蕴籍、意境深远。
《诗经》中,有以玉来形容容貌之美,如《召南·野有死麕》中“有女如玉”,是以玉来比喻美丽的少女。《魏风·汾沮洳》中“美如玉,殊异乎公族”,则是以玉来形容俊美的贵族男子。《小雅·白驹》中“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据说是赞美殷王之后箕子之词。
汉代玉舞人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的玉饰物主要是耳饰,就是瑱或充耳。如《鄘风·君子偕老》中“玉知瑱也”。《卫风·淇奥》中有“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一般认为瑱与充耳是一回事儿,但对于他们的形制和纹饰,怎么样用于耳朵的方法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个人收藏的一对辽代白玉金耳饰
有人认为瑱和充耳是以美石材料制作的,就像文中所提到的“琇莹”“琼华”“琼莹”和“琼英”,他们是通过“紞”既彩带丝带的方式悬挂在耳上,而彩带则系于头上的发簪之上,它的素青和黄就是紞的不同颜色,也就是丝线的颜色。《小雅·采芑》中“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周宣王的大臣方叔佩玉中有青色的珩,这位统帅在南征途中仍然戴着佩玉。
也有人认为瑱或充耳是贯入耳垂之物,其型以原棒型为主,两头比较大,中间略细,塞到耳孔后,下面可以附其他饰物,佩戴瑱或充耳的人既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如《鄘风,君子偕老》中描写主人公,据说是卫宣公的夫人宣姜。她佩戴着瑱。《齐风·著》描写的是一位接新娘的新郎官,他佩戴的充耳,《卫风·淇奥》中描写的是对象,他就是一位女子心中的白马王子,所以早期的玉器是以装饰物的形象存在和出现的。
佩玉体现等级和身份,等级越高的人佩玉越长,越繁复。则方叔的佩玉可想而知如何累赘,但他为了自已的身份,征途中仍不去佩玉。《郑风·有女同车》中“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中的佩玉属于一位青年女子。
西周时期的女性配饰
诗仙李白也有“玉面耶溪绿,青蛾红粉妆”的佳句。这里面的玉面、玉容都是形容女子仪态万千,貌美如玉,美得毫无瑕疵。
佩玉的女子,总有着说不尽的婉约。那一脉脉一丝丝古典的风情,如水波一样,缓缓地浸没了钢铁城市的冷漠与坚硬。中国的女子,天生适合佩玉。玉的温润莹洁、玉的含蓄细致,那种静静栖于一处不事张扬的内敛,那种蕴含在极深处的世事沧桑,也绝难改变它的美丽。
汉代女佣玉雕
世人皆爱玉,一半源于纯洁高尚,一半源于吉祥如意。
玉,质细而坚硬,光泽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古往今来,玉是吉祥的祝福,玉是圣物,是信仰,更是传承!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