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灵石,但归根结底也只是在石的范畴,正是由于文化的加成让它有了从石到玉的飞跃,这中间必不可少的是雕刻匠人们对华夏文化用心的解读……
王三照: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不老的话题,有了对这些传承这些民族瑰宝的传承才能有创新的生命根源,传承是一种民俗文化的载体,永远和我们的敏做文化割舍不离。
天性使然 始于热爱
生在这个有着千百年玉雕文化底蕴的地方——河南镇平,王三照师傅对于玉雕的情怀始于坊间那些老艺人一生的那份敬慕。一代代的老艺人在这里演绎着指尖的传奇,让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是他们毕生无上的追求。
自学成才 投身玉雕
三照师毕业于镇平师范美术专业,给予专业知识奠定了三照师自学玉雕的基础,全国刚解放的那个年代三照师跟大多数青年一样,农村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这里有从艺数十年的民间老艺人,农闲时的交流让三照师对于玉雕的工艺技法以及文化传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晚上油灯下对一块泥巴的揉捏和琢刻中慢慢的领悟,这奠定了他以后走向大师路的基础。
学而不厌 厚积薄发
1972年由于对于玉雕文化的独到见解和技艺的初有小成,三照师应召进入镇平石佛寺玉器厂工作,期间得与天津国家级工艺美术张东才先生,由于年龄的相仿和对玉雕文化的执着二人很快成为了朋友,当时已经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张先生对于这个异乡的好友不吝所学为三照师的艺术人生重添墨彩,甚至可以说是三照师玉雕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与张先生的相遇相知让三照师有机会与当时国内语调行业的泰斗级人物接触,对玉雕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后数年三照师分赴全国各地玉雕厂观摩学习,知个派之所长融入自己的修养中,让自己有了一个阶段性的进步。
学以致用 颇有成就
多年的不断学习三照师在玉石设计雕刻的底蕴也逐步丰厚,1988年发表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浅谈玉雕设计制作中俏色的利用》被南阳宝玉石协会评选为优秀论文并获奖,同年此论文在镇平工艺美术中专的讲座视频被收录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精品课程并连续播放。随着自身对于玉雕工艺的纯熟掌握和对玉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深刻领悟,王三照著作多篇行业论文,其中《玉乃无价之宝》于1991年收录在《全国企业技术经济论文大奖赛论文集》并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刊印发行。其个人也获得“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高级会员”身份;同年其创作的独玉雕件“三顾茅庐”荣获首届河南省“兴豫杯”名优特新优秀奖,此后多款作品在全国玉雕作品评比中多次获奖。
诲人不倦 不忘传承
1995年近花甲之年的王三照先生离厂回乡在王岗乡创办建立了“镇平县蒙古族玉雕工艺文化培训学校”并担任校长。2001年镇平工艺美术中专特聘三照师为玉雕艺术专业特聘讲师。
经过多年的付出,培训出的学员中已有许多人在玉雕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道路上有所建树,成为行业的优秀人才,培养的学员分赴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河南、新疆等地拼搏并成为当地大中小型玉雕厂中的技术骨干,更有许多学员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其中马铁军、魏志业、王红彬等人被河南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授予“省级玉雕大师”称号;王艺兵、王照盈、赵彦磊、王军阳、仵大豪等人被镇平县玉雕局授予“玉雕新星”荣誉称号;他们设计制作的玉雕作品多次获得玉雕届各种奖项,部分作品被《中国现代玉雕精品大全》和《中国南阳独玉文化》等行业刊物收录。
老有所益 不忘初心
三照师总说:“玉’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灵石,但归根结底也只是在石的范畴,正是由于文化的加成让它有了从石到玉的飞跃,这中间必不可少的是雕刻匠人们对华夏文化用心的解读,自我的充实才是创造出好作品的佳途。”这足见其对他对玉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浓厚热情,天伦之年不忘与往日弟子们相聚一堂,一起探讨对玉雕工艺与文化的各种见解与思潮。同样他的一生也是自我充实的一生,工作闲余之时,勤习书画,修学三教名著充实了自己的同时也在其中不断发现着中华文化在玉雕中的共融之处,提高着自己的行业修养。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