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玉雕的人都知道“因材施艺”这句古训,这仅是作为设计的要领。“随形造器”,意在充分利用材料,而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新理念。人们常以“材美工巧”作为对玉器的赞美词,“材美工巧”能否算作创新呢?不尽然。古人对“巧”是作为一种美意识而言,比如:“化工之巧”、“雕刻取巧”、“循其规,造其巧”、“取其法度,兼以巧思”。这里所列举的“巧”是作为技巧而言。“巧”在古语中是好的意思。《广韵》对“巧”如是说:“能也,善也。”

我认为,“巧”之意的深浅理解不同,亦有大巧和小巧之别。“巧”作为技巧而言,是浅表性的,谓之小巧;如果能达到“巧思神通”,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有了深度,应为大巧。大巧有“天机神巧”,“大巧若拙”,我认为这是“巧”的最高境界。

人们常形容精美的玉器为巧夺天工,是否能作为创新来解释呢?非也。我作如下解释,“巧夺”作借助、利用之意。巧夺为妙,能把自然形作适当的变形、夸张、添加、省略或寄寓人们某种美好愿望和象征的图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装饰”的传统特点之一。我认为它突出的是装饰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能给人美感,但不能彻底打动人的心。巧和创新是有区别的。“天工”作大自然或自然物件解释。把“巧夺”与“天工”连接起来,就是说要善于借助自然物的特性为善者,即与“因材施艺”同义。

对于“工”的涵义,在古代亦有多种解释,包括创造、制作、活动在内,如“化工之巧”、“巧则工”,均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活动。再列举,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犹恨雕刻工多耳”、“工以理材为难”,这里所说的“工”均指雕刻之事,可理解为“工效”,也可作“手段”说。“工”、“巧”、“攻”古字相通,如“材良而器攻”即为“功”之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里“攻”也就是“工”之意。现代汉语中,“工艺”是由“工”和“艺”组合而成。“工”在古代亦作为“技”,如现代汉语中有技艺、技工、技巧等,均由“工”演变而来。

玉雕大师张建宏代表作敦煌姿韵

古人在审美意识上对“少之法度,不循其规”的作为是持反对态度的,对其喻之为“奇技淫巧”。在那个封建礼教时代,很注重思想道德观,如果违背“礼”这个大道理,就不是真善美,是“伪”。伪乃是做作、过分虚假。古人将“奇技淫巧”定义为雕虫小技,不屑一顾,可见古人对艺术形式美也是有其法则的。

在继承发展基础上的创新是时代之需。模仿古制是意在吸收优良传统,食古而化,达到古为今用;不过如果“嗜古成癖”,则又进入了误区。艺术哲学也讲辩证法,一味追求因材造器,过分珍惜材料,那就反而会被材料所束缚,从而失去驾驭材料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简单的“因材施艺”不是创新的动力。

任何一门艺术的生命力和诱人之处都在于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创时代之新。玉雕艺术的发展观也是随时代而演变,其绚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形式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形成了玉雕艺术的鲜明特色,并不断继往开来。玉雕艺术的生命力正在于不断创新而有所发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说琢玉的事,创新更是件艰难事了,它是复杂得多的精神劳动,是建立在对生活提炼概括基础上的创造,同时也是一种思想和感情的表达。把作品的艺术形式美与一定的题材内容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有思想和艺术高度的作品来。独创性的构思是非常宝贵的,不是卖弄技巧,以“雕虫小技”为能事。好的东西不在于细巧或花哨,而是要打动人心。

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课题,但真正要实践好,却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艺术理论作指导,包括美学理论、艺术哲学、形式法则。有人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就是线的艺术。”因此对线的理解和表现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我认为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好功夫,才能做好“文章”。

“文章”需要构思,玉雕的创新构思最为重要,特别在形式和内容的协调处理上要把握好。徒有形式、内容空洞成不了艺术,也无从谈论创新。构思不同于结构,构思是有思想情感的,是形式表现的技巧,但我们追求的形态不仅仅是形式,它应是有生命的形态,是赋予思想内涵的。

当然艺术创新离不开形式美,那么形式美取之何方?从自然得来,从生活得来,而关键是从“感悟”得到,并从中发掘出“自然之趣”和“自然之势”。

当代玉雕大师张建宏作品欣赏

 循其趣,乘其势,就能构成美的形式,美的形式加强了艺术传情达意。所谓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在于夺眼球,而要打动人心。艺术创新不反对虚构。有人认为“以虚构而造型,型会生生不穷,以虚构而抒情,情会绵绵不绝”。其实,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取于客观形式,成于主观,这个主观就是艺术创作者的情感思想,也是对客观的“感悟”和审美体验所展示的。有和无已不再重要,“体宜”出美,恰到好处的美。

审美观念与创作风格密不可分,是起决定性的作用。观念的更新和改变也造就一个时代的演变,一种观念的产生,不仅是艺术的源泉,往往也成为艺术的目的。因此在当代抱有怎样的审美观念至关重要,不同的时代体现不同的生活。客观起着变化,必然对传统审美发起挑战。

新形势下,创新是一个玉雕设计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我曾对继承传统如是看:袭故而弥新,沿浊而更清。这就是“新”和“旧”的内在辩证关系,要做到有选择性的损益取舍。“未有新变,何能称雄”?当今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大好局面十分有利于艺术创新。新一代的玉雕人在良好的机遇面前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要光嘴上讲传承苏帮玉器,而是要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善于表现自我个性和风格,敢于标新立异。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