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玉雕不只是一场仪式。是很多场仪式。虽然这样解释题目,有挨揍的危险,但我开宗明义的讲,一件玉作就是一场仪式。好了,很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讲完了,唠点别的嗑。 image      70年代的人,估计都经历过一切从简的日子。 发扬艰苦朴素的神经,不,是精神,当然最重要的,就算那会想一切从奢也没条件。手头紧、皮带紧、什么都紧。但是从简可以,却不能含糊。 彼时结个婚,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猴头燕窝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是不可能有的。 家里支几张桌子,炒几个小菜,贴个喜字,虽然没有大红包,亲朋们送上:暖壶、茶缸、洗脸盆、被罩、镜子等等, 是为心意。这份简约的喜庆,就是一场缔造几十年相守的仪式。我相信还有很多大兄弟,骑着自行车,一盘西红柿炒鸡蛋,就把老婆带回家了。当然我不是这样,我还多炒了一盘土豆丝呢。 image image      你看现在很多文章都在说, 生活要有仪式感。比如每天起床跟枕边人说句早安, 帮他/她把牙膏挤好,拿那只斗彩鸡缸杯泡一杯红印,上厕所的时候必须斗地主,荷包蛋一面煎,白煮蛋带糖心,上午十点吃苹果得切成月牙形,午饭时嘴巴一边吸面条, 眼睛上翻着刷朋友圈。面条必须加三分子一勺的老干妈。午睡要上闹钟,同时燃一支线香。三点下午茶, 得用兔毫盏泡七子, 用汝窑青瓷盘放四两腰果, 胆机里的黑胶正在播放: 《恰似你的温柔》。 晚餐一定不晚于新闻联播, 两荤两素,必有毛豆,一三五榨菜肉丝汤,二四六竹荪排骨汤,周日银耳燕窝莲子八宝羹。 把1982年的铁盖茅台打开轻嗅其香 然后盖好盖子。 再往杯子里倒二两牛栏山。晚上十点,把那件枕头下的玉雕拿出来,盘玩一个小时,直到油光锃亮。一三五带红皮, 二四六光白籽,周日盯着观音看。十一点,经过多道工序之后,准备睡觉,再用十五分钟总结一下,朋友圈晾晒的各种美好。关灯,和枕边人说晚安。十一点半,呼噜小夜曲奏响。 image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如此仿佛就成了一种仪式。 其实有时候想想,咱们得把“仪式”这个概念,和“生活习惯”区分开。把“仪式感”和“矫情”区分开。生活有规律,同时自然而然。生活追品质,同时烟火地气。我感觉最为宜。生硬的营造仪式, 从早到晚端着也累, 也未必能真诚的过日子。 仪式, 必须在人生重要的时刻出现。 婚丧嫁娶就不多说了, 像咱们老祖宗的留下来的很多礼制,就非常经典。如20岁弱冠之礼,一个男孩走向男人,今天咱们不需要繁缛,此仪式以一玉传之即可,告诉他: 携玉走天下,什么都不怕。所以仪式的意义,是让咱们敬而不畏,畏而不惧,对生活中每一个动情的时刻三拜九叩,把重要的人和阅历久藏。 image 《玉圭-大道永成》 其上刻字曰: 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 理同出于一源, 道并行而不悖。 image      想起那次去英国,送给王子威廉的礼物,就是一件小玉圭(不列颠来信)。想着他每天上早朝,女王在座上说: “有本奏上,无本退朝!” 威廉举着玉圭应道:“臣有一本!”这种仪式感多有意思,哈哈。其实玉雕,在咱中华漫长的历史中,都是礼仪仪式的重器。慢慢的变成了仪式本身,更成为了国情,人情,民情的担当。最终发展成: 凡有井水处,皆可玉为仪。聊了这么多,文章又转回来了,还走心了一波广告。凡写文章,必夸美玉,这也是一种仪式吧。 image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