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杭州人熟悉的良渚文化,我们首先会想到那各式各样的玉琮、玉璧、玉钺、玉璜……先民们的创造让良渚成为中国玉文化史的“三江源”。如今,在这片“三江源”上,一座玉文化产业园正在延续千年文明的血脉。翁祝红,就是入驻其间的首位中国玉雕大师。

崎岖成长 走向攻玉之路

翁祝红的家乡在建德,村子里有很多传统文化的遗迹:木雕、石刻、彩绘随处可见,“像我家的房子,就有两个雕梁画栋的天井,我从小徜徉其中,还会用木炭和白纸把那些雕刻拓下来”。

翁祝红水晶作品《极乐世界》 【查看详情】

1989年中考之后一次车祸,让翁祝红差点与工艺美术擦肩而过,但也是这次车祸,让他觉得冥冥中就已注定他会走这条路。当年,翁祝红怀着对美术的向往报考了建德大同中学工艺美术班。8月9日美术专业加试的那天,他一大早就坐上大客车,大概走了十几公里,就一头栽下了十几米高的悬崖……醒来的时候,翁祝红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赶不上考试,进不了工艺美术班了。

幸运的是,缺考美术的翁祝红却还是收到了录取通知,在工美班,翁祝红系统地学习了素描、色彩、艺术理论,也有了相对专业的鉴赏眼光,却没怎么学到具体的工艺美术。入学第二年,还在纳闷中的翁祝红就被安排到杭州玉雕厂实习了。翁祝红逐渐发现,玉雕和画画虽然工具材料不同,实质上却没什么区别。都是审美的表达,只是具体的实现方式有所区别。就这样,翁祝红踏上了这条玉雕之路。

辗转前行 发现水晶的澄澈

在杭州玉雕厂刘青松老师傅的严格要求下,他进步很快:“从表面上看,我做活很慢,但每做一遍就有一遍的感悟,每修一次就有一次思考”。翁祝红雕玉水平与日俱增的同时,上世纪90年代的杭州玉雕厂却开始走下坡路了。处于苦闷中的翁祝红便准备跟随师傅前往玉雕行业繁盛的扬州。这时,一位副厂长挽留他道:“扬州卧虎藏龙,高手如云,去了之后你就被淹没了,不如留在这做骨干”。翁祝红闻言,更坚定了去扬州的决心:“我当时正因为如何提高创作水平而苦闷呢,到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岂不是得偿所愿?”1993年8月,他就义无反顾地去了扬州。

涅槃

果然,扬州的那几年让翁祝红开始真正理解和有意识地继承传统。相比此前单纯地“把一件东西做好、做到极致”的状态,此时的翁祝红开始从玉石文化和玉雕艺术的宏观角度来看待创作。此后,翁祝红又辗转杭州、南京、东海等地。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接触到了台湾雕刻大师的水晶雕刻,“它的精致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真不敢相信这是雕刻出来的,于是,我夜以继日地研究工具和手法,体会水晶的气质”。

2005年,翁祝红与老师仵应汶合作的《千手观音》获得了当年“天工奖”(中国珠宝玉石行业最高规格奖项)金奖。对翁祝红来说,这是一次肯定,也是一个引导,“从那以后,我的思路更加清晰,这件作品奠定了我的风格基础”。

回归源头 雕琢本土玉文化

2006年底,已经对水晶雕刻有了整体把握,逐渐把自己的性情融入水晶中的翁祝红,决定回到杭州。“我觉得我有必要回来,从整体上培育杭州玉雕的创作,探索玉石雕刻与江浙文化的交融,构建出当代风格的杭州玉雕”。于是,良渚这个玉文化“三江源”成了最佳选择。

中国玉器经历了巫玉、神玉、王玉直到民玉的多个阶段,如今已成为最为中国人亲近的文化符号。“玉是最能体现中国人情怀、气质的东西。玉器本身的质感,以及雕玉过程中讲究的‘如琢如磨’,都能体现中国人的坚韧、温润,外柔内刚等内涵” 。翁祝红擅长的水晶,则更具有通透、灵动的审美气质。在创作中,他大量采用圆融饱满的面积和线条,把凹面和凸面结合在一起,展现水晶本身的生机和动势。这些风格与翁祝红擅长的佛像题材结合在一起,更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统一。

翁祝红 侯理博 宋涛作品无量寿佛(水晶) 【查看详情】

除了自身的创作外,翁祝红还在为成立一座良渚玉雕研究院而努力。他希望通过研究院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吸收考古界、文化界的研究成果,利用好艺术类高校的开阔视野,并积极开发新型推广模式。“这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做文化事业是需要情怀的,没有全身心的热情投入,文化就不会与你产生某种情感交互。在余杭良渚这片玉雕的‘三江源’,我可以吸取到无尽的灵感和激情。”

心地澄明,热情如火。

翁祝红,1991年工艺美术学校毕业进杭州玉雕厂学习玉雕工艺,1995年起专业从事水晶佛造像的研究与创作,2006年11月被评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现为浙江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大师委员会常务副主任。2010年10月,翁祝红作为首位中国玉雕大师,入驻余杭良渚玉文化产业园。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