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与钻石似乎一直是人们在讨论的问题,两者之间哪个更好?和田玉能否成为中国的“钻石”,作为传统文化的产物,和田玉走向国际化还有多远的道路要走,钻石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和田玉是不是有可以借鉴的东西。诸多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冷静而客观的考虑。
为什么西方喜欢钻石而中国人更爱玉
为什么中国人爱玉而西方人喜欢宝石?首先,在于审美差异。比如:国外的彩宝,后期人工优化的比较多,很多彩宝都进行过一些优化手段,比如:用热处理技术进行的“改色”和“注油”等。这些优化的手段,国外的消费者都是能接受的。但是国内,消费者们是很少有人能接受的这样的优化处理的。你看大家对有纹有裂都这么纠结,就知道国人对材质的天然性是多们的重视了。 另外,国外喜欢标准清晰的东西。比如:钻石。玉没标准,所以国外的消费者很难弄的懂,就没办法喜欢起来了。总结来说:“东方人不接受优化,西方人不接受没标准。”这个就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了。
文化差异
其次在于文化差异。中国人宠爱玉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结晶。拿钻石和籽料玉石来比较,西方人虽然对钻石也有4C的说法,首先就是切工,切工的好坏直接影响钻石的品质。钻石原料再大,西方人也不会弄个花件出来,并赋予一定的意义。永远是按照圆形、公主方、梨形和马眼形状进行打磨,哪怕那个成品出来快赶上巴掌大,镶嵌在手杖上,也不会做花件,摆件或手把件的。 而中国人对于玉石已经赋予了比较人性化的诗意,骨子里中华民族是个浪漫的民族,看到竹子就能想到竹未出土先有节;虚怀若谷;节节高等既有吉祥的含义,更有士大夫的精神。中国人欣赏的玉器,更愿意结合石头本身的优缺点,加上精美的做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人石合一。
价值取向
“一般的专家都不会买到至宝,因为他们的价值判断来自于当下的价值走向。只有真正觉得一件东西美而忽略它的价值的人往往最后找到了至宝。”我们常说的是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玉,而不是中国人为什么追捧玉,恰好说明中国人对于玉石的态度不仅是一种价值取向,更蕴含了情感倾向。
人们总是习惯性将玉与钻石作比。“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太多人被这样的句子蛊惑。与其说人们喜欢钻石,倒不如说大部分人的喜好是被钻石背后所标注的价值绑架着。相反,中国人对于玉石的喜欢是不仅仅局限于玉石在市场上到底有几个零,而是除却这几个零之外还带有悸动小愉悦的喜欢。谈到钻石的时候,每个人脑子里都会蹦出一个特别具体的形象,就是镶嵌在戒指上闪闪发亮的东西。而提起玉,脑海中忽然之间闪过很多东西,却很难形成一个具体的形象,这也是国人爱玉的一个原因。
钻石巨头戴比尔斯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成为20世纪以来最经典的广告语之一,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句话是一个经典的营销案例,主角是著名珠宝公司戴比尔斯(De Beers)。可以说,如果没有戴比尔斯,天然钻石不会有今天。这个世界超过一半多的钻石矿是属于戴比尔斯的,在早些年间,戴比尔斯所占的更多,甚至超过90%。是钻石出货的绝对控制者,戴比尔斯们只要稍微收缩一下出货量,市面上的钻石价格就升高了。
现在俄罗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钻石矿,储量估计超过万亿克拉,能满足全球宝石市场3000年的需求。戴比尔斯们做梦也没想过,西伯利亚那个破地方钻石储量这么大,而且品级很高。这就直接破坏了戴比尔斯的模式。所以近几十年,戴比尔斯们也在做出改变,调整以前那种控制上游,有矿就收购的方式,转而面向消费端,也开始建立自己的钻石品牌。但是整体来说,上游还是被控制着。
钻石成功的策略
如今,求婚就等于钻戒。很早之前,人们还没有这个意识。钻石供应商和广告公司联手,将这个意识通过电影、广告等印在人们的心中。当钻石与爱、婚姻及存在价值联系在一起时,真假已经无关紧要。电影偶像,大众心目中浪漫的典范,将会被给予钻石来代表他们无坚不摧的爱情……社交名流的故事与照片将会被提供给杂志社,内容强调名人送给他们另一半的钻石是多么庞大,照片则必须明显的展示女星手上闪闪发光的宝石。时至今日,求婚几乎已经与钻戒画上了等号。在美国,大家甚至有一个默认的浅规则—如果一个年轻男人没有买一颗等值于他三个月薪水的钻石来跟你求婚,那就表示他不够爱你。
储量与价值的关系
其实钻石跟和田玉有很多相似性质,比如原矿产量并不少,但是顶级原料十分稀有,(天然钻石并不是真的稀有,只是被少数供应商所垄断)。钻石因为其物理特性导致需要在原矿中剥离才有可能找到4C标准顶级的原料,和田玉是经过大自然千万年不停在河床中冲刷,去除杂质,形成的顶级原料和田玉籽料。需要指出的是,价值高低并不取决于储量多少,就玉石而言,已探明储量和开采量以及可利用率是不同的概念,开采成本和利用率是更主要的,光是储量大没有用,行内人对此很了解,成吨的透闪石成分的玉石原矿(毛料),有时候连一个无瑕疵的镯子都切不出来,最后的成交价格还不够运费,更不要说收回开采的成本了。
至于籽料,目前存量不明,每年的挖掘量不明,交易量也不明,在新挖出来的料子中,利用价值较高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具体所占几成,没有具体数据,也无法精确统计出来,仅就“肉质细腻”这一方面来说,老玩家们都知道,一堆原籽中经常连一块达标的都挑不出来……
钻石与和田玉的贡献
但是,尽管和田玉市场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繁荣与火爆,但它目前在宝石界的地位,以及为新疆乃至中国经济作出的贡献,则远远不如钻石。根据有关数据,钻石行业在世界各地直接或间接雇用了约1000万人。由于管理得当并有相应法律的约束,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了其自然资源,钻石产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它是一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诸如医院和学校等重要社会服务建设的至关重要的收入来源。钻石贸易每年为非洲贡献超过84亿美元。比如,钻石占博茨瓦纳出口收入的76%,政府收入的45%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3%。
但是和田玉这样兼具艺术品、奢侈品又具有资源稀缺性的投资对象,除了带来了少数人的暴富外,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连和田玉的出产地和田地区,这个人口和博茨瓦纳接近的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是新疆乃至中国较贫困的地区之一,2006年,和田地区人均GDP不到500美元。
和田玉与钻石
而作为宝石用材来看,西方的配饰追求的是璀璨夺目,内敛含蓄的和田白玉并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故国际上的收藏者并未将和田玉这种材料归入珠宝玉石类中。但所有做首饰的材料中,玉与人最亲也最近。金钱是钱,钻石是价,而玉,是生命。从古至今和田玉一直是身为贴身配饰存在的,讲究是盘玩,是要不停盘玩,玉质会显得更加越润。所以,钻石就像娇滴滴的小姑娘,要捧着,而和田玉就有点像糟糠之妻,日子越久才能品出点味道来。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玉石文化的过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有着民族传统的内涵,它是物质的观念,又是社会的、文化的观念。有人说“和田玉注定不能成为钻石”,其实和田玉跟钻石并没有可比性,前者是玉石,后者是宝石,各有各的美感,更欣赏哪种美感,跟特定群体的历史传统相关联,是否具有“国际性”也并不重要,尤其对于国人来说,有着更多深爱我们传统文化的人在也就够了。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