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知道机雕是2004年,那时候的机雕应该是初级品,只能雕些浮雕牌子,雕完还得手修才能冒充手工。就如半自动的洗衣机,不会甩干,得手工拧干,跟我自己洗程序一样一样的,只是把衣服交给洗衣机搅拌比我搅拌的时间久一些而已。不像现在,什么3D扫描,CAD建模,数控技术,五轴联动,浮雕薄意雕微雕阴刻阳刻立体雕通杀……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全自动时代到来后,它还有什么东西不能雕的?巧雕算什么?未来的扫描仪能把玉石的内部结构,玉质好坏,细腻程度,色料分布一一探查出来,电脑会给设计师秒出数万种设计方案,数万个名家作品素材,数万……阿达西,数万。
几年前在贴吧写过关于机雕的贴子,有人就回复几句不阴不阳的怪话,字里行间能看出他是咬牙切齿的,键盘都被他敲疼了。张嘴就拿文化传承说事,还义正言辞地说就是你们这种自私自利的小人太多,砸了多数匠人的饭碗,让中国大量的传统文化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去!这帽子戴的,直接再不敢替机雕说一句话。
我没用过机雕,一直想用来着,转了一圈,低端的看不上,高端的下不去手,玉雕市场如此低迷,我还是等玉雕机市场也低迷了再说吧,希望那时能等来一个性价比超高的全自动玉雕机,能让我一边打着麻将就把活干完。
行情超级给力的时候某大师烦透了学徒一批一批的毁他的边角料,恨透了总想踩着他肩膀拿他料子练手的坏师傅,咬牙跺脚花巨资买了几套最高端的电脑雕刻机……运行几个月后,XXX,搞机雕的这帮崽子,审美水平都是幼稚园级别的,给他一件大师级的牌子让他扫描建模,他能把人家最精彩的地方给你改成地摊级的,还天真烂漫的跟你说:老板,这样才是极美的啦。
极美,你们懂的。
于是,高薪诚聘:玉雕设计师,能熟练操作电脑,懂CAD建模,最好是八大美院毕业,月薪你敢要多少,我就敢给多少!
我们这个行业,很多人混到大师级别的时候智商就开始退化,他们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可爱,以为大商场里的冰棍肯定比家门口小卖部的甜,其实大商场根本不卖她想要吃的那种冰棍,等她花光了妈妈给的零用钱,吃遍了所有的奶油雪糕冰淇淋后才知道,啊?味道不错,可它不是我想要的。
八大美院的高材生会给你干这个?说出去要不要在朋友圈混了?就你们那还停留在上千年前的审美水平,让我高仿?还要仿出高度来?对不起,我们不做工艺品,介绍个美术爱好者跟您聊聊吧?
玉雕圈的有些大师,除了会雕玉其实没啥文化,张嘴玉出昆仑石有九德的,也只能哄哄KTV的小姐们。不过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就如煤老板们在桑拿房里搂着小姐跟编剧说,我们要拍一部正能量的电影一样。假模假式的,连德字怎么写都不知道,以为“德”就是非法获得的“得”。
搂着小姐聊玉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所以说呢你们千万别跟人聊什么玉文化,说远古玉雕师都是中华小当家,什么明代玉雕大师陆子刚是个大文人,勇斗大贪官严嵩和戏弄皇帝,在皇家御玺龙头上落款,开创了书画入玉的历史……唉!历史,历史不是这样编的。
陈老莲所画的朱元璋
明代照搬了元代体制,人分为三六九等,匠籍制世袭则把匠人这个族群的后代拴死在这个行业里,他们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永远不能成为文人走上仕途。文人们则被朱元璋以及他的子孙们宠上了天,儒生中个秀才就可以一辈子不用干活还有钱发,而且随时有升官发财的机会。
弃文入匠?那就是找死。
匠户有坐班和轮班之分,坐班就是一年到头给朱家免费干活,轮班免费干半年。一个文人,冒着把家族后代拖入深渊的风险入匠籍?可能吗?
陆子刚毫无疑问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匠户,没办法,投胎技术差,怪不得别人。父母不给力,生存环境恶劣,怪天怪地也没用。行走在沙漠里,口渴的时候,苦水就是救命水,喝下去,你就比别人多一秒的生存时间。而命运,往往就会在这一秒里发生转变,能不能把握住,只能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那个时代的每一个玉匠,之所以能成为玉匠,也不是文人砖家们想像的那么简单,能写会画就能雕玉?开创历史潮流?真敢编!
懂玉雕历史的人肯定知道水凳是什么玩意?熟练操作那玩意需要多少时间?用它完成一件玉器又得花多少时间?你一个文人能在几年内熟练操作水凳另说,但镂雕这门技术如果少于十年功力,不能做到人凳合一,你镂个毛线!
陆子刚一出生睁眼看见的就是他爸和他叔他爷在玩水凳,他妈他婶他奶奶拿一块块的玉在抛光,于是玉和水凳就成了他生命中的两个基本元素,学会走路时就开始玩水凳玩石头,十岁时就能人凳合一,两眼就能看出石头的好与坏。
古人治玉图
陆子刚的同乡漆匠仇英,自幼学画,画出了翔,拜画匠周臣为师,周臣指点过唐伯虎画画,于是就成了唐伯虎的师弟并且很得其赏识,帮他开店帮他介绍客户,没多久,就在苏州画坛闯出一片天地。
那些年,正德皇帝他爹朱佑樘当政,弘治中兴,国泰民安。苏州经济大发展,暴发户多到满苏州城装不下,商人地位大幅提升,各种买,各种玩,各种造。
当时的苏州城,文玩字画珠宝玉器根本不愁卖,仇英画幅画,墨迹未干就被画贩子买走,找人落个名家的款,赚爆了。至于名家唐伯虎,天天就知道逛青楼画祼女……还别不信,那时的苏州城,满城尽是青楼艺妓,处处莺歌燕语,家家上演各类床戏。
唐伯虎
知道小姐们创造的GDP有多高吗?
唐伯虎在《阊门即事》中说;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通俗的意思就是说,苏州城的阊门,有三千家青楼,楼上楼下全是小姐,每天都有东西南北的嫖客光顾这里,上百万两黄金像流水一样进入她们的腰包。
当时的一百万黄金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是多少钱呢?
48亿!咱们的东莞色情业最火爆时有这业绩吗?大概没有吧?没办法,那时的青楼文化,就是大明朝的朝阳产业,政府大力扶持的。朱老板当年的建国大业,就是靠娱乐产业解决建设资金问题的。不像咱们的大老板,让小姐们集体下岗叫解放女权,逼得她们只能做暗娼,把文化全给丢进了垃圾堆。
陆子刚他家肯定祖传镂雕水仙簪的,而且他就是靠这门手艺在苏州立足的,不然一枚簪子怎能在苏州城里卖六十两银子?
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600元人民币,六十两银子就是36000元人民币!
一枚发簪要花近四万块钱?
是的,你没看错,一辆低配五菱宏光就这样被陆子刚不要脸地开走了。
要知道,当时大明朝一位七品县官的年薪只有42两银子,陆子刚做一件活就把县长一年半的工资给赚走了,是不是很不要脸?所以,官员们能不贪吗?
陆子刚初到苏州混的时候,弘治帝吃药暴毙,十四岁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同学执掌大明朝政,这位同学从小就爱读生意经和嫖经,在皇宫里玩的游戏就是经商开店开妓院,服装店玉器店他都开过,特喜欢银子。所以他当老板时就把大明朝的实物税给改了,全部改用银子交税!匠人们也不用以工代税了,什么坐班轮班统统取消,改交银子,全部回家自谋生路开店赚银子去……以前坐班虽然沒工资,但好歹朱老板管吃住啊?工作服年年都是春夏秋冬各两套,逢年过节还有肉吃,偶尔组织个春秋游什么的,混个小管事还有灰色收入可拿。
陆子刚画像
现在可好,全部下岗失业了。
姓朱的当老板怎么都这样?咱们当年的镕基哥哥也这样,下岗就像下饺子,搞得很多纺织女工无路可走,只好干起了娱乐业。
唉!为嘛受伤的总是咱们女人?真TM烦。
匠人还在哀声叹气时,商人们已在北京和南京工部门口上演了抢夺人才的大戏,牛逼师傅一个不剩,连他们的媳妇和徒孙们也不放过。
那些曾经在玉作坊里混日子滥竽充数的,没地混了,怎么办?好歹懂玉识玉啊?圈里的人脉关系还在,上通皇宫达官显贵,下有南北人力资源。得了,咱搞个玉器商会,吸引所有行业相关人员入会,联合官方显贵控制哈密玉石通关之路,给会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员,捧几个玉匠当明星,然后从他们身上赚银子……匠人们的黄金时期就这样骤然而至。
陆子刚们的大时代,开始了。
赶上了好时代也不代表就是你的好时代,匠人中的高手多了去了,凭什么你陆子刚就能鱼跃龙门一飞冲天?
这个问题问的好,其实这跟陆子刚混的朋友圈有很大关系。
仇英和陆子刚同为太仓老乡,还都是匠户,一起到苏州混的,先混好的能不借个肩膀让老乡踩踩?仇英和唐伯虎是师兄弟,四大才子的朋友圈够强大吧?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每天刷朋友圈时看见大家在炫耀逛了哪家青楼,狂晒美女图,偏有个叫仇英的老晒一个男人陆子刚,还老刷屏。什么情况?如此明目张胆的搞基,大家能不好奇吗?一来二去,陆子刚就与大书法家祝允明和风流才子唐伯虎混成朋友了。作为朋友,陆子刚是不是得经常陪二位到青楼玩?那时候的青楼小姐姐们老有文化了,什么天都能聊,二人转算个屁呀,人家见人人话,见鬼鬼话,碰到个玉匠当然就聊玉文化啦?能把陆子刚聊得乐不思家,天天上赶着去青楼听课,比听成功学还带劲。
不像现在的小姐,把玉文化当成了欲文化,呜呼,哀哉!
俗话说不怕文化人玩玉,就怕玉匠有文化。课听多了,陆子刚就有了文化,就像马长了翅膀,龙门算什么?天马行空,还不想飞哪飞哪?
子冈牌
机会终于来了,正德皇帝跟他爹不一样,他爹是吃药吃多了死了,他是想吃药吃不到给急死了。他的堂弟朱厚璁,十四岁的嘉靖登基,次年嘉靖皇帝要大婚。陆子刚的好基友祝允明到南京当官了,官虽不大,但是却和后来掌控大明朝政数十年的严嵩是同事?那时的严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文化界也算是领袖级的人物,和祝允明自然是相见恨晚,私下里都是明明,嵩嵩地称呼,关系堪比波波和涛涛。那时的嵩嵩负责皇帝大婚御用品釆购,各种玉器制品必须重新打造。明明知道后赶紧私信陆子刚到南京的秦淮河畔包一艘画舫,让伯虎搞几个苏州妹子过去陪场子。席间,明明和嵩嵩搂着妹子聊书法,顺带与陆子刚一起聊聊玉。嵩嵩杯酒下肚,忽发奇想:明明何不与刚刚一起合作琢制一件玉器向新皇献礼呢?
嵩嵩聪明,妙哉妙哉,刚刚,咱说干就干!
OK,陆子刚的成名代表作:“青玉合卺杯”诞生了。看看,还是青玉的,可见陆大师成名之前也是穷鬼一个,买不起白玉籽料,成名后发誓;“找老资雕玉,非和田白玉顶级籽料不雕!”可见他之前雕过多少烂料子,被伤的好深啊?
“子刚”款青玉合卺杯 故宫藏
祝允明为此杯写诗两首,一为:“湿湿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其广乐。”另一首为“九陌祥烟合,千里瑞日月。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陆子刚把这两首诗雕在了杯身两侧,而且是剔地阳文隶书,以文人字画的格式,落了款,不但有祝允明的款,还有陆子刚自己的:“子刚制”三字款。
此杯问世,轰动大明玉雕界。此举不但开创了书画入玉的历史,也开创了匠人落款的先例,奠定了陆子刚在行业里的大哥地位,加上祝允明和严嵩两个大文人的帮衬启发,陆子刚自创子刚玉牌专供文人雅士佩戴把玩,一时风靡全国。文人雅士纷纷以拥有一块子刚玉牌为雅事,谈诗论画腰里不戴块子刚牌就找不到感觉,出去办事腰里没块子刚牌都不好意思出门。
子冈牌
陆子刚的太仓老乡,文坛新贵王世贞对陆子刚是极力吹捧,王世贞的文坛死敌徐渭听了他的吹捧后专程来到苏州拜会陆子刚,然后提笔写下《咏水仙簪》:“略有风情陈妙常,绝无烟火杜兰香。昆吾锋尽终难似,愁杀苏州陆子刚。”这下,玉匠陆子刚想不出名都难了。
找陆子刚加工玉牌的客户排到了苏州城外,据说光在他家店门口占位子排队的黄牛都在苏州城的黄金地段买了豪宅,日子过的别提有多滋润了。
自此,子刚款玉器成为大明第一玉器品牌,引领玉雕文化潮流数百年。
从陆子刚的成名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经验;
一,会雕玉是前提,而且必须是二十年以上从业经验。呵呵,废话,不会雕玉那叫玉雕大师吗?别笑,很多只会设计的大师可不这么认为,设计才是作品的灵魂,雕刻不过是借尸还魂而已,理由很有说服力吧?
二,朋友圈很重要,尤其当你有了仇英这种行业大哥,唐伯虎和祝允明这种艺术界的大咖,严嵩这种官场大佬,王世贞这种文坛领袖,徐渭这种新闻发言人,专业写手,在他们的支持和炒作下,你不出名我随你姓。
三,官方背书是关键,没有政府支持,是不行滴!陆子刚成名之后的大师之路,如果没有严嵩这种掌控大明朝政数十年的官方力量支持,分分钟被弄死。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是工部左侍郎,那是六部最有钱的部门,他被抓的时候从他家搜出来的玉器几百万件。官方大佬令计划家的玉器跟人家比简直就是小儿科,那些编故事说陆子刚和严嵩作对的写手们,你们真是太天真了。
四,时代背景和机会绝对缺一不可。陆子刚所处的时代让他注定会有所作为,但他把握机会的能力绝对也是超一流的,我们很多有能力的人之所以无法成功,缺乏的不仅仅是运气,还有把握机会的能力。
明,陆子刚雕白玉竹节臂搁,长11.5cm, 左下方阳文篆款方印“子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陆子刚早生百年只能给朱家免费干活,敢在玉器上落款,绝对死无全尸。晚生百年万历三大征,连年战争让皇帝都变成了穷鬼,他再牛也只能自己在家玩,所以王世贞才敢在书里说陆子刚是“上下百年,无人能及。”的玉雕圣手。这话徐渭没法反驳,因为自杀九次不死的他活了七十多岁,亲眼目睹了耗尽大明财力的“日明之战”,恨的吐血,只能写部金瓶梅来影射这个“匠人”当道的黑暗社会了。(注:笔者支持金瓶梅作者徐渭一说,不求看客一致认同。)
如果说陆子刚仅凭这几点就成为大明文坛盟主王世贞口中:“上下百年,无人能及。”的玉雕大师,那你们还是小看陆子刚了。
有些专家们说陆子刚在世时作品不多,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十来件,因为当时的琢玉条件决定了他的技术再牛也不可能创作太多作品,那些市场上遍地的子刚款玉器全是仿制品!
明,玉石荷叶洗,宽19.6cm,有“黄甲登科”四字草款和“子刚”两字篆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呵呵,一个玉匠仅靠十来件作品就能名震天下,满足了大明多数文人雅士的佩玉需求?大哥,你跟我开什么玩笑?就算陆子刚真的只靠十来件作品名震天下,但一辈子就做这么几件作品,你让大师喝风吃屁去啊?你还当陆子刚真是文人,跟徐渭唐伯虎一样,穷的没饭吃了才画幅画出去卖啊?
好吧,让我来告诉你们我个人对陆子刚的一个伟大的无比轰动的研究成果;陆子刚在当时那么差的生产条件下,是怎么解决产量问题的呢?
“陆子刚拥有一把刻玉如泥的昆吾刀,此刀世间只有三支,陆子刚独得一支,玉雕产量不是问题,一天雕个十件八件小事一桩!”哈哈哈……开个玩笑,这是小说里的描述。现实中,但凡懂点雕刻的,不管是木雕石雕还是泥雕,一把刀是不可能完成一件作品的雕刻的。当然,单刻字浅浮雕阴刻类的篆刻和现在的机雕有可能,可是手工立体雕刻,没有十种八种类别的刀具想都别想。
那么,陆子刚究竟有没有昆吾刀呢?
还真有。但绝不小说家描述的那样世上只有三支,而且昆吾刀也不是他们想像中的那种刀。说白了,所谓的昆吾刀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用的金刚砂磨头。没错,金刚沙磨头在陆子刚那个时代就有了,它的名字就叫“昆吾刀”。
我们都知到,明代之前琢玉是脚踏水凳带动砣片转动磨玉,磨玉的其实不是砣片,而是磨的过程中不断的用手和水送入一种砂,这种砂就是类似金刚砂的一种,玉雕师就是用这种砂通过水和砣片的配合将玉石雕琢而成的……感谢伟大的玉雕机发明家吧,让玉雕师从这种复杂的工艺流程中解脱出来!
古代的玉雕匠人从来都没有放弃改进玉雕工艺和设备的研究,但是技术的发展总有其局限性,在电力还没有出现之前,水凳这种人工带动运转的机械设备已经是玉雕匠人们发挥了最大想像力得出的科研成果了。至于金刚砂磨头的出现,肯定不是陆子刚的发明,因为早在元代,道教掌教丘处机远赴西域学习玉作技艺时就已经发现当地人用一种骨胶将金刚砂粘在砣片上磨玉,这种金刚砂西域人称之为“昆吾砂”。丘处机后来成为元朝玉造办的老大,将一帮道士培养成北京第一代玉雕匠人,这帮道士就是现今中国北派玉雕的老祖宗。
但是,整个元代到明中期,这种西域的骨胶粘砂技术并没有在中原出现。我个人认为丘处机之所以没有将这种技术在中原推广开来,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丘处机私心作怪。中国人“留一手”的传统,留着留着就留沒了。
二;骨胶材料在中原难得,昆吾砂在中原还没被发现,实现难度很大。
三;玉器乃皇家专用,玉作技艺的流传被严令禁止,不具备推广条件。
但是到了明代中期,时代变了。民间的老百姓可以使用玉器了,玉雕匠人被皇帝赶出了皇宫,全都流落民间了。一时间,各种玉雕技艺和工具的研发开始大跨步发展,加上西域和国外商人与明朝百姓的互动越来越频繁,骨胶粘接技术和昆吾砂被玉雕匠人发现也是迟早的事,而第一个发现它的人无疑就是正为玉雕产量问题而发愁的大明第一玉匠陆子刚无疑了。
任何时代,掌握先进技术并有效发挥其能效的人绝对是行业的领军人物。
陆子刚掌握了这门技术,肯定不会随便外传的,保持神秘感一直都是中国人最擅长干的事。但他禁不住徐谓这种文坛狂人,大明第一狗仔连续追问他关于如何解决产量的问题?你是不是养了很多玉雕高手?你是不是找人代工了?没办法,陆子刚只好炫耀式地向他展示了自己的伟大发明“昆吾刀”,于是便有了徐渭那句著名的;“昆吾锋尽终难似,愁杀苏州陆子刚。”
其实,这诗应该叫“昆吾砂(锋)尽终难似”才对,这样就不会引起天下人的误会,误认为陆子刚真的用刀在雕玉。
我为何如此肯定的说陆子刚掌握了这门技术呢?因为嘉靖登基到大婚只有一年时间,留给陆子刚完成青玉合卺杯的时间最多只有半年,如果他用以往的方法琢制这件玉器,时间根本不够。而在那个时代,能够让陆子刚提高琢玉速度且能让他有可能掌握的也只能是这项技术了,至于他是怎么掌握的?什么时候掌握的?掌握以后又是如何做好保密工作的?天知道。
陆子刚就算有了昆吾刀,要想满足众多文人雅士的佩玉需求,光靠他一个人也是没法做到的。一件玉器从璞玉头变成玉雕作品再到客户手中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这在古代更是。切料的打坯的画活的做细的打磨抛光配饰宣传销售,每一工种在明代就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甚至有些工种比现代分的还细,专业打孔专业刻字落款在明代已经很普遍。所以,文人们想像的陆子刚一个人战斗的这种场景基本不存在,他和现在多数大师们一样,工作室里养了一大批的玉雕高手在仿制自己的作品。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满足市场对子刚款玉器品牌的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的名字,天下皆知。
说了这么多陆子刚,不为别的,就是想表达一下对大师的敬仰之心。
匠人不易,生存不易,且行且珍惜!
回到现今。十几年前,笔者就在某大师的玉雕工作室看到了做工精致的机雕加手修的玉雕作品。而且是大批量的生产,却没在市场上听说过这位大师工作室的机雕产品。就算人家的作品放在柜台上,你也不相信那是机雕的,因为你还停留在机雕就是垃圾的惯有思维中,还没意识到人家蹲在厕所里就把钱赚了,你还在十几年后说我这种人毁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用吗?
当电动的玉雕机出现时,你还在用水凳磨玉,当现代切料机分分钟切出一块规规矩矩的平安牌时,你还坚持用手工去切,那绝对不是机器的问题,而是你的脑子出现了问题。手工雕,你和大师的区别就是工艺品和艺术品的区别,同样使用机雕,你和大师的区别还是没变,因为你们的审美本来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所以,问题不是手工和机器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未来,玉雕技艺的基础肯定不会在民间的玉作坊里,让一个没有美术基础的小学生花十年八年的时间去完成,因为那些基础的东西机都会被机器代替,老板们不再需要学徒,他们需要的是直接就能使用机器生产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产品。所以,你要想在这个行业里混,还是先学会怎么使用电脑和机器吧,因为未来,这些东西都会变成做玉雕的基本工具!
就如陆子刚一样,在技术和审美水平同等的条件下,最先掌握先进设备和工具的人才是未来的大师级人物。
努力吧!年轻的阿达西们,中国玉雕的未来是你们的,你们就像中午十二点钟的太阳,所有爱戴你们的花儿都要向你们低头,向你们致以最诚挚最善意的提醒:大哥,别晒屁股了,我们会一直看着你怎么慢慢掉下来的啦!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