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卜工作室游记
2018.3.19 斑马会会员陈鸣
惜别了李俊杰老师,我们来到了曾获天工奖金奖的王一卜老师的工作室。王一卜老师的工作室风格极简,室内用白色板材隔出了山峦的形状,悬挂的吊灯形状也很有古味。置之其中有一种身在清明梦境的宁静感觉。
王老师络腮胡,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略带羞涩,但开始谈及玉文化的时候,他却像变了一个人,话语中蕴含着一股安静坚定的力量。
游学团陈抒: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从去年天工奖的装置,心路历程,以及想法。
一卜老师:去年我也是想做一些单纯的东西,回归材料本身,弱化一些工艺。灵感来源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其声舒扬,抟以远闻,智之方也”——玉的音声,便为智德,从声音的角度回归,做一些玉和玉碰撞的装置。去年刚好樊军民老师在天工奖的展位上做了五德中体现“宁为玉碎”的“勇”,都是想削弱一些人为附加的东西,让玉本体的美发散出来。
游学团蔡宏炯:能分享一下您的创作历程吗?
一卜老师:我是2008年的时候正式入行,我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在学校学的是书画鉴定与修复专业,比较幸运的是遇到了好的老师,在校学习了几年书画,也算入门了吧。当时一个玉雕厂到学校来招生,正好老师推荐,就走上了做玉这一行。翡翠的材料看不懂,到现在为止只做过两件。
蔡宏炯:您对中国明清的白玉有什么感想呢?一卜老师:我喜欢商代西周东周到汉代的白玉,一开始在师父葛洪那里做的时候,我是不喜欢古玉的。刚开始看汉代拓片的时候,我第一感觉是不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喜欢 ,越来越感觉古人了不起。而现在看来只有惭愧,现代玉雕工具比古人好太多,玉雕却没有进步。
游学团团员:您工艺的特点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卜老师:上学时学的国画,可能是受到了国画和书法的影响,传统书画讲究线条的刚柔强弱、松紧虚实等变化,丰富的变化使得线条更为极致。我自己对于原颗籽料作品多是浅雕,我觉得浮雕和圆雕其实也没有本质区别,圆雕设计利用得好也能保料。一块籽料本身就是半成品,没有青玉山料这么自由,没有原皮,六个面都能雕刻,外形也不受限制。
一卜老师:这个是我系列作品中的其中一件,叫《随风去吧》。当时业内也有人说这样命名会不会太消极,但我觉得这是我当时的一种真实状态。随风去吧有一种随缘任运的感觉,那断时间在看一些苏轼的文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有一种洒脱释然的感觉。另外,佛家讲“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要悟竹中之“空”啊, 这材料本身是墨绿,很像竹子的颜色,相比白玉略带一点忧郁。籽料红皮白玉给人的感觉就阳光活泼一些。这个侧面是一个佛的剪影,处理成一个竹子的内曲面,整体都是锥体,所有面都是凹面。
蔡宏炯:作品原皮和抛光面的反差是什么感觉?
一卜老师:局部抛光更显出整体的浑茫沧桑感,这个系列一共十几件,有些就是边角料完全没有雕,其实玉不一定要雕了才是一件作品,边角也是半天然的一件作品。当然人工是很有价值的,如果不做就不能赋予人类文化,但雕刻也要有节制,情感要有,但不能泛滥。材料难得。能一刀有效果就不要两刀,能两刀就不要用三刀,因为我们雕刻的目的并不是去改造它。
游学团团员:请问王老师一开始是在做什么?
一卜老师:我一开始做观音佛,和上海的玉雕作品风格一样。现在也是做佛造像,但和刚开始就不太一样了。
游学团团员:请问王老师将来想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一卜老师:不确定,先根据自己的喜好,尽量完整保持料子的特性。根据料子的特性来设计一块玉石,就需要读玉,我觉得这是所有人都有的一种能力,只要安静下来就可以了,如果你的感受和别人的感受一样,这很好,假如感受不一样,那也很好,说明你很特别。玉石本身不是为了装饰人而存在的,我们追求的是一根绳、一块玉极简的感觉,如果简单的能表现就不要复杂的,原味的东西就是简单的。
蔡宏炯:我看过很多艺术家,也收藏过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我可以由衷对您说,您从心里就是一个艺术家。
一卜老师:我觉的可以不受别人影响还能生存下去已经让我感觉很好了,把自己想的东西自由地表现出来是很幸运的。
我们随即来到了王一卜老师二楼的工作室参观。一个场景让我们印象深刻,用标题党的话就是:“震惊!羊脂白玉竟成盆景配景石!”
的确,对于早上刚逛完相王玉器城二楼维族摊位的我们,这种维族人一开价就是一两万的带原皮白玉籽料,竟如此随意地被插在盆景里,和十几块钱的竹子相映成趣,这简直就是一种心灵震撼。不过话说回来,美玉配美景,真的相得益彰。在这里我只想问一句:王老师,您家还缺园丁吗?
没错,就连用来塞桌缝的都是上好的和田籽料。也真的是让人感觉到玉文化在王老师工作室中无孔不入。
王一卜老师坦言自己很少接待这么多客人,有点紧张,包括做东西的时候,苏州的玉雕圈子自己也很少走动,人多反而有点拘谨。他是一个羞涩内敛的艺术家,更像个佛系男青年。不过这样也好,真正用作品说话的人,其实是不需要通过获得别人的肯定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的。就像他雕的那块青玉一样,只为表现自己的感受而变化得温柔如水、如云、如风,真靠近触摸时,你会发现,他的内心还是像这块青玉一样坚韧不拔。
白骑通工作室游记
2018.3.19 斑马会会员陈鸣
告别了王一卜、李俊杰老师后,一行人穿梭在雨迹未干的苏州大街上。两边的树枝干粗壮且有年份了,正在萌发着新芽,偶尔有一两棵白玉兰树清雅地绽放在料峭的春寒之中。走着走着,大抒突然又毫无准备地拉开街边的一扇门说:今天我们还可以再拜访这位很受欢迎的帅哥。
于是,我们一行将近40人就挤进了白骑通老师位于狮子林旁的工作室,近距离接触到了白骑通老师和他的这些获奖作品。初看没注意,越看越有“味儿”,这是我对白骑通老师作品的印象。
游学团团员:您是怎么走上玉雕这条路的?
白骑通老师:十一年前,我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带着满腔激情投入到和玉雕、雕塑、雕刻有关的行业。修复过文物、烧过陶瓷、做过装置行为艺术,在上海画家村当过两年纯艺术家,最后又进入玉雕创作,各种碰撞和思考,在各种玉石里面累并快乐着。
白骑通老师:这件作品是从当下这个时代的一些感受和思考中做出来的,一方面是很多的社会问题:严重的污染带来的空气和环境问题;因为信仰缺失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因为信仰缺失带来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在兴建佛像,兴建寺院,特别是玉雕界做的最多的就是佛和菩萨。但对于我而言,我们的玉雕创作不能回避社会和当代问题,一个玉雕家作为艺术创作者不是去复制一个形式上的佛像,而是如何面对信仰这个“佛”,所以诞生了这件形若枯木,忧心忡忡地看着这个世界的佛造像。这是当下这个时代的信仰缩写,我们想用一种带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作品来回应社会,首先要让他看到材料价值,其次才能让人感到反思。
白骑通老师:比如这件获奖的作品《开天辟地》。作品上下白肉如同天地划分的界限,中间黑肉“沁白”雕琢以盘古强健的人体作为作品主体表达的主体语言。肌肉的塑造传达出人物自身的肢体与精神力量,肯定了人类诞生的生命的价值,表现了健全的灵魂与健美的体魄的和谐统一,更是歌颂了人类的智慧和开拓的力量。
《人参果》系列之《瓜熟蒂落》
这件《人参果》,来源于母体对婴儿的供养,因为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是透明的,便利用冻的部分雕刻连在母体的婴儿。这也是白骑通老师在妻子开始孕育他们爱情的结晶时迸发的灵感。同时还有这件胎儿在母体内的场景,也是一个时期艺术家内心柔软的写照,对神奇新生生命的感受。
《“天宫一号”——蟾宫》
白骑通老师:这件就是神工奖的获奖作品——《天宫一号》。古人把月亮又称之为“蟾宫”,据说上面有数只蟾蜍。通过这一个神话传说来表现月亮世界,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月亮的幻想与热爱以及追求。从玉雕艺术的角度上对“天宫一号”探月计划的由衷称赞和回应。
白骑通老师坦言,玉雕行业中的信息发展特别快,年前和现在的行情就千差万别。每一件材料的特点所带来的灵感也会让每件作品的创意独一无二。
其实用“脑洞大开”来形容白骑通老师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的东西不落窠臼,材质自由,通常料子的特色在他的眼中就是灵感的来源。我是非常欣赏这样拥有神奇想象力,能在思维世界里自由驰骋的人。人如其名,他就是骑着白驹在思维的世界里通行无阻、来去如风的侠客。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