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是尊玉之品德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專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洁之方也。

玉的本质是石,玉是美丽的石,这是玉的物质属性。玉有五种道德品性,温润而有光泽,是她的仁;坚硬而不屈缩,是她的义;清澈而有纹理,是她的智:可折而不可屈,是她的勇;清明而不垢污,是她的洁。这是玉的哲学价值取向,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爱玉、崇玉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传统。

玉内敛于自身,时日越久,越令人回味无穷。来自山崩地裂却温润有加,蕴藏着光泽而不耀眼,表明了玉的善施恩泽与生性温和玉人时常会感觉到,有个仁爱之心,温和的念想挂在心上,提示、感染、约束着自己的行为。玉有较好的水头,从外部可以看出其肌体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瑕疵、结构,代表着玉的不藏不隐、光明磊落,展示了玉的气节,并以剔透的玉身交代了自身价值。玉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代表着玉有其非凡的坚韧意志和操守,充分体现了玉的忠义品格。玉以忍受千万岁月磨砺持节不恐终为善,以勇敢的精神面对大自然的洗礼,以靓美的皮色勾勒出沧桑变故,以千种万般身姿叙说了勇德的追求。玉有清新悦耳的金石之声,舒展清扬,悠悠回荡于山谷河川,充分展现了玉的智慧,其为人之道是悦己更要悦人。请晰的断口晶莹剔透,我们触摸她时并不会伤到自己的肌肤,玉的自身纯洁、自我约束的高贵品质充分体现。

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不同于其他的物质,她本来只是一块顽石,散落于山野乡同而无人识璞,不经几番雕琢终难成器。一经琢磨,便会绽出夺目的光华。这样的性格,很像韬光养晦的君子高人。一块玉石,悠然相对岩浆喷涌,豁然醒悟,传达出超越生命的意旨。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以美玉之质比君子之德,儒家思想对玉赋予了道德内涵并作出了精辟的诠释。人们只有守住自己的善德,才能在滚滚红尘中,不迷失天性。正如老子所说“被褐而怀玉”,穿着破衣服,心中却有玉一样的智慧。人们佩玉在身,以美玉自勉,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这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的价值所在。

龚自珍诗云:“万一禅关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润若凝脂、柔如无骨的美人,虽柔简至极,却有如石股至坚至刚;貌若虚幻之光,实则锋利之极,一旦出鞘,锐不可当。

“首德而次符”,是尊玉之本质。

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玉之德,是指玉的质地或质量,玉之符,是指玉的颜色和纹饰等。说明西汉时期们已经认识到玉的“德与“美”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东汉,玉之美进一步被认识,这就将玉的外观美提高到与玉德并重的地步,也就是说,“首德次符”的传统观念,到汉代已有明显的发展,既重“德”又重“符”。

遥远而神秘的商代高古玉

玉的质地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的载体,而“符”则是相对于内在质量的造型、纹饰、符号等的外在特征,它们是玉器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历史及美学价值以及相联系的商业价值,在一般情况下,远远超越其材质的价值。一块玉无论其“德”有多高,如果没有任何历史人文印记以及艺术内涵作支撑,其价值至多也只是单一的物质属性的反映。我们以为,对于玉器的评估,不应只提倡“首德次符”,而应倡导德符并重。厚古薄今、“首德次符”是现代人的精神裸露。尊玉也即尊德,施艺承载文化。尊玉施艺,相辅相成。

如琢如磨”,是尊玉之灵性。

《诗经·卫风》中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雅的君子,就像经过仔细的切、磋、琢、磨的美玉一样。说明君子之美是要经过高度的人生修行才可以获得的,就像获取美玉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功夫。因此玉器的磨砺就如同人的修炼一样,在磨难中才能得到灵性的升华。君子温润如玉,可是美玉也有自己的原则和品格。所以如玉的君子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谦谦度日,却不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磊落,处处替他人着想,不在乎名利、不计较得失。玉的光华内敛于心,君子用之则出,弃之则藏。

正所谓,“玉在渊则川媚,玉在山则草泽”,玉之美在泽被万物,山川妩媚,草木莹泽。玉的品格就是君子人格的典范,涵容万物,惠泽四方。

“美玉不琢”,是尊玉之自然。

“美玉不琢”是现代玉文化的特征。大凡不含任何附着物的美玉,实际上承载着更多无形的附着物,让后人去想象,给后人留下一些创造的想象空间。有些玉雕作品往往一味仿古和追求商品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今的历史和文化。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越来越倾向从旧时代传统的审美意识转向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美,“美玉不琢”思想正好与现代人的“原生态”需求相一致。现代的“原生态”已成潮流。美玉不琢”,保护玉的“原生态——自然之美,完全符合东西方人的现代审美需求。

玉”的自然,更能激发无数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玉不琢可以说既是思想者又是行动者,她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理念指导下的实践。当今我们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是资源匮乏和枯竭,玉石资源也在快速减少。“美玉不琢”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更多地看到自然玉石的真面目,更让后人增强其保护玉石资源的意识。不琢”正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慎用资源的范本,让玉雕艺术源泉永不枯竭。

美玉不琢”将新的审美意识带给了人们,她将让人们认识到天造胜于人造,自然美才是最伟大最不可超越的美,她告诉人类共同的物质需求和审美意识均是原生态、自然美。这一审美意识的流行将对人类保护资源的倡导做出重要的贡献。

台北故宫精美古玉--辽宋金古玉

较之于玉不琢不成器的古代玉文化,美玉不琢背后站着的是中国现代玉文化。这种玉文化既讲求人的内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又启示人与社会的和谐。

美玉不琢”的文化理念正逐步被人们发现和应用。大自然创造了世间万物,并将万物合理安排。从美学意义上讲,凡是大自然造就的事物就是合理的,都是最美的,大自然创造的美玉无须雕琢,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伟大的雕刻家。“美玉不琢”提醒我们敬重自然,尊重玉石,追求天然之美,以天然之美为美,施以艺术为辅,尽量保持和还原玉雕艺术的原生态之和美。

我们的观念是,玉是大自然之创造,由天地之精而发生,一气氤氲流荡而为润泽,玉之质混沌初开,绝无砂砣之痕,臻于自然天趣。

“玉不琢不成器”,是尊玉之艺术。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玉只有经过琢磨才能变成玉器,而玉器则归属于工艺品;玉只有刻琢磨成器后,才具有了使用、审美和象征价值等。

现代时尚风翡翠玉作小品俘获女神心

玉从石头里切割出来,经过打磨,就成为佩饰,缠上千转百绕的绳结,那份沉实,来自于心灵,来自于世间万物的滋润,真正的是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境界来自于玉雕艺术的无穷魅力。

玉不琢,不成器”,其实是指玉器创作的艺术美。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就不可能得到更多的欣赏,当然,一件真正成功的作品应当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虽为人力,全由天工”,如同天作之美,这是玉雕艺术的最高境界玉不琢不成器,蕴含着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这个世界,是因为创造才发展才进步的,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既利于自然又利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创造是和谐的创造。

玉雕大师们把自然美、精神美巧妙地汇集于一体,把人文观念与社会功用渗透于玉器之中,把博大精深的民文化蕴含在平凡的艺术作品里。同时也正是这种比自然物象更生动、更有魅力的人文观念使人们在欣赏玉雕艺术品时,从心底激起一种对生活更加色彩斑斓的撞憬,并诱发出新的希望和情愫,在精神里埋下更高的价值和能量。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