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昧的原始社会末期到满清王朝,有相当多的玉器被打上了政治烙印,成为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几千年的正统思想,在他的众多论述中曾多次提到了对玉器的看法。在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用玉制度形成的时代。礼制是他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他将玉器与礼相结合,对于玉制礼器极为推崇。此外,他还认为玉帛等器物难以全面地表现礼的全部内容,玉器的内在美是极为重要的,他重点强调玉器的表现形式要与内容相统一。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由于儒家正统思想的介入,玉的文化内涵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得更加丰富。玉器由最初的主要为原始宗教活动碾磨而制的“法器”和祭祀的原始礼器,逐渐发展为精美的玉雕,成为贵族阶层用以表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佩饰,这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是很大的进步。
(一)政治功能
早在西周时期佩带成组玉饰的习俗在一些贵族阶级中就开始盛行。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六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六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和男执蒲璧”。天子用尺寸最大的玉器,按级别高低依次减小尺寸。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秦始皇制成一枚传国玉玺,以后各代帝王认为得了此玺才是真命天子。传说这块玉玺的原料就是当年那块传奇美玉“和氏璧”。秦始皇想借这块稀世之宝来祈上天保佑秦王朝盛世不衰,世世代代永享富贵。
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公元前 221 年秦皇嬴政灭齐,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这也是中国封建制王朝的开始。秦始皇称帝后,命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雕琢成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这块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秦王命丞相李斯以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世间人说世间事,可谓是世事难料,这块“楚山璞”,再次以传国玺出世后,又开始了它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在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南巡行到洞庭湖上时,突然间天色大变,风浪骤起,始皇与大臣们所乘的龙舟眼看将要被淹没。始皇帝伸手入怀,将这块传国玉玺抛掷于湖中,祀天神可以出来镇压风浪,果然,转瞬间洞庭湖湖面恢复平静,天色大亮,晴空万里,始皇借此玉得以平安。事过八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一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玉玺还交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话一说完马上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又复归于秦国。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秦王朝的暴政导致了战乱,各地纷纷起义。秦末战乱,刘邦率兵最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携群臣跪于城门外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后来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在登基时,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将此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外戚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只得由孝元太后负责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但太后自知如今王莽新立,臣民拥戴,既使自己抱着冰冷的玉玺也没有扭转大势的可能了,心灰意冷的太后突然将怀中的玉玺高高举起,猛地摔在地上,由于用力过大玉玺摔到地上时一角碰掉了,后来用金补上了这一角,但却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失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宦官作乱,汉灵帝仓皇出逃,情势所逼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没了踪影。到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一日,兵士发现在城南甄宫一井中有五彩云气,光彩照人,孙坚立刻命人下井探个究竟,兵士下井回报说:“见一投井自尽之宫女,她的颈上系一锦囊,打开锦囊,发现所藏就是当年失踪的传国玉玺。”孙坚又惊又喜,将其视为吉祥之兆,认为自己受命于天,是当今天命所归的天子,他将传国玉玺交于妻吴氏处所秘藏。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传给了袁绍,袁绍听后立即将孙坚之妻扣押,逼孙坚交出玉玺。袁绍兄弟败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玉玺到许昌,“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玉玺得重归汉室。三国鼎立时,玉玺在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311 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329 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在这一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和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后经寺僧将玉玺捞出收存并献给陈武帝。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夺唐后,玉玺又节节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至此下落不明。在中国历代帝王无不以得此玺为神旨,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主象征“受命于天”,失之主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尊玉的情节。可以说玉器是中华千年文明的基石,这是中国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经济功能
玉的经济价值是其他任何物品所不能相比的,它的经济价值世人皆知。古人有云:“黄金有价玉无价,千金易得,美玉难求,藏金不如藏玉。”秦昭王曾以十五座城去换一块珍贵的和氏璧,真可谓是“价值连城”。玉石珍贵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玉石非常稀少。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的形成时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玉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熔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而其中色泽纯正的珍品更是少之又少,难以得到。例如:翡翠、白玉、玛瑙和青金等。在古代,中国的采玉人骑着牦牛,翻山越岭到山上找寻玉石,靠着牲口的四蹄,把露头或半露头的玉石踏踩出来。有的玉石顺山水、冰川冲到下游,途中便被人捞走了。据史料记载,古时在新疆和田采玉,曾以女人裸体入水捞取。相传,古人认为玉为阳精,须用阴气相召,玉石才不致流失,否则难以得到美玉。后来,玉石越来越少,才开始凿山开矿,攻山采玉。采到一块好玉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块好玉来之不易。
大自然赋以玉石丰富色彩,使玉白如羊脂、红如鸡血、绿如碧海。加工成饰品的玉器,不褪色、不变质、坚固耐用,从古至今备受社会各阶层的推崇。更奇特的是有的玉石上有好几种颜色,俗称为“巧色”,虽然这类玉石质地不纯正,但经过玉匠精心巧琢,可化瑕疵为美点,惟妙惟肖,引人入胜,进一步增加了玉石的价值,升值空间非常大。所以选择珍藏玉石可以保值增富。
玉还有充当货币的作用,它不会贬值。玉器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显示富贵的一种标志,在新石器时代已见端倪,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商代,古人就已经大量开始用玉作币,用玉来交换或作为贡品。西周时期,“玉璋价值八十朋”相当于当时十块田的价值。春秋时期,名贵的玉器价值连城,出现以玉熄战事、以玉求宽释、以玉得官爵、以白玉为币。宋代,开始有玉肆经营玉器。到明代以后,玉器商店更多。到清朝,玉器身价均有升高,有“古铜旧玉无身价”之说。
(三)礼仪功能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中国自古讲究礼治,尊礼、重礼。玉以其固有的温润质地、丰富的色彩与通体的光泽经玉工细心琢磨成“器”,成为古代礼仪化玉饰品中最重要的佩饰。受贵族、豪商所推崇。“六器”是封建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即用六种不同形制的玉器作为祭祀、朝拜、交聘、军旅的礼仪活动的玉器,在《周礼大宗伯》中有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阶级的分化以后,包含礼仪功能的玉饰用品无论是种类、形制还是内容也随之发展,最终在各种礼仪活动中形成各种不同的礼俗。不同场合和不同阶段,须佩带不同的玉饰品,并与服饰结合,慢慢形成了特殊玉饰,普遍地称为“礼仪化玉饰”。这一演变巧妙地将玉饰与服饰相结合,极其微妙地反映了中华古代冠服礼俗制度的独特精神内涵。这一过程是如何形成的呢?不同的历史时期玉器又是如何礼仪化的呢?完成这一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
首先是“重冠”期:史前至商代。在这一漫长时期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服饰观念的具体化,是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当阶级分化的社会形成以后,人们用“服饰”区分阶级的身份,玉器由于它本身的质地、色泽成为礼仪装饰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配合服饰,成为彰显权位的主要特征。新石器时期还出土了大量含有礼仪性象征意义的玉器,其中“玉冠饰”是最引人注目的,这就是中国最初的皇冠。
其次是“重佩”期:周至汉代。周代礼制,在《春秋》《左传》《周礼》等史料中都有记载,周公制礼作乐,施行宗法制度的结果,使周代社会阶级次序井然,并与礼仪服饰制度相互结合,贵族们按等级成组佩玉饰,形成严格的制度。周朝稳固的“礼”制影响深远。战国早期人们由上半部悬挂佩饰,逐渐移至腰间悬挂,有挂于中央的,亦有挂于腰间两侧的位置。
最后是“重带”期:唐至明代。大汉王国的瓦解,胡人南下,至南北朝,结束了中国上古的礼仪制度。但是玉器与服饰形成的礼仪化服饰,却仍保持一脉相承的礼仪本质,依附于官服体系。例如“朝服”,玉器的礼仪功能已转向腰间,以“玉带饰”的形式,扮演着传统象征意义的礼仪化功能。玉带上玉的件数有一定的等级规定,最高的等级,只能使用“十三”带镑的玉带。在《舆服志》中曾记载唐代名将李靖,因战功彪炳,由皇帝破例赏赐“七方六圆”和阐玉带的记载。玉带组合的基本形制,玉版分方、圆两种,只限于皇帝、太子等特定的阶级,或者是经皇帝赏赐才可以使用。天子的常服,仍只用九环带,由此可见“玉带”象征阶级品位的意义。辽宋金元,玉带制度仍继续沿袭,公服系统所服腰带,成为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到了明代“玉带”为尊贵品位的象征,与“龙袍”代表的象征意义等同。
纵观玉器的历史发展,可见玉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以它不同的面貌向世人述说中国的礼仪之道。
(四)宗教功能
在中国悠久的千年历史上,玉文化与宗教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某种古老神秘的牵联。自从远古时代玉被人从石头中剥离出以后,它就被众人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古代一些人固执地认为:蕴藏在山川中的玉是山川中的精灵,是山神的灵物,玉是神秘化的超越自然的神的载体,因此它逐渐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人们寄希望于玉,祈望获得精灵的保佑,袪除灾难。
原始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认为世界万物兴衰都源自于神秘的力量,巫术正是靠虚无的超自然的力量,通过夸张的行为或器物召唤神秘的力量,来达到某种目的或实现预想的效果。巫师被认为具有沟通神灵的能力,是天、地、人、神的中介。然而,仅仅具备这种能力还是不够的,他还要借助于手中的法器或礼器,才能达到与神的沟通。人们选择用具有灵性的玉器制成了玉戚、玉璧、玉琮等。例如:在良渚文化发现的玉琮,它的样子为外方内圆,这是因为古代人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方的,这是中国古代宇宙观通天行为的理想的象征物,是氏族社会图腾制度的产物,是纯巫术与宗教的神器,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
在长期的祭祀神灵过程中,大家推选智慧出众、擅长歌舞并能与精灵沟通的人作主祭,这个人就是巫。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和巫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玉被赋予可以使人与天对话的神秘的力量,在原始宗教礼仪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玉通常作为巫师手中的法器或祭祀的礼器,谓之“藏礼于玉”。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玉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母系氏族社会,巫一般是由女巫捧玉,载歌载舞以事精灵(神),将神的旨意传达给人们。
此外每遇重要事件时身兼神职和军事统领于一身的部落首领,都会在氏族部落成员出征前后,为了得到或者感谢神祖的保佑和庇护,持干戚而舞,以歌舞降神。在《楚辞•九歌》记载:“灵,巫也,楚人名巫为灵。”《说文》:“灵,巫也,以玉事神,从玉。”这充分说明了在古人的心目中玉和巫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黄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了中国,汉明帝在洛阳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这就是今天的白马寺。南北朝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最显著特征表现在以玉造像。这种观念在印度佛教中是不存在的。
在北魏到唐代四百多年,大兴用玉制造观音像和佛像之风。这些玉像被人们认为是神圣的护身与安定之物,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黎民百姓,人人皆推崇信奉。玉与宗教的关系代代传承,直到今天我们从中国人佩戴玉饰作为护身符这一偏好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点。用玉雕成的观音菩萨或佛像,穿在一根同样被认为能够驱邪消灾的红绳上,挂在脖颈,从此人和玉便肌肤相亲,朝夕相伴。
在佛教影响下,中国道家主张“食玉”以轻身成仙,一种说法是服食玉屑。一些地方有人死后殓玉以保全尸体不腐的习俗。殓玉是古代专为保存尸体而制作的殓葬玉器,即所谓“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这不朽”。古人认为玉可以帮助先人荣登西方极乐世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汉武帝之子广陵王古墓的金缕玉衣。
相信通过玉的神灵能够为人们避邪、护身、消灾,同时带来平安、福气、好运、财运和幸福。在华夏大地上玉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是一部色彩斑斓的大剧,它有影有形、有声有色。玉文化从古至今流传上千年,至今魅力不减,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