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马洪伟的青玉作品《角》与杨曦的《秋雨江南》、《莲相》,俞艇的《碧玉薄胎茶壶》,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这也是大英博物馆首次收藏中国当代玉雕艺术家的作品。载誉而归,马洪伟顿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在人们印象中,苏州的马洪伟创作了一系列仿商周战国的青铜器的青玉作品,这些工艺精细繁密的作品透露着浑朴狞厉的气息,背后却是马洪伟反复锤炼自己的十年,使青玉拥有了一种全新的样态。
自从2016年7月份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了《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特展之后,马洪伟便不再满足于单纯地模仿青铜器的造型:“我为什么要做仿青铜玉雕器皿?艺术是什么?工匠精神又是什么?”马洪伟经常这样反问自己。玉雕青铜器模仿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又要凸显玉石之美,将青铜与玉的结合,但其本身是无来由之物,于是马洪伟要让玉雕青铜器从工艺品上升到艺术高度,为其构建理论体系,供后来者参考和领悟。在2017年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刻博览会前夕,雅昌艺术网走访了马洪伟,听他讲青铜化玉的故事。
对话
雅昌艺术网:马洪伟老师您好,今年的子冈杯您将呈现怎样的作品?
马洪伟:今年参展的作品是《颂壶》和《提链壶》,延续了这八年来青铜器系列的器创作。
《颂壶》这件青玉作品的造型来源于西周时的颂壶,目前我们能在博物馆看到的颂壶有两件,一有盖一无盖,无盖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盖件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青铜礼器中的颂壶自商至春秋、战国, 一脉沿续,制作未曾中断过。
这件玉雕青铜器的《颂壶》仿古代样式,形制庄重,纹饰瑰丽,其整体器身呈椭方形,略呈方形而带圆,壶身颈部装饰一周环带纹,颈两侧各有一兽首耳衔环,腹部四面各装饰环带纹和浮雕双身蛟龙纹,龙头位于腹部正中,龙身向左右伸展,作盘旋状,在龙身和纹饰空白部位,穿插C形纹、夔纹,龙尾在器腹转折处成龙首而与侧面龙身相衔接,凸显纹饰立体感,方圈足饰垂鳞纹和窃曲纹。
雅昌艺术网:颂壶在古代应该也是做礼器之用。
马洪伟:根据我查阅资料了解,颂壶上有铭文149个字,这段铭文较完整而详细记录了西周时期职官任命需举行典礼仪式,即“册命”,说的是四个流程:五月甲戌之日清晨,周王在宗庙中的大室;宰弘作为傧相,将颂引入大室,颂站在中庭之中,史虢生负责宣读周王的“册命”;宣布任命颂所负责之职与所赐命服;受命的颂对周王行稽首礼,接受册书出门,然后对有司行纳瑾之礼。
后来,我又了解到,颂壶铭文所记的“册命”之礼与《礼记·祭统》、《周礼》、《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有关记载大致相同,对研究西周册命制度有重要参考价值。
雅昌艺术网:另一件《提链壶》也是有原型的?
马洪伟:这件作品的器型来源于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提链壶 ,壶由提梁及壶身两部分组成,壶盖左右有圆环套入链条提梁中,壶身为长颈,圆形鼓腹,颈部有圆耳,与链条状提梁相连,提梁中部连接螭龙提手。圆盖尖顶,顶端有一衔环钮。短圈足。盖面、颈部及腹部均饰目纹、勾连云纹、菱形纹、蕉叶云纹、T形勾连纹和龙凤勾连纹等。
雅昌艺术网:自从去年创作《西周粣方鼎》之后,您的每一件作品似乎都有考据,有来源出处。
马洪伟:截至目前我做了一百多个款式,在慢慢打造一个系列。去年受到颐和园的授权去创作《西周粣方鼎》,作品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展和子冈杯上亮相之后。我觉得一定要加强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这不仅关乎个人品牌、个人风格的打造,自我修养的提升,更关系着当代玉雕当中工匠精神的传承问题。衡量一件作品时,不能只论材料价值、工艺价值,这些是成熟工匠都能做得出来的,文化才是核心价值所在。
作品《角》注册为大英博物馆馆藏作品,编号2017.3032.1
马洪伟与大英博物馆馆长Jonathan Williams
马洪伟与大英博物馆东方玉器部专家Margaret Sax
雅昌艺术网:你觉得理论学习也是工匠精神的一部分?
马洪伟:青铜器的内涵,不是艺术品消费市场赋予的,而是中国精神的延续传递。玉器历经八千年的历史,每个时期都孕育出不同时代风貌的玉文化,这些玉雕的特征、纹饰,是这一时期社会环境、人文思想的反映。
我时常深思,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有这样的创意,有高超的技能,有一丝不苟的精神,这样的心态到底从那里来的?于是,我开始读史料,去了解我们祖先,学习青铜和玉的历史。
从烧土为陶,过渡到以铜冶炼青铜器的时期,人们在器物的创造中,寄托了与神灵沟通,祈求上苍的愿望。人类在大自然中遇到天灾人祸、生老病死、走兽无情、饥饿无奈的种种艰难,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大家都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可抗拒,产生了大众都有一种共鸣的向往思想,才有了延续几千年的神灵崇拜,形成了上古的鬼神观念。
祖先们的这种观念驱动了实践,在实践中积累感悟懂得了操作的技能,于是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青铜器的制造,使其符合了大众在精神上的需求。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更加活跃,国与国之间相互竞争,进而产生了逐鹿中原的大国雄心。提倡任用贤才成为了一种社会氛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孕育了包括老子、孔子、商鞅、孙膑等一批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行行业业,都有奋发向上、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不仅是青铜文化、玉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文化的高峰,孔孟老庄思想一直影响至今,我想,这与当时人们的匠心是分不开的。
青铜越王剑
雅昌艺术网:你的意思是,工匠精神是社会创新力的驱动之一?
马洪伟:是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技术上臻于成熟,工具上也有了极大改进,手艺人也形成了的自己的追求,很多人树立了自己的风格。
我觉得现在的大多数工艺品是还是市场需求下诞生的作品,其审美理念、创作心态和真正的艺术还是有距离,因此作品的价值尚无法超越当代大众消费的层次。
但是为什么像春秋时期的文化高峰不会再出现一次呢?我觉得和工匠精神的缺失有关,所以作为手艺人,我要回归手艺人的本心,在浮躁的社会中做不浮躁的作品,做出了好的作品,才能影响周围,让大家看见一个手艺人、一个匠人的成长之路,另外,我还要加强理论的学习。
雅昌艺术网:理论建设与你而言重要性在哪?
马洪伟:选用了好材料,运用了精湛的工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都还不够,作品还要有理论的完善建设,方能文博平台的认可与反馈,获得更多的激励,提升当代手艺人的价值。玉雕青铜器是青铜与玉的结合,但其本身并不是古代传承下来的,而是今天的创新作品,虽然用青玉做出实体来了,但其自身的学术理论还亟待建立,所以我要构建属于这一玉雕艺术题材的理论,不仅包括古代玉文化、青铜文化,还有两者背后的社会思潮,已经这一玉雕题材存在于当代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将来理论体系成熟之后,就适合传播,也可以让想要学习的同仁们来参考,我觉得没有必要藏着掖着,要给大家分享,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的青铜器和玉器文化。
雅昌艺术网:谢谢。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