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基石,蕴含着中国人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属于中国的哲学范畴。玉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其题材内容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包含有许多哲学含义,其中有些可能是有意识的,有些可能是无意识的。历史上,玉雕表现有关儒释道故事性、叙事性的题材内容比比皆是,诸如“米芾拜石”“一夜成佛”“老子出关”等,但真正将儒释道哲学思想运用到创作中的却为数不多。近几年来,笔者致力于玉雕小件创作中的哲学含义表达,似有所得,在此将所感所悟付之于文字,与读者一起商榷。

“方圆”玉雕系列的创作源于对于儒家哲学思想的理解,所取材质属多杂质特性,也带来了采用镂空雕的灵感,选择龙作为载体是出于镂空后繁多孔洞装饰性的考虑。同时龙本身也包含一种拟人的属性,以表达人对于方圆之间的一种平衡,也就是儒。

“方外”为“方圆”玉雕系列之一,以镂空雕技法雕琢游龙,出于矩形之外,龙以圆形扭动寻求变化,矩作为方形,代表无形的限制。这个限制可以来自于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节奏,如复一日,有条不紊,虽安逸却也会难免感到压抑与限制。这时就需要久在樊笼,复得自然的调节与放松,是人本能中对于自由的一种向往。“方外”由此得名。

image

李海涛玉雕作品 “方圆”系列之“方外”

“矩内”为“方圆”玉雕系列之二,同样采用镂空雕,但不同于“方外”的菱形设计那样跳脱,整体造型更为方正规矩,贴近主题。完全的自由在这个世界当中是不存在的,自由与约束共同存在,有了约束,才显得自由弥足珍贵。所以在设计的时候,龙是出于矩外又存于矩内的。其实“方圆”玉雕系列不论“方外”“矩内”,其方、圆的关系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讲的也是里里外外的道理,如何平衡好方圆,也就是如何调节好收放之度,平衡至庸恰是儒家思想所要表达的內核。

image

李海涛玉雕作品 “方圆”系列之“矩内”

“偶合”玉雕系列是我对于佛家哲学思想的理解,这一名字是个缩写,是偶然、巧合的意思。在表面偶合的现象下,也许蕴藏着其内在必然的一些规律。正如现代科学所能解释的,不论动物或植物,构成他们的最小粒子都是质子、中子与电子,万物皆如此,似乎暗合佛家色空不异之说。有了佛家对于不同事物间相同本质的感悟,才有了这“偶合”玉雕系列之一的“杏叶”。材质一面全皮,另一面多碎伤,这给了我灵感。皮色可只作轮廊,完全保留后呈杏叶,碎伤则掏去作孔雀开屏状。叶梗巧妙设计成雀首,脖颈镂空处,除了满足动态的需要,还可作为眼门,穿绳佩戴,又可作为香插、香托之用。整件作品既是杏叶,又是孔雀,这样的形式表达,更加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佛家色空不异,万物不异的主旨。

image

李海涛玉雕作品 “偶合”系列之“杏叶”

image

李海涛玉雕作品 “偶合”系列之“杏叶”

对于同一件事物,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研究,佛家给出了逻辑更为严密的解释。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个生命。在当今科技发展的程度,所能观察到的微观世界下,果真如此!甚至于把每一个水分子看成一个生命的话,那何止有八万,八十万乃至八亿……而每一个原子又可看做一个宇宙,那就无穷无尽了。然而在佛的眼中,或许我们的宇宙,也不过是一滴水,一粒原子罢了,基于这样的理解。就有了我“偶合”玉雕系列的另一件作品“鸿羽”。“鸿羽”定位为挂件,当佩戴时,自然垂下,是一片羽毛;当端平横放时,毛梗的小勾成了鸟喙,毛梗处的孔洞,就成了鸟眼,分叉的羽丝,又成了翅膀。所以“鸿羽”可以是完整的一只鸟,也可以只是一根羽毛。整体或是单一的个体就看观察的角度,似是而非的设计也许更符合佛家的本意。

image

李海涛玉雕作品 “偶合”系列之“鸿羽”

image

李海涛玉雕作品 “偶合”系列之“鸿羽”

“刚柔”玉雕系列是我基于对道家哲学思想的理解,进而表达道家主旨的作品。选择“马”作题材,一则来自纤细料型的灵感,再则马亦静亦动,亦刚亦柔的属性也很合适主题的表达。形式的表达也做了一些改变,而非传统的在一件作品上表现,选择了一黑一白两种颜色的材质,采用一直一曲两种表现手法,这样对于主题的表达似乎更加明确与直白。“马”在设计之初已将市场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定位人群即情侣、配偶,刚柔所对应的男女属性,已不言而喻。事实证明市场的反馈也相当好,日后不排除推出“刚柔”玉雕系列之鼠、牛、虎、兔……以应对不同生肖的人群。市场化是今后玉雕发展的重要途径,蒋涵老师“文创产品开发与销售模式创新”的讲座,对于“刚柔”玉雕系列走市场化之路的后续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image

李海涛玉雕作品 “刚柔”系列之“马”

“分离与并济”是为这件兽章取的副标题,作为“刚柔”玉雕系列中的一件,它的表达并不像上一件作品那样直白。古人制玉印,兽钮大多与章体分割清晰,泾渭分明,这与当时作为信物使用方便有关。而今人用玉印,则多以佩戴、把玩为主。基于这个情况,我在设计上作了一些改变。印章整体倒角,兽钮则隐于章体之中,仅在兽首处精工雕琢,兽、章衔接处则引入凹面,达到似离非离,相互交融之态,可以在把玩的舒适度,以及美感的多角度方面达成一种平衡。碧玉本身的深色调,非常适合表现高低起伏的体积感。整件作品,基本摒弃了以往雕刻白玉所采用刻线的方式,而以弧面的形式贯彻作品的整体与局部,达到流水般柔顺的效果。凸面与凹面碰撞处,正好用以表现动物结构之力度,使之在三维空间中表现出刚柔并济之感。看似与道家毫无干系的这一作品,在玩家上手把玩多年之后,感受到其中作为道的本质存在,也是笔者想要达到的效果。大方无隅,大巧若拙,大工不显是也。

image

李海涛玉雕作品 “刚柔”系列“分离与并济”

image

李海涛玉雕作品 “刚柔”系列“分离与并济”

上述三套玉雕系列作品虽小,却是笔者对创意玉雕表达形式的一种探索与尝试,不乏对中国哲学思想內核深入浅出的诠释,细细品味则韵味悠长、内涵十足,是否贴切,有待方家赐教。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