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雕之乡南阳镇平,有这样一位远离玉器市场、沉醉于村野乡间、执着于创意钻研玉雕创作的玉雕大师。他不问尘世俗事、不积极入世,潜心二十余载,痴迷于玉雕的道法研究和创作。另辟途径,用一件件有艺术生命的玉雕作品,来诠释自己遵循自然治玉的玉雕人生。

张全保和师公仵应汶合影。(仵应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三教九流图》)

初次见到张全保大师,一席寒暄落座后,我总能听到他从道家经典著作中领悟出来的词汇,譬如“玉雕之道,雕法自然,人法心、心法意、意法道,道法自然”“戒焦躁,攻心,不贪一时得失,无形、无相、无名、无始、无终。即入玉雕正道”“玉雕之攻新、创意,在于效法、遵循玉性自然”“以无状之心,入无状之道。即入玉道,自然之道”“摒除市场和商业利益心,回归自然,就是玉道”。总能让你看到一颗尊重自然规律和敬畏玉雕文化的赤诚之心。

张全保大师一心入玉二十余载,把自己的人生酸甜苦辣化作无形,融入到每件作品当中,让其每件作品都有感知人间喜怒哀乐。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让冰冷的石头灵动起来,有了不同的艺术生命力。

张全保和师父王东光合照(王东光,国家级玉石雕刻大师)

敬玉,温玉与做玉

玉,承载了一段历史与传奇,是我们的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从古至今,在儒家的 “崇玉”思想影响下。 “玉德”得到了精炼和认同,大大地推进了玉文化的发展。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崇玉、爱玉,并把玉视为品德、乃至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等等,直至多元化的现代生活元素的今天,玉文化又被推崇到新的高度。张全保说:“儒家文化对玉的物质形态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得玉被思想化和理想化,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得益于此,当代玉雕被提升到了一个繁荣和复苏传统文化的新高度。”

2017“玉人谈艺”走进爱和小镇采风学习

而做玉雕,就是连接传统文化和当代多元素精神文明追求的有形桥梁,它把看不见的传统玉文化,通过玉这个载体,很好地呈现在大众的生活里。在张全保地眼里,做玉雕是一种辛苦的手艺。带着一份敬玉的心理,从好奇到厌烦,再从厌烦中寻找快乐,这是一种漫长的纠结。

张全保说:“在孤独而漫漫的玉雕之道上,因为有方向、有前辈不屈探索的精神、有古人的灵魂赋予艺术的力量,才不会孤单,才注定高雅而永恒。艺术本身就有魅力,它能带给我们绵绵不绝的动力,因为坚守传统手工,本身就是一种守艺精神。回顾这一路的成长,仿佛依稀能看到那个年轻的自己,在一次一次的失败道路上,越挫越勇,在每一次失败的作品中吸收营养。因为艺术常青,所以一直追求完美,所以失败无悔。因为失败偶然,但所以追求完美注定天生永恒。这是作为一个匠人应该有的精神。”

偶入玉路,漫漫沉淀玉雕路

94年的时候,张全保因为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不上学期间,在家放过羊,在丝绸厂当过工人,甚至到郑州的工地上当过建筑小工,什么苦都吃过,几年来生活过得十分的艰辛。年少的他未曾想过,自己这一生,将会与谁擦肩而过?未来,将会有多大的发展。

97年,张全保的表哥走访亲戚两人一见面,就开始滔滔不绝地倾诉自己的路,谈到这几年来各自的艰辛。几日里相处下来,他从表哥的玉雕生涯和玉雕的神奇里看到了未来,原来玉雕也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人生。那是他第一次知道,玉雕也可以这样让人脱胎换骨,从而踏上了琢玉之路。

表哥走后,他只身去石佛寺大仵营玉雕学校学习,师从仵长云老师。刚开始主要学习观音人物的雕刻,和如何使用雕刻工具为主。其后,经本村长辈介绍,有幸拜入恩师王东光门下,主攻独山玉人物摆件雕刻。

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开始了系统化地学习玉雕,从泥塑学起,慢慢深入学习理论,渐渐地,随着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渐入正道。平日里,王老师总觉得这个学生非常能吃苦,认真。最重要的是在玉雕方面,他总有独特的见解,是个可塑之才。于是,王老师循序渐进地,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这么多年他一直感恩师父的教诲对其今后成长影响很大。

张全保和玉神公司创始人刘晓强合照

那时候主攻独山玉雕刻创作,长时间的学习,让他对玉雕从好奇转化为了极度的痴迷,渐渐地,更是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学习和创作探索阶段。每当回忆起这段日子,张全保内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悸动:

独山玉,可以称之为我的母亲石,当初做玉雕的时候,主要是南阳镇平当地这类玉种接触比较多,一干就是十几年。十几年来,学到了很多别的玉种无法体验到的雕刻手法,这也是独山玉特有的风格。在这十几年间总是沉浸在独山玉的世界里,总想突破自己和学习的心态。后来有幸接触到紫绿玛瑙,感觉它色彩变化无常,质地坚脆。这或许能让我有越挫越勇的快感。也能让我在这个新玉种中,学到更多知识,符合我这种喜欢不断挑战自我的性格。

后来,随着深入,就慢慢地爱上了紫绿玛瑙。但对于独山玉母亲玉来说,我也一直默默地钻研学习。在独山玉和紫绿玛瑙中没有取舍,因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玉种都让我学到很多的知识。也会把二者之间的经验更好地融为一体。做紫绿也是想尝试一种突破,因为新玉种没有任何前者的经验可借鉴,只能在独山玉十几年的经验上寻求突破,从而达到了我现在多方面的综合提升。

一件玉,震撼了他的玉心

有次机缘巧合,他从师伯(王东强先生)那里看到了一件撼动他玉心的昭君出塞翡翠大摆件。气势不凡的大汉王朝昭君出塞的队伍,背后是蜿蜒的万里长城,汉代古建筑群落,山水,良马,骆驼,仪仗队;立体雕,镂空雕,巧色雕工艺,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把大汉和亲的历史民族大融合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距离地感受到玉雕的神奇与震撼,那种震撼感和气势磅礴、层次分明的视觉感,让他意识到玉雕必成就一番伟业。更重要的是,雕刻者是他崇拜已久的国家级大师,张克钊老师,以及孙海波与王常青等师兄。那一刻,他更加坚定了要成为一个不平凡的匠人,只要足够的努力,努力,此生自己也要创作出那中震撼心灵的玉件大作。

“做玉如做人,要以诚相待,以诚入玉,方可细心做好每一件玉作”。

张全保和蒋喜合照(蒋喜,苏州的陆子冈杯创始人之一)

“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最大的能力,把自身的感悟和认知发挥出来,不要对每一件作品有局限性和束缚。可以借鉴学习千万不要模仿别人,要把自己特有对玉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做出属于自己个性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才是一个独具匠心的做玉人”师父的那些教诲,总会在他的耳边回荡,让他意识到,一个好的玉雕师,首先是对作品要有理想高度,对玉石本身有敬畏心。这样,才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对每一件作品尽心尽责,遵循每一块玉的自然天性,倾入自己的灵妙才情,做一个对作品负责任的玉雕人。

每每想起年轻的岁月,看着门下弟子每天都在努力的进步,张全保总是无法抚平自己内心的激动:在我心中一个合格的玉雕师需要有工匠精神,不卑不亢,敢于尝试接收外界文化,让艺术跟随时代发展,有时代的痕迹。不要因为艺术而艺术随心、随意,不要有强加于石头的痕迹。修养是多元素的修身、修心、修玉、修缘,需要一个开朗的心,方能容纳世间百态、人世炎凉。

大于心,小于静!现在我处于正在认知自我放下的阶段,放下年轻时想追求的认知我内心需要的阶段。对于艺术而言,可能不会刻意追求经典,而是放下经典潜心进入道法自然的艺术创作道路中汲取涵养。

一段玉缘,倾注半生光阴

2001年,他从广州回到了老家镇平,创业做玉雕。随着雕刻手法日益精进,一直到现在培养了几百位学生规模。这,让他感到了一丝丝欣慰,也看到了独立创作玉雕的重要意义,在于传承、分享玉雕创作经验和成果。

张全保和国家雕刻大师张克钊合照(张克钊,玉神公司首席设计师)

一直以来,张全保主要就是从事独山玉,白玉的创作,而那个时候独山玉和白玉在市场上的需求量较大,创业的环境也很好。随着创作水平不断的提高,渐渐地,在业界内,他也成为了大家公认的玉雕大师。他一直默默无闻地专注独山玉人物杂件、挂件类作品的创作和设计。光阴荏苒,这一做就是十四年。十四年,年华逝去,满腹才情付于时光,把他这块朴实灵顽的石头,琢成了温润而脆响的璞玉。

用张全保的话来讲,在玉雕商业化中,利润对于执着于玉雕工艺的人来说是非常苦恼的。匠人精神可能是因为太过于专注,所以叫做匠人。匠人不懂舍与取,一心投入的感情和精力比较多,在市场化的今天匠人是不吃香的。中国的市场没有几个人会太在意你的感情与付出。毕竟,真正的艺术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而我们匠人一直走在风口浪尖上过日子,一边追求艺术,一边顾及生活。既然还没有能力一心追求艺术的条件,那就学着找到生活与艺术的平衡点,学会平衡地去把控毕竟艺术之路还很漫长。这个标准的定义因人而异,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厚积薄发。

玉雕也是人生道,让艺术生命常青

在我内心世界里,玉雕就是我的生活一部分,也可以说是我的一种精神寄托。无论何事,当走进玉雕的那一刻起,所有的烦心事都能忘却从而走进自己的清凉世界。玉雕相伴二十余载,能让我忘却这个世界,找回人生的快感。这是张全保在专访的中途,发自内心的一句话,让人肃然起敬!

2015年的时候,经一位朋友引荐考察,张全保有幸接触到紫绿玛瑙,第一眼看到紫绿玛瑙后,他就觉得这个玉种颜色亮丽,质地油润,丰富多彩,更是有一种骄而不艳的内敛美,瞬间就被这个玉种吸引了,无法自拔,开始全身心投入紫绿玛瑙的雕刻世界里。

张全保和国家雕刻大师赵显志合照

积累了二十年的灵感和激情,仿佛找到了宣泄的突破口,化作了他刀下的一件件感知人间喜怒哀乐和拥有着不同艺术生命力的紫绿玛瑙艺术作品。经过长时间的创作和作品积累后,他觉得走向全国的时机来了,于是开始踏上了推广自己的玉雕工艺之路。2015年参加了上海玉龙奖,荣获一金一银大奖。

2016年,在南阳国际玉雕节,张全保的紫绿玛瑙作品再获“玉华杯”银奖,深受业界专业人士认可。同年,又参加了上海2016“玉龙奖”,获得最佳工艺奖和银奖。其后,又获得广东省首届“卓越杯”铜奖。随后又参加第六届,“红玛瑙杯”全国玉雕大赛,荣获银奖。后来,参加重庆第三届“九龙杯”中国玉石雕刻大赛,获得两个最佳工艺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谈到玉雕和人生,张全保道:对于玉雕行业,大家都觉得是一个高大尚的行业。其实,更多的是坚持。坚持过后,才有幸福,才有快乐。雕玉也是在雕刻人生、雕刻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态,就能雕琢什么样的作品。最终可能不是雕刻了,而是悟雕了!经过岁月沉淀的,可能雕刻的就是生活经历下来的艺术人生。

谈到玉雕中的点睛之笔——玉雕手法,张全保陷入了沉思片刻,缓缓道:作为一个玉雕大师,前辈和同行令我满意的作品很多,可能第一点就是艺术的生命力,在有了生命的基础上,那就是最好的手法了。手法自古以来,就分很多种,一个地方文化一种风格,一个生活环境一个风格。但最终,都是为了给艺术注入生命与活力。

谈到玉雕创作,他更多提到的是他师父—王东广先生的教诲:“在创作的时候首先需要我们读懂玉的自身美,在雕琢的时候不要破坏玉的本质特点,剩下的可能的就是我们自身文化认知与环境影响创作出由心而发的作品,古人琢玉的虔诚朴实与敬畏都融入在玉里面,只要用心去触摸去体会,就能感知到玉的温度与灵气,这需要我们当代玉雕匠人学习,随着现在工具的发达我们更要借鉴古人,创造出更美更震撼的作品来”

后记:

每当看到张全保的玉雕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份执着的玉心,也看到了好的玉雕作品,往往伴随着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有着创作者自身无法泯灭的印记。这里有个人情感的、民族的、志趣的,也有时代印记的,更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在丈量着它的每一分价值。做老百姓喜欢的作品,做老百姓需要的、且看得懂的玉雕作品,这是他今后执着追求的长远目标。

张全保和郭爱和大师合照(郭爱和,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创始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