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者语

他以状元的成绩,考入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又以国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他足迹遍布天津、云南、宁夏、上海等地,从事过木雕、砚雕、翡翠雕刻、练就多种雕刻技艺。作为一名阅历丰富、技艺精湛的玉雕大师,他开创了圆雕玉牌的先河。他就是上海“沐白玉馆”的掌门人——卢智勇。

名家简介

卢智勇,字沐白,1973年生于天津,玉雕“沐白牌”创始人、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上海海派玉雕大师、天津特级玉石雕刻大师、天津宝玉石协会副会长。

作为一个跨越天津上海两地的大师,卢智勇的作品既具有北方人的豪放大气,也具有南方人的细腻温婉。其作品被人称赞集“北方之雄,南方之秀”于一体而受到大家的喜爱。

2011年,他首创了“沐白牌”,将圆雕引入牌子,创作出的牌子更突显出灵动生姿的形态。2011年这一牌子的新形制荣获国家专利。

他的作品无一不散发着充沛的情感,既有传统文化中的幸福温馨、诗情画意,又有现代人生中的思索与体味,作品造型大胆、给人耳目一新、视觉震撼之感。

image

好男儿一生最爱和田玉

不忘初始,卢智勇总说自己是个有福之人。在他的从业生涯中,遇到很多真心培养他、提携他、帮助他成长的人。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毕业进入到天津特种工艺品厂,他的开门老师傅范中亮,陈越陈师傅,再到以后给予他帮助和指导的很多前辈师傅。师傅们都对他特别好,从不藏着掖着,总会竭尽所能地把自己的一切技能、经验等都细说详尽地传授给卢智勇。这些师傅们的精心培育,为卢智勇后期成为玉雕名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转眼多年过去,卢智勇如今已经是玉雕行业的中流砥柱,成了很多玉雕人的师傅。身份地位的转变,并没有让他忘记当年那些师傅们给予自己的悉心指教。所以,他也一直将师傅们对自己的那份耐心和毫无保留的胸襟,传递给自己的徒弟们。他认为这也是一种传递,手艺人该有的一种精神传递。

image

卢智勇的从业经历非常丰富,他做过木雕、石砚雕刻,也做过十年的翡翠雕刻,做白玉雕刻也有十二年,期间还做过一段时间的珠宝生意。但不管生活处于何种状态,对玉雕的喜爱一直在心里。在这个天地里,他可以自由驰骋,虽然说玉雕创作也常常让他大伤脑筋,给他带来很多困顿,但当一切都解决了,作品完成后所带来的喜悦和幸福感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比拟的。卢智勇笑着说:"这也是玉雕的魅力所在,我这一辈子算是交待给它了,我很知足,也很感谢老天爷让我从事一个我喜欢的职业,还能养活自己。”

真正的大师重在不断创新

温和儒雅外表下的卢智勇,其实是一个很喜欢突破自我,打破常规的人。“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说:“我喜欢在玉雕制作的过程中尝试新的工艺、新的手法、新的内容。”2011年,卢智勇尝试着将圆雕的元素融入到牌子里,传统玉牌基本以中规中距的牌片出现,宛如白纸,在正反面上刻以山水、人物、诗文等,一般以浅浮雕、浮雕、高浮雕为主。融入圆雕的“沐白牌”让牌子不再拘泥于方框之中而变得灵动起来,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视觉效果和艺术美感。沐白牌的问世,不仅引发众多同行的赞叹,还在当年荣获了国家专利。

image

在卢智勇看来,创新肯定意味着诸多困难,将不同的元素加入、打破、揉和、删减、不断的调整,这是极具挑战的过程,因为没有范本,只有靠自己不断尝试,很多时候都意味着失败。《财运到》是他首个面世的沐白牌作品,如今他还创作出了不少其他题材的沐白牌作品,他意在让更多人理解这种形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更多的好作品。

image

卢智勇虽然喜爱创新,但他认为并不是瞎拼凑或臆想地去创新。创新还是要有基础的,有根的艺术才有生命力,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它的土壤。正如他所说:“我们的根在这里,我们本土文化在这里,我们从事的又是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职业。我们自己优秀的传统工艺、艺术,有的是让我们骄傲的地方,只是我们自己没有耐下心来去把握,去研究。当有一天我们向世界展现我们自己的时候,必须是具备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东西,才能打动世界。我们说传承发展,一定是先传承,才有发展。一定多看看我们自己好的东西。”

image

说起玉雕的题材,卢智勇喜欢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融入到玉雕当中。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向达.芬奇那样,看见蜻蜓会想到设计飞行器。“去艺术馆确实有好处,但那是艺术家们消化过的东西,不是属于自己的感受,还是应当多观察生活。人总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能够做到认真观察、思考、实践,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美,情感和美感有了,创意自然而然也就流露出来了。”卢智勇这样阐述自己对艺术与生活的见解。

工匠精神是玉雕行业的灵魂

谈到工作室的经营,卢智勇十分谦虚:“我们没有太大的能力做生意,现在不是玉雕疯狂的年代,我们还是守着手艺人的本分专心创作好作品比较好。”朴实的话语中,匠心尽显。在卢智勇看来,一个成功的工作室应该像作坊一样,如果做成企业,那就缺少了传承的精神。师父和老板的区别在于:师父总是希望徒弟好,希望徒弟们有出息,愿意把所有的绝学都教给他们;老板则希望员工不要离开公司自立门户,所以会处处提防着员工。这种心态的不同,决定了作坊式的工作室比企业式的工作室更有益于手艺的传承。

image

据卢智勇讲述,现在很多工作室都在变成企业。因为几年前市场火爆的时候,有人做就有人敢买,导致很多人学了两年就离开工作室单干,有些工作室能干活的徒弟全都跑去单干了,这让很多工作室十分忌惮,所以不断向企业模式转变。

谈起玉雕界当下的各种问题,最让卢智勇忧心的是玉雕行业工匠精神的缺失。比如玉雕工艺的断代:器皿中的炉瓶,人物中的立体件,都要花多年时间去学习,现在却没有人愿意这样下功夫了。尤其是当行业不景气,生意比较黯淡的时候,很多玉雕师会果断放弃艺术家的工匠精神,去做商品图赚快钱。卢智勇举个例子:“比如说佛像,在创作过程中提取艺术精华本身是正确的,但不是用一句“佛本无相”就完全变成一堆简单粗暴的模仿,是非常不应该的。”

image

此外,一些玩家、藏家在玉文化方面的缺失,也制约着玉雕师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不少玩家、藏家更倾向于快销商品,这类玉雕商品容易转手卖出更好的价钱。殊不知,这种行为正在打消着玉雕师的积极性,压抑了他们工匠精神的发挥。“如果工匠精神不能尽快回归到玉雕行业,这对于玉雕行业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卢智勇感慨地说。

image

淡淡秋风微雨过,流光瘦减繁华。这位既有北方人的豪放大气,又有南方人的细腻温婉,把“北方之雄,南方之秀”尽情演绎在玉石之上的琢玉工匠,他此生的志向,就是以一颗锐意创新的心,在峥嵘岁月里,雕刻一种沉静的内敛与坚守……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