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鸟,老司机……这些名词已经慢慢成为了和田玉老玩家的代名词,从最初的青涩到后来的如鱼得水,都有时间的堆积,实践的积累,那么玩玉老司机的玩玉法则是怎样的呢?他们都是怎么玩玉的呢?
老 熟
"籽玉之白谓之贵,籽玉之熟谓之尊。"当一位朋友刚步入玉友之列,最容易首先被传授的便是籽玉的白度判断标准,而自己最容易首先接受的也是籽玉的白度判断标准。
事实上,高白的料子肉质大多偏松,而价格也不低。所以建议还是要把玉质、老熟放在第一。
"石之美者谓之玉",玉之所以区别于石,是因为玉之美,而非玉之白。真正主导玉之价值的,是玉的温润之泽。一旦玉友更加深入地玩玉,"老气"、"老结"、"老 坑"、"熟糯"等等一些比"白度"虚无飘忽得多的词语便会在耳边频繁出现。
而事实上这些无标准可循的"标准",却是对和田玉理解必须跨过的一道"槛",一旦融通,便是玩玉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在我看来,上面的一些词汇可以概括为籽玉的"成熟度",这个"熟"在籽玉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结 构
和田玉讲究结构致密,但并不是说一定要"没结构"。没结构的和田玉以青海料居多,籽料虽然也有,但并不多,且大多显得水嫩,缺乏脂性和油性。大料子几乎都是"毛毡"结构,所以说,只要结构交织致密,油润老熟,就是好料子,一味追求无结构容易走入误区。
"无结构"是现今常被提起的一个词,而如何才算无结构其标准却又不一。在我看来无结构必须是在任何自然和人造光源条件下肉眼直视观察玉内无任何结构。
无结构就意味着玉质极致密,是纤维状交织结构的极端形态,因此无结构的"熟"玉密度和硬度会比一般的玉石略高,而玉薄之处有时会显透,但区别于青海料水性的"嫩透",是韧性与刚性并存的"熟透"。整体观察"熟"玉的质地柔韧中又透显出刚性,会散出一种宝光感。
皮 色
再说说皮色,皮色宁可没有也不要染色。另外就是,皮色贵在精而不在多,有些子料的皮色杂乱无章,雕琢起来既不好利用,单玩玉料也远称不上美观,这样反而不好。
老玩家都会有一个感觉,往往质地特好的籽玉很难达到特级白的标准,而色极白的籽玉往往质地又会显疏松,有干涩之感。这就如同雪与冰的关系,两者本是同一物质,雪的结构疏松,更易折射光线,就显得很白,而一旦由雪变为冰以后,结构紧了密度高了,颜色也就没那么白了。而我们看"老熟"的籽玉,有人说它的白色会微泛黄,有人说它的白色会微泛粉,其实都是想形容"脂白"这个概念,"脂白"绝不是雪白,更不是纸白。
"熟"玉之色应是有油脂光泽的暖白色调,这种色调自然而然地会给人一种精光内蕴之感,不是极白,却又比极白更让人感觉心情静谧,似乎玉与人可以由此而融为一体。"熟"玉之色的"暖"是必须被强调的,色可以偏青,但绝不可偏灰偏冷,否则它又如何能被称之为"熟"呢?
看形状
"熟"玉的形状在籽玉中最为流畅,过渡最为自然,不会有鲜明的棱角,包括一些老的断面绷茬,都在岁月的历练下变得柔和顺滑,把玩起来给人一种舒爽感。
看手感
"熟"玉从水中取出时,由于其表面毛孔细密,可以观察到水与玉会迅速分离,甚至不用擦拭玉就会将水几乎完全排除。
将"熟"玉握于手中摩挲感觉,如婴儿肌肤般的凝脂之感便会在此刻出现,顺滑流畅,毫不滞手,甚至让人担心它会脱手而出。
带沁色的玉
对于带沁的和田玉,首先要注意它的密度,以免买到以水石、卡瓦石冒充的和田玉。此外,带沁的和田玉大多有些松,所以对于沁色玉,不必强求其能达到高端白籽的细腻度,但要尽量挑老熟些的料子。
过 蜡
最后,要当心过蜡。过蜡不但可以使玉器表面更光滑匀洁,还能遮掩一些小的绺裂与杂质,因此购买玉器必须小心过蜡问题。
友情提示:
过蜡的料子大多带有松花僵,表面有蜡质光泽。鉴别玉器有没有过蜡的方法很简单,将玉器放入70度左右的热水中浸泡10分钟,有蜡的话就可以析出。
玩玉越多,对玉的理解自然慢慢加深,当你接触时间久了,有了自己的衡量标准,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也知道花多少钱要得到什么样的籽料,最后从玩玉的体会到一种做人做事的乐趣,那么你也就是一个成熟的老玩家了。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