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专注”一词已经变得很稀有。尤其在玉石雕刻行业,耗费精力和时间的做玉“活儿”,更能考验一个人的耐性和心性。李克生老师是广东揭阳的专注和田籽料的大国工匠,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去守艺和传承,于和田玉籽料,于雕刻他有很多心得。
李克生:我必须对石头和自己负责
名家简介
李克生,广东潮州人,当代南派玉雕名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玉石雕刻高级技师,广东省首届玉雕大师,2016年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总工会推荐为珠宝首饰行业唯一一位“南粤工匠”重点宣传人物。2017年被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全国委员会确定为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于16岁至今从艺45载,多年的玉雕厂生涯沉淀了深厚扎实的基本功,从器皿大件,到山子摆件,以及牌子花件都有所造诣。落款由“克”“生”二字设计而成,整体呈葫芦样式,寓意美好。“克生”款作品,是李克生老师老师六十岁之后的亲工收藏级作品。六十而后作,作品符合李老师本人的人文艺术表达,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到的创作理念。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社会很浮躁,身边充满各色诱惑,一辈子认真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实在不多。在当今这样嘈杂的世界,“专注”已经变得稀有。尤其是耗费精力和时间的做玉“活儿”,更能考验一个人的耐性和心性。
广东揭阳,大家最为熟知的是翡翠,不过业内人都知道这里还有和田玉。但要说到专做和田籽料,业界的藏家及新疆的玉商便毫不犹豫的提到一个李克生老师。
61岁李克生是璞玉斋的主人,虽已过花甲仍每天放不下手中的玉。他曾放弃香港优越的条件,一心将热情放在和田籽料上,守艺了大半辈子,传承着文化经典。
见面时李克生老师正在案桌上给籽料做设计,描摹构思。如同事描述一样,和蔼和亲。“匠人嘛,每天都是忙,走不开”李克生边笑边与笔者握手,愉悦的氛围中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行业坚守
对于籽料的坚持,李克生老师没有回避的说道“其实很难赚钱的,因为我们要向藏家交代,今后要拿出来。但是现在体现出来了,现在社会正气很好,所以我感觉很多客户对我评价挺高,回头又找我。其实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坚持到对你的公认很重要。”。而在揭阳曾有上千家做和田白玉,做籽料有十多家,最多达到二十多家,但市场及各种因素的变化,最后只剩三两家,而如今,像李老师这样专注纯手工雕刻籽料的也极少了。
“籽料原材料贵,一旦做错原材料拿不回来,有些其它料子就不一样。籽料每一个都要想很多功夫去设计,每块料都不同。有些料子一个设计,机雕可以复制几十个,在这样的方便快捷下,坚持的便少了”李克生老师对“很多人难以坚持籽料”说出实情。“只要一有点钱,就去拿材料,因为材料今后很难再遇到”对于籽料的热爱,李克生将雕刻赚来的钱又投向了和田籽料。
掏钱资助玉商
关于李克生老师买玉,又几件不得不说的趣事。十几年前,因为李克生老师对于籽料的专注,新疆的维族商贩不远千里带上料子乘坐火车来找李克生老师。因雕刻所需并未挑选到钟意料子,怕担心他们回去没有车费,李克生老师竟提出资助一笔回去的车旅费。
还有一件事,一位做籽料的中间商,进料太贵材料亏损太多,详谈中李克生老师得知,竟又一次借给这位玉商一笔不少的钱帮助他渡过难关。“后来玉商经营模式变了,比以前更好,只要我看上的料子,他都会以进价寄给我”李克生老师与玉商建立铁一般的信任。很多做玉石的朋友都表示,这样的事情真是前所未闻。“做什么,德要排在第一位,没有德不行。”李克生老师笑着说。
情定和田玉
李克生老师最早的时候,做的却是翡翠。16岁从艺练就一双看料慧眼,设计创作可谓一把好手,很多作品在拍卖会上拍出了很高的价格。1994年(那时香港还未回归),受香港珠宝公司高薪聘请,李克生老师放下自己工厂的工作,抱着去香港接触、学习更多的西方艺术,将其精华融入到中国玉石雕刻之中的心态,只身前去香港,担任香港珠宝公司的艺术总监,负责设计雕刻工作。
一次偶然机会,在香港珠宝商和台湾珠宝商手中看到两块和田玉籽料,那一次接触深深的爱上了这种材质,并不断的打听这个和田玉的出处及来源,最后他放弃了香港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家乡一门心思的把雕刻放在了和田玉上,“我感觉把我们国人的文化及思想用和田玉来表达和传承更好,所以我选择了和田玉籽料”。
每件作品都是一个故事
玩籽料并非易事,一路走来李克生老师不知道交了多少“学费”。不过作为手艺人,他痴迷于籽料的雕刻。他对很多传统的文化进行提炼,让每一件作品都有一个故事,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模一样的。李克生老师的为人及看待事物的胸怀,在他雕刻的作品也表露无遗,厚重辽阔,沉稳而大气。
传承与创新
不满足以往,李克生老师创新地采用古典的玉雕艺术来表现代建筑。比如在获得广东省玉魂奖最佳创意奖的作品《羊城印象》中,他以五羊雕塑和广州塔这两个广州地标为基础,用和田玉作品展现广州悠远的文化历史及其现代大都市的风貌。
李克生老师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手工玉石雕刻的诺言。当他得知明清时期鼻烟壶的“水上漂”掏膛技艺已经失传时,便埋头扎进了研究实验中,最终研制出具有弹性的雕刀来解决掏膛的问题。通过这种掏膛技艺做出来的鼻烟壶,壶口极小,但却能将壶身掏至薄胎,达到“水上漂”的效果。
秉着传承发扬玉文化的理念,李克生老师将他研制出来的掏膛技艺传授给徒弟,但凡有同行登门取经,他也都将其全部传授……
“宁静方能致远,雕心才能琢玉。”这是李克生老师经常用来教导徒弟的一句话,他认为,作为一个匠人,内心应该是安静的、纯粹的。四十多年来,李克生老师也一直用“匠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说:“工匠精神是什么,我觉得就是要坚持,要对自己负责。”
如今,李克生老师仍每天坚持早起,在工作室开工之前他已早早的坐在工作台拿起画笔在玉上勾勒。很多同行人认为李克生老师老师没有必要这样,然而李克生老师却笑着回答“你若去享福,就无法在雕刻之中理解哪些地方怎么样,就像老师教授论文一样,哪个地方好与不好,一眼就能辨别出。否则随着时间的流失你也变成内行的外行”。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