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从古至今,只要一说起玉石,人们总是不吝各种溢美之词。古代诗文中,玉常用来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而汉字中的珍宝,也往往都与玉有关。
但细细想来,玉石之所以令人心醉,大部分是因为玉雕师的一双慧眼和巧手:他们能透过石料表面,识得其内涵至宝;又能耐心仔细地雕琢璞玉,静待光华逐渐展现。
每天清晨,年过七旬的宋世义都会早早地前往琉璃厂边的那条街,他将在这里的玉料市场泡上大半天,去寻找自己心仪的那块玉。
这位气质儒雅、身材修长的玉雕大师,已经在行业内奋斗了50余年,有着好几个响亮的职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雕(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最初的他,志向并不在此。
年轻时的宋世义酷爱绘画,却在毕业时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北京玉器厂,必须从零开始学玉雕。
“玉雕是古时四大苦行之一,常年与粉尘、噪音、凉水做伴。几吨的原材料,有时一个月都磨不好,一件活半年都干不出个样子,就仿佛在浪费生命。”
既来之,则安之。宋世义下定了决心,要向老艺人好好学习。好钻研的他,吃的苦不计其数:17斤的手枪,钻一拿就是一天,拿工具的手因此常年伤痕累累,雕刻时需要在材料上滴水,一到冬天就长满冻疮…
“世人只看到玉雕之美,谁也不知背后之苦。勤奋、毅力、灵性、悟性,缺一不可。只有坐得住,才能出好活。”
看到原料,先要“议”,讨论、琢磨,想清楚如何用好材料。
接着“绘”,绘制图样。
再者“琢”,精心雕琢。
最后“光”,抛光表面。
在宋世义眼中,材料均有生命,他会将“问料”这一过程贯穿雕刻始终,因为玉料内部,不一定是最初看到的样子,所以就连瑕疵,也要考虑在作品样式内。
“玉雕材料千变万化,讲究的是量料取材、因材施艺。每一件玉雕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件优秀的玉雕应该能传达出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感情,而不只看材料的贵贱。”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之下,宋世义的作品题材极为广泛。从巨制到小件,从浮雕到圆雕,从风景到人物,从传统到现代,无不涉足。
但宋世义也是有自己的偏好的,他不喜欢总做只贴合现世生活的内容,诗词典故、佛教、道教、儒家故事,都会使他生发出创作灵感。
独到多变的手法和全面的技艺,造就了宋世义“南顾北宋”的传奇称号。上了年纪后,宋世义退而不休,他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希望更多有学问的年轻人,能参与进玉雕工艺里来。
“做玉雕非常需要学问作支撑,否则只能是流水线上的匠人,一辈子重复劳动。如果作品无法达到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意无穷’,就很难谈得上真正继承传统。”
年过古稀的宋世义,这辈子只做了四件事,琢玉、磨玉、爱玉、赏玉。回顾自己的大半生,他感慨道:我这一生就是“为玉雕而来的”。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