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上海电视台来采访我,讨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雕玉的时候脑洞大开?"

我说:"开脑洞,最好的办法是用枪。"

开个玩笑。"玉石的设计和雕刻是非常难的艺术创作,因为每一块玉石对我来讲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如何让作品不断散发出新鲜感,同时又能保持一贯水准,是我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不客气的讲,开脑洞是要付出代价的,都知道玉石成本高,高成本下又如何让创意被收藏市场接受?脑袋又要多开一个洞。"

"所以,这二十几年玉雕做下来,脑袋都不是完整的,全是洞。"

但是无论如何,我都希望作品能够充满创意,尽管很难。我觉得开脑洞,有创意,最重要的还是做到这三点。

一、各种看

但凡能涉猎的都要去看,从经典著作到街边杂志,从电影到狗血电视剧,有时间的话都不放过,因为其中的一句话,一瞬间都可能点醒为想创意"抓耳挠腮"的我。

比如说下面这件小品《真知灼见》,其实是传统的内核,但我是看了前阵子超级劲爆的电影《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一下把这个深藏的灵感挖了出来。

"学如弓弩,才如箭簇,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如此这般才能射中目标。"这就是这件《真知灼见》的含义,这个想法由来已久,看了电影一下把我脑袋里的小灯泡点亮了。

就是这个场面,弗利曼莎(莎莉兹.塞隆饰)拿出弩箭向追击的敌人射击,这一箭也恰好射在我心里。(当然我设计的弓弩是中国传统式的)

除了电影电视,还是要走出去多看看,我本人就不止一次的游览过诸如向莫高窟,大足石窟等圣地,每次去都有新发现,每次去都直接跪拜,祖先们做的实在是太出色了,我感觉自己的差距还有很大,所以就在膜拜中学习吧。

这件《飞天》这就不多说了,敦煌的壁画给了我太多太多灵感和启迪,那是我心中朝圣之地。

然而这些伟大的圣地我们并不能总去,更多的时候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个人感觉,如果要让自己的脑洞大开,首先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麻木,要时刻保持一颗"感受之心",感受万物,感受生命,否则"只看不感受"是没有什么卵用的。比如下面这两颗小树。

现在的生活纷乱,复杂,压力大。我们都需要一种生机盎然,积极向上的生活,路边的一棵树都能给垂头丧气的我打一针鸡血。

东看西看,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门深不可测的牛逼艺术。

二、各种听

听什么呢?听我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很多过往的历史,再也没有一丝痕迹供我们研究体会,很多人物,故事只是在口口相传中留存。既然是口口相传,那就听,认真仔细的听,因为在我看来,聆听是开启想象力的第一把钥匙。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中华文明史上很著名的典故,但是我从来没见过鹤跟蚌相争,当然我肯定相信这样的典故都是有生活基础的,只是我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活,我听了这么多年,我有自己的想象和展现,这就够了。

《黜邪崇正》我做了很多钟馗的形象,但是我很负责任的讲是绝对没有见过钟馗老人家本人的,估计我们伟大的祖先见馗哥本人的机会也不多。那么问题来了,无论是书画,戏曲,影视剧中的钟馗形像一定是正确的吗?不一定,还是那句话,聆听是为了激发想象力,你的想象是最重要的。

陈坤主演的电影《钟馗伏魔》,钟馗都能被设计成如此"让人醉了"的样子,我们还有什么TM不敢想的呢。

所以说,聆听是为了激发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脑洞开的越大。

三、各种聊

可能因为我是天津人,所以我特喜欢和朋友聊天,有益的聊天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尤其和不同行业的朋友聊天,更是一个十全大补的过程。

近几年,我做了几本关于玉雕作品的书,不算很成熟,只是作为心路历程的点滴记录吧。对于玉,我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一件玉雕作品除了精雕细刻,还需要摄影,文字,平面设计等诸多艺术手段的结合才能展现其最为优秀的一面。

"我如何把自己雕刻的作品展现给大家?"这个问题是我在这些年琢玉的过程中致力优化解决的。往大了说,这是一个文化传播的问题,往小了说,这就是一个作品宣传的问题。

无论在何时何地,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以一种更为优美更为有创意的姿态展示给大家,这也算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吧。

这些想法也都是和朋友们一起探讨出来的,我的脑子里只有琢玉的"沙沙"声;朋友们给我听到了相机快门的"咔咔"声;铅笔在白纸上的"簇簇声",以及那份支持与抬爱的心声,我想说这才是帮助我脑洞大开,勇往直前的最大动力。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