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什么不重要,木雕、石雕、玉雕……这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重要的是在设计雕刻作品时是不是给了作品灵魂……”在良渚玉文化园与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师李映峰相识,开篇语便有了一些禅意。那么,什么才是他认为的赋予灵魂呢?
灵魂是技艺的坚持
李映峰从小生活在手艺世家,家里很多亲戚会做木工,耳濡目染下,他也对木雕甚为喜爱。初中毕业后,他想要学一门手艺,雕刻便成了他的不二选择。19岁时他前往福建学习雕刻,一年后再赴东阳学习木雕。他在雕刻上的基本功,便是那时奠定的基础。随后的十几年便是技艺的不断磨砺。
“雕刻是一种‘纯减法’,下了刀便在材料上落了印,再没有了回头的际遇。要动刀前,必须成竹在胸,无论是头脑中的设计,还是手指尖的技艺都要有十足的把握,否则便是枉费了材料。”李映峰对技艺的这份执念,在他的关公木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块樟木在院子中整整放了七年,每每看见这块料,李映峰便驻足想一想,然后默默地离开。而7年后的一天他忽然就搬出了这块料,在上面画了寥寥几笔,便动手开始雕刻。“木雕比石雕更要慎重,想得再好,画得再好,如若逆了木料的纹理,随时可能应声而断,灭了所有的念想。”当时李映峰看似临时起意,其实心中已经非常笃定,一个正气凛然的关公已然在他心中。他的关公在细细打磨中展露了风姿,眉目庄重,一手紧握大刀,一手弯曲置于胸前,站姿、神情、眉眼、手势,每一毫都精准传神,颇有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忠勇之气。
这7年一刀,李映峰颇为满意,也不失为他木雕的代表作,始终留在身边。
灵魂是生活的萃取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李映峰的作品也是如此,每一件作品似乎都是灵光乍现,然而细品之下也有迹可循,有的来源于生活中的所见,有的来源于生活中的所感,甚至是书中的一句话、电影中的一个片段,都会成为作品的精髓,成为与观者共鸣的震眼。在李映峰从木雕跨界而来,成为玉石雕刻大师后,生活和艺术的杂糅变得更为显现。
佛像、瑞兽的雕刻似乎远离生活,都有规定的制式,只需要雕工无瑕便能成就一件佳品。但是李映峰的观音却别具一格,尤为有名。他说他的观音来源于生活,打动人心的不仅是形态,更多的是神韵。好的作品不是怎么像,而是什么样的感觉才是祥和、宁静、慈悲、包容,这其中不乏佛教作品的研习,更多的来源于生活中对于符合神韵的众生相的艺术化。
“我做过一个名为‘鬼新娘’的作品,题材很生僻,玉石材质也不算太好,但是最后却被收藏者高价收走了。”李映峰说,作品讲究因材施艺这是设计,而传递一种心境,承载一个故事这就是灵魂,有同样心境的受众便会产生共鸣。当时一位杭州的客户带来了一块材质并不算太好的南红,顶上有层白色,中间还有两个圆形的矿点,看起来是一块差强人意的料。李映峰拿在手上端详良久,忽然联想到了电影中“龙门客栈”戈壁风沙的萧疏,在这样的情景衍生下,他把玉石的白色部分雕成头纱,矿点成了眼窝,一个戚戚然的女子便跃然而生,而正是其中生动的情感让这个偏僻的题材找到了知音。
灵魂是全新的价值
李映峰的工作室橱窗里放着一件独特的作品,一对恋人相对而立,海风吹起头发,海鸟身边萦绕,红色的波浪象征着思念,他们似乎有很多话要说……这幅让人无限遐想的作品取名《海之情》,整块黄蜡石算不上通透,切面上有白色的色块,甚至还有红色的纹路。但就是这样一块石头,经过李映峰的雕琢后,获得了2012年良渚杯最佳创意奖。“也许在别人看来这块石头不值钱,因为它不够通透,还有很多色块、波纹,但我觉得它就是个宝,这些瑕疵都可以拿来利用,变成极好的点缀。”李映峰笑着说。
“拿一块好的玉石,做一件好的作品,卖一个好的价钱,这是一个合格的雕刻师理所应当能办到的,这不是设计,不是艺术,是技艺。我希望能赋予我的作品高于本身的价值,这才是我认为的有灵魂的设计。”李映峰喜欢逛早市,每每看到有些许瑕疵开价便宜的原石,他心里都偷着乐。一块暗色又布满黑点的石头,摇身一变成了一只惟妙惟肖的金蟾;一块颜色稍浅的石头,成了一只趴于石头之上与石头浑然一体的蜥蜴;一块虽然比较通透但却有小花点的石头,则活脱脱变成了一只小金蝉……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