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克钊的雕刀下,那些幽深的村巷、泛着光茫的石板路、雕龙画凤的门窗、古老的青砖碧瓦、还有缕缕炊烟、声声牛哞、童子的嬉戏……不仅呈现出岁月的沧桑,而且被赋予了一种让人着迷的生命的力量与温情。他用奇妙的线条与色调,营构渲染出的氛围,让人震撼与感动。
唤起心灵深处的温馨回忆
他说,乡村的一砖一瓦都包含了许多的内容,它首先是一种岁月的痕迹,这些前人建造的青砖碧瓦,其颜色、肌理,通过岁月的洗礼,就由人类创造的艺术变为自然的艺术,那是最美的,它们的质感很朴实、自然、亲切。乡村的自然之美,与农村老人慈祥的眼神,传达给我们一份怀旧的脉脉温情和对人生、世事的体悟。
他的作品都非常独特而富有一种生命力的张力,看起来却是那样的静谧,给人内心以安宁与祥和。这就是他不同于当代同行的地方。因为他的创作保持了一种纯净的心态,在喧嚣的红尘中保持了心灵的宁静。
他选择的对象平凡却令人感动。他的《读书郎》、《饭晌》、《晨读》、《乡村旧事》等系列作品就说明了乡村质朴的生存经验所具有的精神价值。这样朴素的主题之所以会打动人,正是因为他心中久已酿就的那份美好感情。他有着行吟诗人般的情怀,在大自然生生不息运行中寻觅着诗情。
在艺术中,愈是朴素、愈是平凡,愈是自然,俞难以表现。因为,在众多繁杂的景物中,将形式、内容、情感融为一体,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在他的《环保小卫士》中,体味到自然生命的灵性,对自然的赐予产生了深层的思悟;《恩爱百年》、《最浪漫的事》,无不轻叩欣赏者的心扉,唤起心灵深处的温馨回忆,它传达了情感韵律对于有过类似体验的人是无比亲切的。上述作品,可以看出他极强的审视与选择,看出他在色形结合上的匠心,也看出他始终如一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追求。
他的艺术选择是不趋时尚的。他直面生活,寻找冰点思维、平民视角,坚持草根意识、人文情怀,又不停留在浮泛的层面上,其艺术的目的是跨越具象的描绘而进入恒久的、隐喻生命的领域。他特别喜欢小人物题材,因为他认为身边的小人物最能感动人心、引起共鸣。在他的刀笔下,乡间随处可见的人物、景物,再予注入民间艺术养分。乡间农忙、民俗节庆、白发翁媪、小家碧玉等等,都在他布局中跳跃舞动、精妙再现。他的关于留守儿童的作品《盼》,雕琢了一位留守女孩,给观赏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破败的柴门,趴在墙角的小狗,矮凳上的课本,几乎可以让观赏者落泪。画面构图精美,充满写实感,充满意境。他的审美取向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了乡村和底层儿童的精神风貌,具有很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总的来说,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不断感受到一种人生感与历史感的存在,一种生活理想的贯彻与流淌。他与某些强调个性、标榜自我的前卫玉雕大师不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当初出发的原点;一刻也没有忘记生养自己的黄土地和故乡的父老乡亲;一刻也没有忘记把自己的艺术之根深扎在乡土中,就像庄稼一样,也要从这泥土中吸取营养,找到创作灵感和美感;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使命——做一个大自然与人民的歌者,创作当代农民的经典佳作。
在刀尖上跳舞
有人说,诗歌创作是戴着镣铐跳舞。那么玉雕艺术创作设计,更是在刀尖上跳舞,因为它是一门减法的艺术。张克钊善于调动黑、白、灰的构成要素绘构画面整体感,虽逼真刻画却又不失之率意,在笔触排列与色彩对比的韵律、节奏与交响中,烘托其核心题旨——讴歌脚下热土,讴歌浓郁的乡情,以精致逼真的写实风格,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交流与调和,朴实的题材,引发人们怀念乡土与自然的情思。
张克钊是乡土风情的黑白料立体圆雕人物这一独山玉雕脉络的开创者,因为对土地的真挚情感,他将村居的生活搬进了独山玉雕的创作之中,开拓了玉雕艺术的表现空间。不论是农家小院,桑麻旧事,还是小家碧玉,白发翁媪,都被他雕镂成岁月的记忆,用双手让这种质朴的美感凝固成了一个永恒,推动了独山玉作品从传统的题材向更宽更广的领域拓展。如作品《饭晌》,以人物群雕形式,用自然简朴的意境展现了农村村头巷口少长咸集的饭晌场景。作品的整体色调正如我们记忆中的农村,是碳笔的素描,没有悦目的光彩。然而,春阳夏荫里多少家长里短娓娓道来,谈天说地中多少物是人非欲说还休,那渐行渐远的甜蜜和谐慰藉了多少孤独疏离,那呼之欲出的音容行止鲜活了多少天伦温情。
在手法的运用上,大师也是以写实为基础,以形传神,以神融形,用简练而流畅的线条塑造出了人物的风度与神采,这使得他的作品朴茂浑融,不事铅华,却有着直指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他用艺术家的敏感,耕织田野的朴实无华,在那些宁静而淳朴的乡音乡土乡情中,深刻自省,在它们共同的关照与体察中,悟及生命的终极意义。古人曰:“天不变,道亦不变。”对形而上的“道”的追寻,是对宇宙生命的深刻追问,那是中华文化的境界所在,是一种永恒的境界。由心仪到深入直至完成这一境界,是每一个游艺者的终生追寻。张大师在紫陌红尘里“知白守黑”,苦心孤诣,给人一片空灵透彻的天地。虽然他的诸多作品只是关于田野,关于乡村的朴实无华的精神迹象,但他以一贯之的是对生命的感激之情——那里有浓厚的情感和理想,那里有潜藏在草木间的亲情与慰藉。那些深爱中的吟味与悟想,在他的作品中便有了生命的色彩。
一位行者
《心路》是张克钊从艺以来较得意的一件独山玉作品。他通过对一组西藏朝圣者的刻画来表达自己对玉雕艺术的孜孜追求。画面上,那被强紫外线照射得黑里透线的酱色脸庞,和劳动者粗大的手,白色的头发,黝黑的藏袍,微露白色的羊毛衬里,无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人物造型是一个手持转经筒,迎风站立的藏族老太太和一个正欲行礼的藏族小伙子,神态坚毅。制作处理是手脸写实,衣服稍虚,外型像山一样坚稳。底座用优质黑白料做雪景以烘托气氛。整体造型用直角三角形以求为信念前进、运动的感觉。在创作《心路》的日子里,他总是闭上眼睛,让自己的思想去追随那些朝圣者。从他们身上,他感觉到了一种被净化的思想。他认为:藏民族对自己的信仰的那份虔诚,我们作为一个从艺者,如果不能以一个朝圣者的宁静追求真理与神性,那么是很难创作出全新的石头语言,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来。
因此,他在寻找的途中行进,他让他的灵魂与自然的灵性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交流与沟通,坚守住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尺度,期待自己的作品能超越和远离物象的外在形象,指向和抵达物象的内在精神,从而达到化合天地之美的境界。他的梦想如经幡随风飘拂,变成了虔诚的朝圣者向着太阳和神飞翔的信念。谁都相信,在西藏,苦难的行程直接代替真和美,看着磕长头的朝圣者,人们都会悚然觉悟——至诚至真至信并不是一种刻苦和磨砺,它就是简单明了的生存态度,也正如那句佛家偈语,“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在艺术上,他是一个自觉自信的行者。他的自觉与自信首先来自于他的理想主义,或者说他的使命意识。他的《二尺花布》、《冬日暖阳》、《中国娃》……一件件生动传神、透着淳朴和善,将生命里的律动和心理感受一并绘制一幅幅带有韵律节奏的绘画作品,并且与生命天然浑成,不可分割,就像自己的影子一样。又如同美丽的“中国结”,将作品表现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连同画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巧妙地纺织起来,成为玉雕艺术探索与创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所以,张克钊是一位行者,他不为大家讲述路上的奇风异俗,而是用玉雕语言呈现至诚至信的心灵图象!
张克钊简介:
张克钊,中国玉石雕刻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师,镇平县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擅长独山玉黑白俏色人物创作,作品手法写实。代表作有《心路》、《大唐飞歌》、《恩爱百年》《老鹰捉小鸡》《拽》等。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