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源头,神话和历史是交织在一起的。中国神话浪漫温暖,摇曳生姿。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神的故事被浓缩在简短的词语中,就跟中国古典诗歌一样,言有尽而意无穷。

image

张庆东 女娲补天 该作品荣获2018上海玉龙奖金奖

犹如古老的琥珀、剔透的棱镜,中国神话静默入迷却又熠熠生辉。传统文化的无形之光,透过神话的关照,散射出不同的维度,在岁月的长河里流光溢彩。

而在这些诡奇多彩的远古神话中,以女娲为中心的故事极具深远意义和广泛影响。除妖治水、补天造人、置乐立媒……其神奇的力量,伟大的功绩,被华夏儿女传颂千年而不息。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战国中期的《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image

在关于女娲的诸多神话中,补天神话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相较于造人传说而言,补天神话的记载要稍晚一些,因而其社会色彩也就愈显凹凸,有些问题也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缺失而扑朔迷离。

女娲补天神话最早出现于《淮南子·览冥训》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地震、河水决堤、火山爆发,女娲补天、正地、治水、杀猛兽……这些内容构成了女娲补天神话的主体内涵,其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image

“在古代作为宗教信仰的神话,随着其信仰的过时,在近代已经‘移位’即变化成文学,并且是各种文学类型的原型模式 。”

尽管女娲在神话中已经消失,但在百花齐放的文学沃土上却获得了无限生机。战天斗地、英勇无畏的女娲形象在各类文化遗产中栉比鳞次。

李贺《李凭箜篌引》诗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黄庭坚《次韵寄上七兄》诗云:“学得屠龙长缩手,链成五色化苍烟。” 姚燮《双鸩篇》诗云:“天缺不得女娲补,海缺不得精卫填。” 黄遵宪《续怀人》诗云:“只恨书空作唐字,独无炼石补天词” ……

这些诗词都巧妙地运用了女娲补天这一典故。

image

女娲补天神话题材的符号化,为补天神话进一步打开了文化的大门,其不仅表现在诗文领域,在玉雕作品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张庆东刀下的女祸造像,得海派玉雕泰斗吴德昇大师的真传,融西方雕塑大师人物作品精华与中国传统人物雕刻内涵的精髓,亦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延伸、创新与沉淀。

image

他取材薄透、沉静的析木玉料,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基础,运用独特的造型、夸张的比例,唯美构图,随形俏色巧雕出大气磅礴、高迈古朴的动感效果,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女娲艺术形象,引发无限意境与魅力。

观之,女娲如出水芙蓉,从逐天海浪中冲腾起赤裸的玉体。她,昂头高举双臂、擎起五色石于天窟;她,秀发披散、飘劲唯美;她,上身苗条写实,玉乳丰润挺拔、腰肢纤细柔美,下身极尽夸张,美臀圆厚肥翘,于灵动中展现出妩媚典雅、性感窈窕、柔俊美健的女神风范。

整件作品画面层次清晰、繁简有度、虚实结合、色彩协调、对比丰富、张力尽显,皆得益于玉料温润细腻、古朴深邃和坚韧高贵的气质。

image

神话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是精神的传承。然而,中国神话故事的散落和不成体系,使得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都敬而远之。

如何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凝结成一股强大的、不屈不饶的力量,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和努力,而这也是千璞滙旗下玉雕大师张庆东创作《女祸补天》的初衷与动力。(本文作品来自千璞滙)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