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多束发,这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习尚。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根据汉人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制定了严格的礼仪制度。其中一项,是明太祖严禁国人辫发,因此,明代汉人不分男女,多采取束发,男子束发后再用冠或巾罩住,女子则再饰以簪钗、插梳和步摇等。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显示,明朝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玉料开采的来源广泛,玉器生产和使用的规模空前,因此,明代佩戴各种玉发饰的习俗十分普遍。


image


玉发饰的形制主要有发冠、玉簪、玉梳、玉发箍等,本文仅对江苏常熟博物馆收藏的几种代表性的明代玉发饰作一简要赏析。

玉发冠

《释名》上说:“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

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是贯穿、固定发髻的圆圈。明代男子束发戴冠,先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把发冠套在发髻上,再插入笄、簪固定头发与发冠,使头发不至于散落。

江苏常熟博物馆收藏有两件明代玉发冠,均为国家三级文物,1978年10月出土于常熟虞山林场先锋工区明周滌墓。周滌(1465一1534),字进之,江苏常熟人。完整的束发冠应有冠和簪两部分组成,可惜这两件玉发冠所插的簪已失。


image


明 白玉发冠

一件是白玉发冠,长6.1、宽3.4、高2.5厘米。白玉质,带少许灰黑色沁,底部有两条较明显的绺裂纹。侧视呈倒置的元宝状,中空,上端为弧形,下端一侧内凹一侧平直,底沿琢有两道平行的阴刻线纹,前后各钻一圆孔,用于插簪;左右亦有一长方形扁孔,作何用有待考证。明代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中提及“冠,制惟偃月、高士二式,余非所宜”。差不多同时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笺》“竹冠”词条中说“制惟偃月、高士二式为佳”,并将“竹冠”列于《起居安乐笺》“游具”条目下。“偃月”即横卧形的半弦月,馆藏这件白玉发冠外形类似偃月,因此从形制上可以确定它就是文献中所指的偃月冠,明代的偃月冠是文人士大夫戴之以出游的装备之一。


image


明 碧玉发冠

另一件是碧玉发冠,长4.3、宽2.5、高2.2厘米。碧玉质,器薄,玉质温润细腻,色泽纯正。外观近似长方体,深腹,中空,冠底呈椭圆形。上端稍拱,浮雕平行的五梁,两侧作卷云状,其下各钻一孔用于插簪针。明代注重恢复汉代礼制,明代梁冠由汉代的进贤冠演变而来,两者形制相似。进贤冠为汉代文吏儒士所戴,冠体用铁丝、细纱制成。冠上缀梁,梁柱前倾后直,以梁数多少区分等级贵贱,如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二梁、博士以下一梁。明代梁冠与明代严格的冠服制度息息相关。《明史·舆服志》中记载,明代在举行大祀、庆成、正旦、颁诏等国家大典时,文武官员要穿朝服,戴梁冠,以冠上梁数辨别品级。其中“官一品,冠七梁,革带用玉,绶用云凤四色花锦。二品,冠六梁……三品,冠五梁……”,由此可知,这件碧玉五梁冠的主人应是明代三品官员。

玉簪

明代妇女发式颇多,有“挑尖顶髻”“鹅胆心髻”“堕马髻”等等,发髻上的装饰也有不少名堂,尤其贵妇人更注重头上的妆饰,大量使用玉簪钗、玉步摇、玉插梳等。其中玉簪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玉簪由簪首和簪柄两部分组成,簪柄一般为光素圆柱或呈扁方形,簪首普遍加以装饰,有几何形、龙形、凤鸟等造型。现撷取馆藏的两件明代玉簪同读者共赏。


image


明 白玉凤鸟纹簪

白玉风鸟纹簪,长17.5、宽2.5厘米。白玉质,玉质温润细腻。簪柄为光素圆锥形,簪首采用镂雕手法雕刻出一只昂首的凤凰,凤冠高耸,凤眼细长,双翅舒展,翅膀上饰网格纹和阴刻线。凤尾微微上卷,两绺羽毛从尾部回卷至腹部,以短而紧密的阴刻线刻画出片片羽毛的质感。整件玉簪雕工秀雅,凤鸟造型较为简洁明了。凤是飞禽中最美者,在古代被尊为鸟中之王,是祥瑞的象征。凤鸟纹在明后期减弱了象征阶层等级的功能,民间也可使用,更多体现了人们对太平、吉祥、幸福、美满的追求。


image


明 白玉透雕鹊梅纹发簪

白玉透雕鹊梅纹发簪,长17.2、宽2.4厘米。白玉质,温润古朴。簪柄为光素圆锥形,簪首是一只喜鹊展翅落在梅花枝头用嘴衔花,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寓意“喜上眉梢”。三朵梅花以花枝攀附着簪柄,以网格纹作突出的花蕊,以阴刻线雕刻出五片花瓣。喜鹊的刻画也比较简练,以凹槽纹突出双眼,同样以网格纹和阴刻线刻画出翅膀和羽毛,突显了简洁的明代风格。明代的吉祥图案被广泛运用到作品中,常将几种不同事物组合在一起,或寄予寓意,或取其谐音,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并没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纹饰特点。鹊梅纹是明代常见的花鸟题材中的一种,这件发簪正是通过寓意与谐音手法用喜鹊与梅花的组合表达了“喜上眉梢”的美好祝愿。

玉梳

玉梳,古时称为“玉栉”,是一种通体扁平、大致呈梯形的发饰,将它插戴在头发上,既可绾发,又可作为装饰。明代妇女以头上插戴玉梳为时尚。在明代杂剧作家贾仲明的作品《荆楚臣重对玉梳记》(又名《对玉梳》)中,玉梳不仅是装饰物,也是男女间的定情信物。明代玉梳多为传世品,数量稀少,因此十分珍贵。


image


明 白玉龙首梳

常熟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明白玉龙首梳,为国家三级文物。长11.8、宽4.5、厚0.6厘米。白玉质,玉色白中微带青。梳背呈拱形,梳柄为龙头作回首状。龙首头部略长,两绺发丝呈弧状,比元代龙纹的长发短。眼睛圆而凸出,眼环饰一周凹槽纹,粗眉紧压双眼。龙口微张,上唇方且有凸起的如意形鼻,下巴有一撮短胡须。龙首与梳背一端相连,两者浑然一体,衔接自然,好似一条完整的龙形。23个梳齿集于下弦,齿呈圆锥形,齿密而间距细小,底端齐平。整件龙首梳构思新颖,造型古朴。唐代以后,玉梳大都不作为梳头用具,而是一种发饰。在敦煌壁画唐时期的人物中有很多头戴各种插梳的贵妇形象,有插于前额上方正中的,有插于两鬓的,也有插于后脑的,可见在唐代盛行梳子作为妇女头部装饰品的风俗。明代有很多习俗沿袭唐宋,包括插梳习俗。明代妇女发髻式样颇多,在发髻上插入梳子,显露梳背,别有风韵。龙是中华吉祥文化中最高等级的祥瑞神物,这件玉梳上的龙纹与统治阶级的御用龙纹相比,少了一丝威严,多了一份质朴,应是民间所用龙纹,单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朝社会已经发展到高度成熟阶段,明代玉器生产和使用的规模胜过宋元,而玉材本身的价值,决定了消费对象以社会的上层人士为主,要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能佩戴。明代的玉发饰注重对细部的雕琢与刻画,以阴刻线和浅浮雕为主要技法,寥寥几笔勾勒便呈现简约优美的效果。

其本身不仅具有装饰性,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首先,两件明代玉发冠除了装饰性以外,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明代等级制度的体现。戴偃月冠者多为文人士大夫,戴梁冠者为朝中文武官员。其次,从玉簪和玉梳上的纹饰可以窥知,当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人们开始注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将装饰性极强的吉祥图案大量运用到玉雕作品中,或谐音,或寓意,鹊梅纹和龙纹凤纹即是如此。

以上五件馆藏的玉发饰体现了明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人们对世俗愿望的追求,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多面性的明代社会风尚。

来源:《文物天地》2019年第4期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