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为石精,终非俗物。每一块玉石之所以与普通石头不同,是因为它本身的不安分,是一种对成器的渴望,而人亦如此。被誉为“玉牌三大家”之一的翟倚卫,他的生命中也有着一种不安分,正是这种打破常规,对突破的向往,使他在玉雕界脱颖而出。在海派玉雕界,翟倚卫是为数不多的将玉牌这种形制作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家。他的玉牌风格清新婉约、构图精美、意蕴悠长。作品既传承了中国文化意境的诗意表达又兼具时代精神,融合了国内外在绘画、雕塑、书法乃至现代艺术的精髓,独创了“新海派风格”。从2006年至今,年年斩获大奖金奖,2013年,翟倚卫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雕(海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
温和而内敛,常年与玉相伴,翟倚卫的气质如和田玉的精光内蕴,心纳万象,不露于外。谈到兴致处,他也是心平气和,娓娓道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许正是因为受到艺术的浸染,加上国外游学经历,他的见识,他的气质,才会流露出如此冲和的气象。不得不说,“玉如其人”用在翟倚卫身上可谓恰如其分。他是怎样从外国文化中汲取养料,怎样使其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相结合,又是怎样将这种碰撞运用到自己的玉雕作品当中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翟倚卫的玉雕世界。
翟倚卫,出生于1961年,刚好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的热潮。从小,他便展露出了傲人的绘画天赋。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安排他负责黑板报的绘画部分,年幼的翟倚卫凭着自己对绘画的热情以及天赋,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也让他的老师看到了自己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文革结束以后,在老师的指引下,他进入了玉雕工业中学,开始了比较系统的学习。从绘画到构图,从选材到雕刻,这使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的翟倚卫感到有趣极了。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单调无趣的反复动作使他感觉到了有些枯燥、乏味。虽然带着这样的小心思,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出色的完成了学业,以提前晋级的身份,提前毕业,提前拜师。毕业之后,他就被分配到了玉雕厂的炉瓶车间,说到这段经历,翟倚卫完全掩盖不住当时的骄傲之情,“以前拿三十几块,我们提前进去的直接拿四十几块了。那时候学徒考试,我是第一名的身份提前晋级了,做玉雕一直是我喜欢的事。
”翟倚卫在玉雕厂这一干就是八年。炉瓶车间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器皿件,属于生产安排任务型的工作。器皿件的要求比较高,图案和纹饰讲究对称、工整,工艺要求也非常严格,局限性也比较大,所以相对来讲也比较枯燥。这对天马行空的翟倚卫来说是一种束缚,好的东西无法随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同时,年轻的翟倚卫还怀揣着一颗懵懂跳动的心,梦想做一名画家或者雕塑家。在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当你制作的产品被固定化,甚至要按照一定的公式进行的时候,不免会让人觉得有些乏味。翟倚卫一直被这种束缚折磨着,他的那种不安份的性格又跳动了出来,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停薪留职,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停薪留职之后翟倚卫开始在家里创作连环画,为一些书籍报刊作插图。夏日的上海,酷暑难耐,翟倚卫在闷热又狭长的小屋里一画就是一整天。汗水不断地顺着他的脸颊流到画纸上,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的连环画不断出炉,颇受好评。连环画的自由创作也为他后来的玉牌创新奠定了美术基础。抛弃了格式化的束缚,翟倚卫感到无比的畅快,这种自由的生活和他不羁的性格致使他再也无法回到玉雕厂那种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去了,于是他彻底离开了玉雕厂。
带着很多的不甘和迷茫,1988年正好赶上了留学热潮,翟倚卫便东渡到了日本。他一边艰辛的打工,与形形色色的日本人接触,一边用打工赚的钱去参观各类美术馆、画廊、工艺品作坊和商店。日本的绘画是独树一帜的,也有很多世界级的美术大师。令翟倚卫印象深刻的是上野工艺美术馆一次全国性的画展。他回忆说,那些工艺品做的都非常的精美,那种精美不是复杂,是很有设计感,艺术性非常的强。东西方的艺术有益的结合,看似西方的造型,又充满了东方的韵味。你在现代的艺术中看到了古老的传承,这是我第一次对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有了深刻的体悟。
归国成家后,翟倚卫又去了北欧,在瑞典的两所大学参加学术交流和艺术探讨。繁重课程之余,穿梭在教堂与街市之间,翟倚卫感受西方的文化带给他的冲击。他沉浸于欧洲的艺术殿堂、水晶文化、建筑文化、雕塑艺术交织而成的艺术世界,亲眼目睹了欧洲的传统艺术和现代风格的水乳交融。在不断反复的比较与思考之后,翟倚卫开始用全新的视角解读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北欧艺术风格的简洁优美,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给了翟倚卫很多创作灵感。但反思比较之后,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体悟,中国文化中的天地大美,意在画外,都震撼激荡着他。中国的玉器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唯一一门没有中断的国粹,发展到今天,我们没有把我们时代的精神,我们的新思想、新技术融入到我们的玉雕艺术中,而只是盲目的复制、模仿,中国文化中那种气韵在玉雕中断掉了。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中西方的审美意识、美学理念和对文化的接纳都不可避免的融会贯通,如果我们的艺术还是停留在中低层面的复制模仿上,那就脱离了时代的精神,是对“传承”的误解。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兼具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
回国后,翟倚卫一直试图把自己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表达出来。辗转腾挪,内心对玉雕艺术的喜爱,让他在兜兜转转之后,重新回到了玉雕界。玉,就像是他魂之所依的恋人,最终翟倚卫停泊在了她的身边。一旦想明白了,他便对玉雕艺术倾尽全力。
翟倚卫开始了他在玉雕创作上的中西方融合之路。他把中国的散点透视讲究思维的特点和西方焦点透视讲究科学的特点结合起来,大胆的采用了一些现代的、西方美术的人物处理方式;借鉴一些传统木刻、竹雕、核雕等工艺;他创造性的运用了玉牌的“底板顶制技术”;把中国山水画中的“皴”运用到了玉雕创作中;摄影艺术的元素结合到了构图上……使尽浑身解术,翟倚卫终于完成了他玉雕艺术上的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创作了具有“翟氏风格”的玉雕作品。翟倚卫说:“好多东西都是我独创的,我不模仿,如果有题材雷同,或者的确值得借鉴,我也一定加上自己的处理方式,绝不照搬。例如说我的树杆子处理纯是从传统玉雕里面提取的,从清朝那里提取出来的。他们做桃子的树杆子,还有寿桃、灵芝,那些树杆子做的非常漂亮,只要把它们变一变,变到玉上面,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他在玉雕艺术上对东西方文化融汇的探索,慢慢的,翟氏清新婉约的风格在玉雕界开始受到了瞩目。
海派在很久以前是一种文化,上海有几位画家自然形成海派的说法。从二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海派的文化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绘画上面,还包括文学、艺术、建筑、工业,应该说是全方位的。在那个时代,海派是一种先进文化的代表和象征,虽然当时国内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但是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上海都处于比较先进的位置,这是一种海派文化现象的存在。有先进性,有时尚性,有引领性,并且有高度,才能称之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以前是一个地域文化,但是现在说到海派文化,应该把他当做先进文化的代表。这种文化是随着经济地位、政治中心的变化而变化的。翟倚卫认为,整个海派文化现在是在没落的,作为上海人,他有时候也感到很不好受。因为现在的海派很难有先进性代表,先进性来诠释,很难有这样的高度。但海派玉雕还在努力着。海派玉雕的一大特点是,技艺比较精良,并且有着新鲜的思想和观念,它并不是那种寓意很强烈,一看就知道寓意的东西。它是追求诗情画意强调画面美感的,也是属于唯美主义,比较清新秀气的,并且是比较讲究工艺的,翟倚卫的作品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在玉雕创作的过程中,翟倚卫始终铭记在日本时,日本人对他说,你们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马马虎虎。这种刺激让他更加不惜精力的去处理每一个细节。无论是作品的构图、装饰性、统一性、系统性,还是作品所能投射出来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都力图让观者感到“无漏”、完美。翟倚卫被业界称为“翟一刀”,他下刀及其精准,线条流畅优美。这种对每一件作品的精益求精,对每一笔每一刀的一丝不苟,对每个细节,每个元素的审慎入微,这种近乎“苛求”的力求完美,使得他的玉雕作品有了惊人的艺术感染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两年的时间,翟倚卫便在中国的玉雕行业崭露头角。
把都市女性和她们柔美婀娜的背影刻在玉牌上便是翟倚卫的首创,每一件作品背后充满了故事性。他的作品经常会出现民国女人的形象,像一张张电影胶片,反映着上海人独有的小资气息。这件名为《倩影》的作品使翟倚卫在艺术的道路上行走了三十二年之后,终于登上了当代中国玉雕艺术的顶峰,摘得了第六届中国玉雕最高奖“天工奖”的金奖。这件作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在西方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教育之下成长起来。她身姿端庄、优雅、娴熟,但是她的内心世界是矛盾的,她向往冲破封建世俗,向往民主,争取自由。作品中女子的倩影出现在中心位置,给大家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作品中女子衣纹线条流畅,“S”形的身形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周围一系列特定环境的描述,细节的刻画,为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出了铺垫和烘托,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序的丝丝入微,紧扣主题“佳丽时凝睇,谁今凭栏意”。翟倚卫也凭借着这个作品,被大家所熟知,跻身当今最优秀的玉雕大师之列。
从此之后,翟倚卫便一发不可收拾,他所创作的作品频频获奖。2008年,他又凭借《早春》获得了第七届中国玉雕“天工奖”的金奖,这绝不是偶然。《早春》选用新疆和田优质的带皮籽料,鼓型的牌型是对子冈牌的古制新创。天然的黄皮被设计成了盛放的迎春花,透过这生机盎然的花朵看过去,一位美丽的少女撑船划过水面,右下角飞过的两只燕子与画面呼应,整个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春天的气息。这件作品给整个玉雕界刮来了一股创新的“清新之风”,具有时代精神的表达,充满意境感的画面,引起了玉雕界强烈的反响。这是其玉雕作品从最初的注重画面唯美的感官效果,到追求隽永含蓄的意蕴之美的一次升华,也是玉雕界对翟倚卫多年孜孜探求玉雕艺术不断创新的最高褒奖。
初看翟倚卫的玉牌,给人的震撼和冲击往往是他画面唯美的感观效果。人物、花卉、亭台楼阁,看似都是具象的表现,然而,细细品味之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具象的东西其实都是经过他的艺术剪裁和精心布局,赋予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意蕴”和“神思”。品味翟倚卫的玉牌,就像读一首首隽永的诗,韵味无穷。如他创作的《春雨潇潇》,表现了一位雨中少女撑伞踽行,看双燕飞过,神情黯然的形象,立刻让人联想起戴望舒的名诗《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再如多次获奖的玉牌《午茶时分》,以写实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人物栩栩如生的神态,这种娇柔含羞之态,自然而然地使人眼前浮现徐志摩名篇《沙扬挪拉》中的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而《早春》所表现的意境,根本就是一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画。
“青松翠竹随鼓吟,妙手抚琴弄天音。冬去春来又一载,伯牙子期何处寻。”《别寻方外去》这块玉牌采用了纯美术的表现思维,叙说着千古传颂的至交典范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在创作思维上,这块牌子进行了一大突破,他一改传统《高山流水》的教条思维;在制作上打破常规惯用技法,大胆的将人物转身在修竹之间,创新的将翠竹前置,这种画面在传统玉牌中实乃罕见。这样大难度的雕刻处理,显示出了翟倚卫对画面的营造颇有心得,丰富了玉雕的创作内涵;在人物造型上做了情感的变形处理,更多的刻画了人物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寄予了主人公的精神寄托。此块玉牌所韵内敛,意境清幽,牌形厚实方正,琢字清秀,落落大方,将传统文人的审美志趣和精神特征包蕴其中。知音一同坐于竹林翠柏间,琴鼓声声随风扬,畅怀间不觉时光逝去,谈笑间觅得人间丹丘。
《云台清曲》这块玉牌样式工整,创意新奇,构图饱满,将大范围的场影压缩在方寸的空间里。吹笛倩女的巧妙入画,神情、服饰、发式、背景、花纹等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捕捉力;人、花、山、水,好似声声入耳,飘渺清新。工艺上,以透雕、浮雕、浅雕的精细技艺与点、线、面有机结合,用写实的笔触去晕染梦幻般的画面。绝妙的将原石上的淡黄色外皮点缀成成片的海棠花,使自然与人文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与画面增添了灵动的气息,让画面显得唯美精致,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气韵,值得细细品味。
在翟倚卫的作品中,最令我们感动的便是他把西方的和东方的一些东西揉的非常自然和谐。在他的创作中借鉴了绘画、摄影等现代艺术元素,在尊重玉的前提下大量运用空与实、疏与密、方与圆、光与毛、线与面等艺术手法处理,合理而完整地表达出题材的统一性,在设计中注重它的文学性、故事性,将中国文人的情趣意境导入设计。在制作工艺上以阳刻浮雕为主,用写实的处理方法,十分丰富地刻画人物、情景。一个艺术家必须在自己的作品上能够展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的风格也是艺术家自身素养的一种体现。翟倚卫的作品技术价值是在传承了传统文化玉牌基础上,在一些具体制作工艺上包括了形象造型、构图处理等方面。从一些细节方面,譬如创造性的运用了玉牌的底板顶制技术,创造性的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些元素,如把中国山水画中一些皴法技巧转变为雕刻语言的技术。在构图上,创造性的运用了平面构图法,讲究画面的装饰性,讲究黑白灰的美术关系,构图的系统性、统一性、完整性,把摄影艺术中一些元素也结合到构图上。在艺术价值上,在传承传统文化元素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题材与造型,吸取了当代艺术的养分,并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追求诗情画意意境美的传统思维下,也注重形式美造型美。所以他的作品呈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清新感受,引领并且影响了当代玉牌的发展趋势。
翟倚卫在长期的玉雕艺术探索实践中,深刻领悟到,玉雕的主题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传递,一种感受的表现,就如中国人讲究“意在画外”,它不直白,而是可能通过一个故事和场景,让观者对作者的理念产生共鸣。如何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在玉雕上营造出能够感染对方的艺术效果,就是见功夫的事情。虽然借鉴了很多西方的文化,但翟倚卫骨子里还是非常传统的。无论是刻画女性的形象,还是日月山川,翟倚卫都试图通过对场景的刻画,成功的讲述他的内心世界。翟倚卫说:“大多数中国的东西是有可读性的,百看不厌的,而且越读越有味道,越能读出东西来。好作品一定是要耐品的,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有第二度第三度的创作空间流出来,让大家想象。其实在审美的过程中,交流就是一个创作的东西,在你脑子中形成另外一种境界。”所以翟倚卫的作品融合了西方的诠释手法,但作品的内蕴是中国的。
一个艺术家,失去了创作,创新,艺术生命就终结了。翟倚卫说:一件有价值的艺术品其核心就是创作,创作的核心肯定也是原创的,原创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创新。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要兼具娴熟精美的工艺与美学意境和文化品位。坚硬的材质,单纯的色调,有限的空间,注定了玉雕艺术在表达上更有难度,更具挑战性。要在玉牌有限的空间里,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中国艺术讲究含蓄,要展现龙的巨大,只需要在云山雾海中露一鳞半爪,观者尽可以海阔天空的去想象。翟倚卫的作品擅长营造意境,一树繁花下撑船少女的一袭背影;青松翠竹后伯牙子期的知音相会;粉墙青瓦裁出江南水方一隅……让我们似乎闻到江南早春的那一缕香;听到春秋时那青松翠竹间的谈笑;又或者来到江南水乡凭窗远眺,小桥流水,巧云扁舟,美不胜收……翟倚卫在玉雕上的高深造诣,使得我们赞叹不已。最好的作品从来都是“一件难求”,能够触动藏家的内心世界,怪不得很多人不远千里寻找知音,找到翟倚卫。到了今日,他功成名就。都说人年龄越大,越开始谨小慎微。但翟倚卫反而要大刀阔斧,抱着“不创新,毋宁死”的决心,他甚至希望把这些传统的东西扔得一点点也没有,重新建立一个空白的世界,然后再去设计玉石,可能带给大家的便是另外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了。如一只海鸥在天空中翱翔,到了今天,酷爱自由的翟倚卫获得了主宰自己的力量。他是自己生命的掌舵者,也给了玉雕艺术更多的可能。转了一圈,翟倚卫的那种不安份的性格似乎又跑了出来。今年已经五十四岁的他说自己到了六十岁就不做玉了,在这剩下的六年玉雕时光中,他觉得自己还可以更加的单纯一些。从文化角度,从单纯的艺术角度去创作。把市侩的气息摒弃掉,不追求经济利益,单纯,更单纯的创作出几件令自己满意,能代表海派风格的作品。
翟倚卫的叛逆和不安分应该是个褒义词,因为有不安分所以有追求,所以有向往,所以有舍,所以有得。“上下求索永无休,一片冰心在玉牌”。我们不知道不安分的翟倚卫还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但是他这股清新的风早已吹进了每一位爱玉,赏玉人的心中。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