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玉学杯玉器鉴赏征文大赛(玉雕界&玉学院联合举办)已顺利进行了3期,目前第4期征文即将结束,我们将陆续发布。从这次开始,每件作品征文较多的将分上下两次发布,同时还附玉器创造者或玉器专业人员的点评。

image

杨曦《秋语江南》作品鉴赏

作者:胡雨舟(浙江杭州)

曾有幸,在大英博物馆现代玉器的陈列中亲眼见到了这件久负盛名的《秋语江南》。作品高270mm,宽85mm,位于现代玉器展位的第一件,极抓人眼球,有高屋建瓴之感。犹记当时路过的中外游客纷纷驻足,展柜前围了不少人,皆赞雕工精细利落干净,中国江南诗意如画而心生向往。凝视此间方寸,竟窥博大乾坤。

image

说起玉器行业的江南题材,杨曦先生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他作品中的江南,总是带着独有的温柔情意缓缓走来,悠长深远。本作选用和田白玉子料为材,玉质细腻温润,纯净无瑕,一如江南两字给人的温婉感受。远远看去,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采用了最常见的浅浮雕技法,寥寥几笔便将无穷意境藏于其中。而作为珍稀资源的上等和田白玉子料,寸玉还比寸金贵,浅浅的浮雕,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材料;同时采用了圆雕的屋檐,配上阴线雕的飘渺云雾,线条流畅,随着观赏视线的移动,房屋层层叠叠,渐渐隐于远处。这种虚实结合,如拂过的轻纱,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直叫人拍案叫绝。若只有浮雕、圆雕、线雕,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于是便在作品的上部加上镂雕来透气,除了增加了屋檐的层次、错落和变幻外,漫天飘落的银杏叶短暂驻足,则显得更加生动有趣;下部辅以江南独有的小桥、流水、乌篷船,将通透灵动发挥到了极致。一幅江南秋景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将我带入作品中去,仿佛身临其境,不知不觉成了玉中人。凑近仔细一瞧,只见银杏叶脉叶柄细如毫发,却依旧根根分明,动感十足,反映了雕琢者用心缜密,细致入微,功底之深厚,技艺之精湛可见一斑。而让人称绝的还有那个底座。虽然出于作品展示安全和稳定的需要,却把它做成了作品的延续。底座由黑色木制基底、拱桥以及奂若流水的石英玻璃镶嵌而成,与玉雕作品主题交相辉映的同时,不同材质不同颜色之间又有了强烈碰撞,形成了特殊的视觉冲击,在主体的伟岸、挺拔,底部的宽厚、灵动中,显现出整体的和谐。

image

都说最好的故事,是没有说完的故事。江南系列《秋语江南》中你寻不到一个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姑娘,但耳边仿佛已经响起了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还听到了玉桥下船棹轻划过河面的淙淙水声,那走向穹异的木桥,似乎还连接着什么?银杏叶儿还在扑簌落地,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林男点评:

作者以专业的视角,对作品进行了非常细腻、入微的观察。同时,还富于联想。如玉质的细腻、温润和纯净,比作江南的温婉,还听到了吴侬软语;石英玻璃制作的底座奂若流水,与小桥对仗,还感受到了河面上的淙淙水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采用多种观察技巧灵活运用,远观、近看、心想,还身临其境,成为了“玉中人”。从技法要素入手,解读得更加出神入化,与作品中的屋檐一样层层叠叠,有形式,更有内容。多种技法不但要相互配合,还要围绕主题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如浅浮雕的简洁、惜料,与微透明玉质的配合,营造出虚实结合;辅以阴线雕,云雾飘渺的秋景更加生动;镂雕的通透灵动,既与玉质互补,又与江南契合;圆雕的屋檐轮廓分明,与浮雕、阴线雕的结合,更加错落有致,随视线渐远渐隐;不同材质之间的搭配,交相辉映,当然还不失为一个整体。最后作者用“秋语”欲说还休,似乎“江南”欲罢不能。都说有了鉴赏者作品才真正完成,读了胡雨舟的赏文,《秋语江南》仿佛又是一件新作。

image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