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恋人间不敢像现在一样大胆表露自己的爱意,但他们却会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彼此的爱慕,比如定情信物。
去看看古代女子的定情信物,在与“他”的爱情长跑中慢慢收集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爱情信物,回归传统,回到《诗经》里所唱颂的那个年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同心结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繁钦诗里几次说起“结”, “结”是一个被赋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汉字,从远古到今天,它始终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里。同心结也一直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所谓“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诗源》里有一个故事,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信物,姜氏打开箱子,取出连理线,穿上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了,相对其他的信物,同心结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为它融入了恋人的巧思。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 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
清宫旧藏的戒指中还有一种造型纤细的, 多选用红蓝宝、祖母绿、珍珠等珍贵材质镶嵌,黄金镶嵌独颗大宝石走简约风,突显宝石的纯粹美。
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赠馈方式是类似的。
一排小颗玉石、宝玉石对齐镶好,黄金镶爪虽然没有当代设计那么细小精致,却反而成为特殊的装扮别具特色。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 “跳脱”就是其中一种。
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
黄金手镯做到这个程度也真是够了,从图上就能看出工艺是有多复杂。
还有镶嵌着各种花草图案的…
乱入手链两款,看这绿翡翠+红碧玺的撞色和多条排列的珍珠手链,是不是很像现代某大牌的经典款?
4玉佩“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
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搔头是簪的别称,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由此而来。古时规定罪犯不许戴簪,就是后妃有过错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
周宣王的姜后有一段“退簪劝政”的佳话:说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国政,明晓大义的姜后为了规劝丈夫勤政,就退去了发簪和耳坠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后感到羞愧,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开创了周王室的中兴局面。
《鼓吹曲词.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准备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饰这支簪子,加上双珠还觉不足,再加上玉饰,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却不料“闻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 “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何苦这样做呢?还是从心头难以割舍的那份情意吧。
送上用发簪挽长发教程,学起来一起复古淑女吧!顺便说没有簪子是可以用筷子代替的哦。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
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
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古时将绢称为纨素, “纨素三条裙”指的是绢做的裙子。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
古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而有“裙”的名称。历史上曾出现过各式各样的裙子,如:弹墨裙、凤尾裙、月华裙、真珠裙、郁金裙、石榴裙等等。
而关于裙子的情愫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武则天一首《如意曲》: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红楼梦》里林妹妹也曾给宝哥哥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