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瑰丽、高尚、坚贞、圣洁。几千年来人们敬玉、爱玉、赏玉、戴玉、玩玉、藏玉,人们对玉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玉的美。有理由认为玉美学是玉文化的基础和前提。是由于玉的美才与石的分化。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者。”杨伯达先生文称“好看的美的石头,这就是玉”。对玉的丰富的美学要素的发现和相关神话传说配合使玉实现第二次分化,从装饰品成为神器、礼器。因此玉美学受到广泛重视得到充分发展。我国在汉以前重视玉的质地美。在百家争鸣的文化争议中玉色美渐为人知,东汉王逸提出赤、黄、白、黑四色的审美标准,发展了孔子“孚尹旁达”的色彩主张,从而也挑起玉美学中德符关系的争议(玉符—玉色也)西汉刘向提出玉有六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历史上对玉的审美方针是“首德次符”。随着玉文化的发展,惟重玉色的人不断增加。根据德符并重的原则笔者文中提出对玉之六美的粗浅认识,从玉的美学特征和审美要素及其受控因素等方面谈了对玉美学的学习心得。如有不妥处敬请指正。
按该玉中出现的颜色可分为五个色系。 (1)白色系列 在和阗玉中白色玉也有不少品种:羊脂白;雪花白、梨花白、象牙白、鱼肚白、糙米白、 鸡骨白等等。其中以细润莹洁的羊脂白最佳,又称羊脂白玉。在历史上称“白玉之精”、“玉英”、“玉王”。 软玉属于角闪石族为该类矿物中透闪石及阳起石的固熔体。当成分纯净,不含色素杂质元素璧化合物者,应为白色。羊脂玉中99.5%为透闪石组成,故颜色为非常纯正的白色。白如截肪是恰如其分的形容词。 (2)绿色系列 在青白玉、青玉中常呈浅绿白色、淡绿色、灰绿色,在碧玉中为绿色至暗绿色,深绿色产出量大,属常见玉料。 从青白玉、青玉、碧玉依次排列,随着颜色的加深,氧化铁的含量有所增高(即从1.77%一3.12%一5.84%),碧玉中普遍含铬、镍、钻等超基性岩特有的元素。碧玉中组成矿物除透闪石外,开始出现阳起石或含铁较多的透闪石。因而呈现不同色调、浓淡的绿色。黑斑和玉筋明显。含少量杂质矿物。如:钙铬榴石、铬尖晶石、磁铁矿、绿泥石等。 (3)黄色系列 黄玉中有黄色、米黄色、蜜蜡黄、栗色黄、秋葵黄、葵花黄、鸡蛋黄、半色黄、黄杨黄等,其中以栗色黄、蜜蜡黄者为上.其他黄次之。《夷门广牍》指出:“黄玉如栗色者为贵,谓之甘黄玉,蕉黄色次之。”黄玉其色黄正而娇,越浓亮越珍贵,其珍贵价值不在羊脂玉之下,且比羊脂玉还少见。多为含氧化铁引起之色。 (4)黑色系列 和阗玉中的墨玉(黑玉)有呈灰黑、黑色f黑色有时不均匀呈浸染状、黑点状、云雾状)、纯漆黑等色。优质者“黑如纯漆”。 因罕见而珍贵。墨玉又称黑玉、或在黑玉中出现青玉、也有在青玉、白玉中出现墨玉。呈色原因主要由于在透闪石粒间存在有微鳞片状石墨杂质所致。黑色的程度有强有弱,深浅分布均有差别。 (5)褐红色系列及其他色 和阗玉中有因色似红糖而称糖玉。多呈紫红色、褐红色、血红色(罕见)。在糖玉部位中的透闪石粒间分布有褐铁矿,说明糖玉是由于氧化铁污染透闪石而形成红色或褐黄色。含氧化锰可呈紫红色。 2.双色美 调和与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一致),对比是倾向于“异”(对立)。根据此审美原则可将玉的两种颜色分别鉴赏。 (1)玉色调和美 色彩中的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蓝、蓝与青、青与紫、紫与红都为临邻近的色彩。在同一色中的层次变化(如深浅、浓淡)也属于调和,在变化中保持一致。例如天坛的深蓝色的琉璃瓦与浅蓝色的天空及四周的绿树配合在一起显得很调和。杜甫诗中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玉色的协调也是同理。f2)玉色的对比美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如色彩中的黑和白、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都是对比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红与绿的对比。黑与白也是一种强烈的对比,“白催朽骨龙虎死,黑人太阴雷雨垂”(杜甫):“黑云翻墨未压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例如:在一块羊脂白玉上有墨玉条带,又如羊脂玉双鹿的角、蹄和梅为红色与鹿身的白色或对比色。 3.多色美 多种颜色搭配呈显五光十色,七彩纷呈,例如一块出土的古玉上的沁色中呈多色彩。由同一块玉上颜色变化规律不同可产生如下多色美类型: (1)节奏美 色条、色块疏密有致的变化也可显示一定的节奏感。至于如何判断玉石颜色变化的节奏,何为2/4,何谓4/4等,有待各抒己见。 (2)韵律美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种情调的色彩便形成韵律,韵律能给人以情趣,满足人的精神享受。郑板桥所画的无根兰花,在形象的排列组合中所表现的那种充满情感的节奏,也就是韵律。玉的颜色韵律可用不同颜色在一定方向上重复出现的规律来认定。 (3)斑驳陆离之美 例如虎皮玉的花斑纹很像老虎毛的花纹变化,斑驳陆离是指说不出变化的规律,但又很美的多色变化。 4.古玉的颜色优与劣的评价原则 (1)色的浓度——指颜色的深浅,一般来讲,以中等浓度最好,太深或太浅较差。 (2)颜色的纯度——为色调的纯正程度,当混入其他色调时,就欠纯正或叫偏色。显然,色调越纯正越好,杂色或混色时较差。 (3)鲜艳度——指颜色的明亮程度也称色阳鲜艳程度越高越好。 (4)色的均匀性——是指颜色分布的均匀程度,一般而言,颜色越均匀越好,不均匀则差(对俏色者例外)。
2、耐磨性高 软玉因为有一定硬度(白玉为6.7,青白玉为6.6,青玉为6.5),密度中等:2.90 - 3.02克/厘米。,较类玉高较翡翠低,韧度强决定了具较高的耐磨性。 3、光透柔和 与单晶宝石不同的玉石是矿物集合体,软玉颗粒细故多显半透明或不透明特性,和阗玉是我国透明度最佳的软玉种。中国的软玉光透柔和。显朦胧的阴柔之美与单晶宝石较强透明度,光辉耀眼,显阳刚之美呈明显对照。 4、物理特性 软玉导热率低,对冷热变化表现为惰性,冬天摸它不显很冰手,夏天摸也感不到热的刺激,冬暖夏凉,适宜于贴身佩戴。 5、耐酸碱化学稳定性强 软玉不受酸碱磨蚀,能埋于地下千万年而保持化学稳定性,相比之下,类玉的化学稳定性不能与之相比。 6、玉声美 软玉比类玉致密,敲之声音远播,“金声玉振”就是表现玉声美的感悟。四、玉德美 “德”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周代提出德的标准是“施实德于民”。玉德是根据统治者施德政的需要,以比附和抽衍的思维活动将玉固有的质地美转化为思想修养和行为准则上的最高标准的德。见诸于古籍的玉德尚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多种学说。影响最深远的是孔子所提倡玉有十一德之说。这是玉文化中伦理道德方面的领域。属于社会美、精神美的范畴。最终落实于“君子比德于玉”,“君子必佩玉”.“无事玉不去身”,以玉德约束君子的社会行为。玉德提出于奴隶社会后期的春秋时代,到了独尊儒术的汉代。许慎改变了孑L子的十一德,认为玉有五德,这是历史上玉德的最后诠释。成为玉文化在封建社会条件下发展的精神支柱,给玉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使其永葆青春。 玉是天然美石在本质上具有自然属性,将玉“人格化”,用玉的质地喻人喻事,则“玉是精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使玉文化成为中国f东方)文化重要内容。 许慎《说文解字》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折不挠,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絮之方也。此五德,既指玉,又指人。高标准,严要求,语意双关。 (1)玉仁 润,指细腻光滑、湿润、润滑;润泽:指玉石断口的油脂光泽。比喻施恩泽;温指温和柔和。“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是说,颜色,质地,光泽温润柔和,滋益万物或恩泽万物,本是玉石富有仁德的表现。 (2)玉义理是指玉石的纹理。“白外可以知中”即根据玉石的外部特征可以了解它的内部情况,表里如一,内外一致,这是玉石富有正义感,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现。 (3)玉智优质玉可制作乐器,因玉质地坚硬细腻,故击之声音舒展清扬,散播四方,听起来和悦,这是玉石富有智慧和远谋的表现。 (4)玉勇 玉虽硬度不算太高,但韧度在自然宝玉石中居首故玉有宁折断而不弯曲,显坚贞不屈的勇敢精神,即使折断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5)玉洁廉即廉洁,清廉。忮即嫉恨。絮音洁。锐廉而不忮,指玉碎之后,断口虽然锐利,有能力嫉恨报复于人,或求得好处,但玉能保持廉洁而不为之。 由于篇幅所限对九德说和十一德说(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在此不一一论述。
六、葬玉美 学名称敛尸是服务于死者亡灵的玉器,生与为活人服务的玉器是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玉器宝藏。它们是玉美学——化历史的形象的显现尤其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考古发掘的玉器则成了当时玉器美的惟一见证。古墓中出土的古玉器受所处环境影响产生其他玉器不具备的沁色美,不同时代采用不同的玉种,不同花纹造型等成为决定葬玉美的重要因素。 1.玉种美 从新石器时代到明代中国古玉器,用材从细石一类玉(岫岩玉、蓝田玉、南阳玉、碧玉等)一和阗白玉、青玉一翡翠,玉质玉色美变化很大f详见表3)。 2.葬玉的形体花纹美 古代丧葬用玉祭俗在经史典籍中有所记载在出土文物中亦有验证。到汉代厚葬风行,通常丧葬玉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礼器包括:包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六器及六瑞等:第二类为逝者生前所用的配饰玉:第三类才是专为死人所制的辟邪防腐的玉器,如:“玲”、“握”、“玉覆面”、“玉甲”、“玉卷”、“玉衣”等等。这种大葬非王公贵族是无法做到的。中国古玉礼器都有一定造型特征并装饰特定花纹,以显示中国古玉造型花纹之美,也成为出土玉器断代的根据。其中,号珍纹、龙凤纹、鸟纹、人面纹等。不仅雕刻美观,而且有具体的意境显示。 3.葬玉的沁色美古玉用料杂,颜色种类多,加上墓中土锈、血浸、铜浸、水银浸之古色与化蚀之松面更增加了人鉴赏的兴趣。爱好古玩的人就给葬玉以许多的名称。
例如: (1)老坩黄 受其土沁者其色黄,色如蒸栗,名日“坩璜”,若受松香沁者色更深,复原时极似蜜蜡谓之“老甜黄”。 (2)老坩青 受靛青沁者其色蓝,蓝如青天名日“坩青”。此青衣之色传染沁人有深浅不同,有深似蓝宝石者,谓之“老坩青”,. (3)孩儿面 受石灰沁者,其色红,色如碧桃,名日“孩儿面”。 (4)纯漆黑 受水银沁者,其色黑,色如乌金,名日“纯漆黑”,沁非地中水银乃古时殓尻之大量水银沁人方有此颜色。 (5)枣皮红 有人认为是死者的血沁人玉器所致,其实是由铁的氧化物沁入而显赤红。名日“枣皮红”。 (6)鹦哥绿 铜器入土日久生成部分孔雀石,使葬玉受绿色沁染色如翠石,名日“鹦哥绿”,复原时似翠石而更娇润。 (7)鸡骨白 实验证实,用强碱性溶液沁白玉则成为厌白不透明的“鸡骨白玉”。 (8)色彩斑斓,光怪陆离之色 由受沁变色不均匀所致。 (9)巧沁色属于偶然凑巧沁出来的色泽,时常可见有非常可爱的搭配色。如: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里藏有一只玉蝉,周身雪白,惟独两眼沁出赤色,称此为巧沁。 “玉,石之美者。”因为美,石才实现了向玉的转化。因为玉美具有丰富的观赏要素才能转化为精神,从而使玉成为了中国古文化不可多得的载体。可见玉美学研究在中华古文化中的重要意义。玉质、玉色、玉性这三类是对玉的自然美之表述:玉德美是对玉质地性质的伦理道德的开拓;玉琢美是对玉蕴涵美(意境、传神)的创造;葬玉美是对玉美学的历史演化的认定。后三美都是以玉的自然美为基础属于经人为开发的社会美、艺术美及其历史变化。文中对玉六美的认识只能是“引玉之砖”,为发展现代的玉文化必须继承玉美学的历史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本文摘自《中国和阗玉玉文化研究文粹》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